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庄、银号与当铺
钱庄、银号
明末清初以来,随着天津城市的不断发展,南北商货集聚,生产交易日渐兴盛。承袭旧制的银子与铜钱(制钱)在流通使用过程中的不便之处日趋明显,由此,以兑换零钱为营生的个人或小店逐渐在民间出现并小有余利。操此业者多为头脑机灵的小商人,他们在繁华的路边或干脆依附于某大商号门前,摆摊设点。摊桌常饰以桌围布,迎面上有“兑换金银”或“兑换银元”之类的大字,桌上整齐摆放着一摞摞铜钱,边轻声闲聊,边张望着过往的行人、商客。他们按一定比例以整换零或以零换整,方便使用者的同时赚取小利。有时,为了照顾生意,多挣些钱,兑钱摊不乏同时售卖些香烟、茶叶、小杂货等。日久天长积蓄些营利后,有的钱摊发展成小有设施的店铺,称之为“钱铺”或“银号”等。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天津钱庄就在经营兑换的同时开展存、放款业务。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开埠后,随着各国外币涌人,又应运而生了一些专事外币兑换的大小买卖。
清代乾隆末年,山西平遥人雷履泰与李正华在津开设日升昌颜料庄。因津晋两地商人常赴四川采办,携现银多有不便,且需镖局护运,日久费繁。雷履泰提出使用汇票的形式,以方便异地间商人结算,免除运现银的麻烦。由此,商家深得异地汇兑之便,日升昌也收取了一定的汇费。后来,雷氏以32万两的资本于嘉庆初年在天津山西会馆胡同创办专营的日升昌票号。
票号汇兑以票汇和信汇为主,其利润主要源于汇费收入、得空期收入(交汇日与议定异地支取日之间的空期利息)、平色余利(各地不尽相同的量具和银两成色与票号自定形制的差异余额)及放款利息收入等。天津以其北方经济中心的魅力吸引着八方商贾。日升昌的金融纽带作用也同时促进了天津城乡经济的发展。
民国中期(20世纪30年代)天津银钱金融业已呈蔚为壮观之势,其主要大银号、钱庄及其分布地如下。
余大亨:法租界;洽源:竹竿巷;永信:法租界;敦庆长:北门东;肇华:宫北大街;宝生:日租界;德源:法租界;宏康:宫北大街;元泰:宫北大街;思庆永:英租界;鸿记:北门里;同裕厚:锅店街;诚明:针市街;天兴恒:河北大街;瑞生祥:竹竿巷;聚丰永:法租界;全记:法租界;永盛:英租界;裕津:宫北大街;永昌:北门东。
当铺
当铺行业在中国由来已久,自南北朝开始出现,至明清时代而盛之。当铺在明代即有“解库”、“典库”、“质铺”等称谓,其旺市可见一斑。
旧时津地,当铺同样发达,《津门杂记》中记载,天津县属城厢有40余家当铺,一进腊月,柜台伙计已有应接不暇之势。东门里的日升当、中昌当,城外的三义当、广盛当等,皆兴隆多时。当铺的建筑一般都有高大围墙,四周设铁栏护网,戒备森严。当铺行收当的种类不少,如衣服、金银珠宝、字画古董等。当物人要把包裹递进柜台的铁栏杆内,接当人看完货议定价格后,便开始“唱当”。柜台里有写当的,记于账册,然后再开一张当票写明当主姓氏、物品、价格、利息及赎期等。但当票一般人很难看懂,上存暗语或暗记,似“天书”一般。当商讨当品价格时,柜员们多用“春点”交谈,如:“道子”代表1,“眼镜”是2,“炉腿”为3,“桌子”示4等,不一而足。有时议价不成,当户要取走物品时,柜台里的人往往在原物上悄悄留下暗记或樟脑气味等,其手段多样。如果当户再去别的当铺典当时,同行一看便知已过过价了,很难再当到好价钱。
清末、民国年间,典当业在天津很有市场,后来又成立了典业公会,共下属20多家当铺,多在城厢一带,领帖纳税。“官当铺”依法取息,不得擅自增加,时利率2分左右。而租界地的当铺无须领帖,所以可自由加利息至2分以上等。
20世纪30年代天津较为著名的当铺名址如下。
裕和:东门外磨盘街;辑华:东北角毛贾夥巷;裕生:西北角;义和:河北大街;同和:南门西;德昌:南市华楼;协合:双庙街;同聚:鼓楼东;中昌:南门里;和顺:北门里;聚兴:同庆茶园;恒裕:同庆后;义德:小松街;同义:小白楼;公顺:墙子河;泰昌:大马路;同升:大王庄;源德:十字街;宝星:海大道;泰昌:大马路工部局;松寿:劝业场旁;恒顺:梨栈;馥成:惠中饭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