戏曲界的信仰与禁忌
戏曲界的信仰与道德规范
梨园神崇拜 戏曲界都有各自的行业保护神和崇拜偶像。京剧所祭祀的行业神,主要包括祖师神和出于某种原因而供奉的保护神,尤以祖师神为主。在祖师神中,又包括梨园业祖师和各行当及职事的祖师。
京剧演员供奉各种神灵,是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谋事在人,成事在神”往往成演员们的普遍心理。
成功者认为是“神功默佑”、“祖师显灵”;失败者便认为“神不佑我”、“祖师爷不给饭吃”等等。梨园界所供奉的祖师爷颇为庞杂,对祖师爷来源的解释也多有分歧。
明代,梨园业奉清源师为戏神、祖师。清源师即二郎神。然而二郎神所指何人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毗沙门天王、李冰或其二子李二郎,也有的说是《封神演义》中的杨戬。
清代以供奉老郎神最为兴盛,但同时也供奉二郎神。老郎神指的是谁,说法亦历来不一。传说较普遍的,认为是唐明皇。说唐明皇多才多艺,尤其酷爱音乐,曾亲自做曲让梨园演奏。称戏曲为“梨园业”,戏曲艺人为“梨园子弟”之说法便由唐明皇设立梨园而来。故唐明皇就被供奉为戏曲祖师爷。此举一直影响至今。
祭祀老郎神有专门的庙宇,称为“老郎庙”。同时,也作为戏班、梨园聚会议事的场所。
戏园的后台一般都设有老郎神像或牌位,称为“祖师龛”,供演员进出后台时拜祭。 天津广东会馆的大戏台,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梨园神像。演员中有“上台不拜老郎神,装什么不像什么”的说法,故演员进后台先得向神位拱手,称为“参驾”;临出场时再拱手,称“辞驾”;下场进后台时又拱手,称“谢驾”,此参拜仪式各戏班都一样,所有演员必须遵守。
另外,戏剧界对所供神像有“换季衣”的习俗。即一年要按冬、夏两季换穿黄帔、戴九龙冠。换衣服的经手人,在为祖师爷换衣之前,必须洗面净身,以示对祖师爷的尊敬。
对于老郎神,除平时演出、议事要祭拜外,一些节日、重要情况也要专门祭祀。农历十八,传说是老郎神的诞辰日。届时,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戏班全体人员都要出动,他们抬起祖师爷神像,在皮鼓、唢呐、大钹等乐器前引下出发,一路吹打至某公寓或饭庄,举行庆典仪式,后全体聚餐。餐后仍由乐队前导,将祖师爷神像护送回原处,庆典仪式方结束。此外,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也要向老郎神像上供祭品;重要演出时,戏班和戏园亦常有迎神之举。把老郎神像自场外迎入后台,在举行祭拜仪式同时,燃放鞭炮、杀鸡、吹打迎神乐曲等。除老郎神外,喜神也普遍供奉于京剧戏班中,其崇拜程度仅次于老郎神。喜神,又称“彩娃子”。即演戏时用的假娃娃。对喜神,前台上可随戏内容随意玩耍,后台则皆须恭敬。故喜神一到后台便脸朝下放之,不许仰面,以免大家频频施礼之烦。戏园中后台设神龛,众人皆须行礼。若唱堂会,被邀家无此龛位,便对大衣箱行礼(因大衣箱内有喜神)。除戏曲演员共同信奉的祖师神外,一些行当和职事还供奉特有的祖师。如武行供武猖神;乐队供李龟年、清音童子、鼓板郎君;管戏箱的供青衣童子;梳头的供观音等。全体共同信奉的祖师爷供在神龛上,神像两旁是一副小銮驾,摆放金瓜、钺斧、朝天镫,这是戏班中各行人员都需祭拜的神灵。至于各行当供奉的神位,只供于各自身边的桌子上,仅本行当的有关人员敬奉。
尊师助友 曲艺艺人与一般平民百姓一样,另也有佛、道、伊斯兰、基督等教徒,这对曲艺的从艺生活无多大影响。但对本门师长所表现出的特殊尊重,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艺人。普遍认为“师徒如父子”、“师父的话其“艺术之道”,即从艺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表现在为维护整体信誉,同行之间应相互补台的“救场如救火”;为维护艺术的严肃性,不管台下多亲近,但表演时“应上台不让人”,决不迁就,各显自己艺术才能;当遇到与自己水平较差者(或徒辈)往往要以“保”、“代”等方式予以帮助,以发挥最佳演出水平;另外“不刨别人活”,即当未达到应有艺术水准时,对别人的代表作,不负责任的乱演,致使节目在观众中败坏声誉,这是不道德之行为;而提倡“提携后人”是曲艺界艺人之美德。
至于曲艺界的生活之道,应保持“生活检点”、“不怕勤劳”、“不做违法事”、“讲义气”等原则。尤其是讲义气,有些流动艺人,无论在何处,只要找到同行,只要道一声“辛苦”,通报出师承,便可允许参加演出,以解燃眉之急。如遇同行有天灾人祸,便共同“搭桌”义务演出,收入全部归难者。
戏曲界的禁忌
京剧禁忌京剧演出的后台规矩,多数内容都被收入梨园规约之中,成为京剧界全体演职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后台形成的许多禁忌,大家也必须遵守。
比如:“开戏前不许坐九龙口”(九龙口是打鼓佬坐的位置。打鼓佬是全场演员的总指挥)。倘若擅动鼓板,就容易造成混乱。“后台‘龙口’不许坐”(龙口指后台戏箱之间的空间)。龙口近似人的喉咙,倘若坐在龙口处,犹如扼住喉咙。演员害怕嗓音因此会喑哑,故忌。
忌说“伞”。因伞“散”谐音。故戏班人用“雨盖”2字代替“伞”。即便演的戏中需用伞,在后台也不准打开,必须在出场的一霎间打开伞。意思是说前台散了不要紧,观众回家了。与后台无关。而后台散了可不行。
忌说“梦”字。凡用梦字的地方,全用“打黄粱子”代替,这是因为戏班所崇拜的喜神,名字叫“梦更”;二是演戏与看戏,犹如做梦,不可说破。在戏班中,即使有人姓孟,也必须说其姓孔。
忌“猜钱”、“下棋”等游戏。因猜钱时往往要说“死板子”、“活板子”。而“死板子”容易说成“死班子”。班子“死了”是最大之忌。下棋时常说“你走”、“我走”之类的话,此言亦对班子不利。此外,还不许擅动神佛物品,不许擅动大纛旗,不许拉弓。其目的是防止物件挪动,影响管事的工作,耽误演出。演员上装后不可落座,这是怕着装的戏衣弄皱之故。
旦角在后台不许赤胸露背,开戏前不许上舞台,上装后不许便溺。这是怕后台人员与旦角开玩笑而影响演员情绪,影响演出质量。
曲艺禁忌 一是出于自尊的需要。如数来宝艺人走街串巷挨门乞讨演唱,为了表明自己不是无故求人施舍,在取钱时方式与一般乞丐不同,即主人给钱时,他们视用手接钱为犯忌。有些高档次的曲艺艺人,不愿在演出外的公开场合露面,曲艺界称之为“相不露相”。意为艺人不应该经常在观众中露面,这样不仅能给观众“新鲜感”,同时还可显示自己的清高。二是表现在艺德上。对相互不熟悉的艺人之间,一般不轻易观看别人演出。对不打招呼来听唱的同行,称为“掠叶子”,视为不敬,会被人赶走。艺人之间来访,不干涉后台的“公事”,不许乱动别人的道具乐器等。尤其是过去的曲艺与杂技共同演出时,魔术演员在“挂活”时,不准偷看。三是心理上。艺人们吃饭,忌吃“面条”。因为过去散班子,多吃“散伙面”。故艺人从心理上造成一种一吃面条,就有散伙之意。相声专场演出中忌讳用《打灯迷》作开场段子。因为这种“子母哏”(相声中的一种类型)段子演出火爆,效果强烈,后面演员不好接场,易把全场演出效果打乱。四是迷信。艺人忌讳的字,有神、鬼、庙、狱、塔、散、更、梦、脚、衙等。有时连同音字也不行,如伞、牙等。他们认为这些字说出来就会不吉利,影响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