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与摊贩
集市
自明代中叶前后,随着天津商业的发展,集市在津日渐增多,商业比较集中的繁华区也开始形成,这标志着天津商业繁荣向上的发展。如明宣德至成化年间天津城内的集市就有五处。
宝泉集,于城内鼓楼附近,逢农历初五、十五、二十五行集。仁厚集,于东门内,逢初三、十三、二十三行集。货泉集,于南门内,逢初六、十六、二十六行集。富有集,于西门内,逢初九、十九、二十九行集。大道集,于北门内,逢初八、十八、二十八行集。每月,卫城内各处的集市人流熙攘,异常热闹。明代官员李东阳曾在《过天津》诗中对集市兴旺有过“千家市远晨分集,两岸河平夜退潮”的描述。
天津历史上值得记录的集市还有晓市、粮市、鸟市、鬼市、菜市、马集、驴市、夜市、肉市、洋货街等。
晓市 在大清早,晨光初现的时候,估衣街上各大商号尚未正式营业,一些由鲜果业经营者分化出来的商贩,以干鲜果品为主要商品,纷纷上市经营,约至日上三竿收摊。其特点是在不影响估衣街门市各商号正常营业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晓市”的场地也不断扩大,经营品种亦逐渐丰富,估衣街便形成了双重市场。再后来,营业时间逐渐延长,但白天不能延续经营,故迁移至侯家后的一条胡同内和估衣街以西。
“晓市”的商贩们讨价还价很有特点。有的低声细语,有的把手缩到袄袖里,用手指要价还价,有的因价格差异大,双方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除水果交易外,各种手工作坊自制的糖果也颇有市场。同时,儿童玩具商也把手工制作的木刀枪、小兵器、小鼓、小锣及各式假面具等带到晓市交易。此外还有日用小百货,如袜子、腿带、发卡、丝线、化妆品、香皂等。一应俱全的商品,吸引着众多的大商小贩。市场上人流熙攘,无论是夏日,还是严冬,商贩们终日忙忙碌碌,苦心经营。晓市的经营虽非整日,但对天津的经济繁荣,城乡物资商品沟通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粮市 《天津卫志》中曾记“永丰集,在张官屯,初四、十四、二十四”。永丰集,即现今红桥区西大湾子一带。西大湾子原是南运河故道,是南北往来贸易的集散地。明代以后,始称“永丰屯”。清康熙年间,集市趋专业化,并发展成为粮食集市。因漕运而来的粮食除部分运往粮店街外,另有部分聚于此处,舶岸分散。至光绪年间,这里开设有怡和斗店,专存粮货。后来又随之发展出现了多处粮栈,规模日盛,成为一个粮食贸易集市。历史上有“城西北沿河一带,旧有杂粮店,商贾贩粮百万,资运京通,商民均便”的记载。
鸟市 老天津的鸟市有几处,且富有特色,其中以西头鸟市、北城根鸟市、南市鸟市、城厢鸟市等尤为闻名。
西头鸟市约于清代初叶形成。其位于城西永丰屯一带,因为此地广设庙宇,故而各方香客、民众云集,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在韦驮庙附近,有家专事鸟类交易的客栈,名曰“画眉店”。来自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鸟虫宠物商贩,常聚集此地。他们多以批发为主,货品遍及其他鸟市。当年各地操此业的商贩,人津后多喜欢到西头鸟市转转。鸟市经营大宗的货晶主要有:南方的相思鸟、画眉;山东的黄雀、蟋蟀;河北的红脖、蓝靛壳;内蒙的百灵等。有时,洋船的水手也从国外带来鹦鹉、小猩猩等来此交易。鸟虫交易兴旺的同时带动了与其相关的附属品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专营鸟食、鸟具、鸟舍的商店与摊贩。每逢夏秋之交,鸟虫上市量大增,西头鸟市也更为热闹。这里的繁盛时期在20世纪20—30年代,至40年代因战乱而日趋衰落。
河北鸟市是天津规模较大的一个鸟市。民国七年(1918年)为排洪之需,南运河进行裁弯取直工程,旧河道干涸,在河北边的直隶总督行署也被拆除,成为一片空地,此处逐渐成为人们遛鸟的好去处。后来又不断吸引着附近三岔河口崔家麦场鸟市(今东北角长途汽车站一带)、老城里鸟市等地的经营者云集此处。卖小吃的、说书的、卖艺的也随之出现,与虫鸟生意相互促进发展,河北鸟市几乎终日人流不息。
20世纪30年代初,河北鸟市已进入全盛时期,除鸟虫摊店外,餐饮、娱乐、服务行业、日用百货商业也颇有发展。茶社有宝生、小华北、庆和、东来轩、双合等十几家,另外还有聚英戏院、河北影院等。一些戏曲、曲艺界老艺人曾常来此献艺。同时,鸟市的饮食业集津门小吃之大成,具有浓郁的津地饮食文化色彩。其中有知名的白记饺子、陆记炸糕、马记切糕、柴记茶汤等。河北鸟市燕语莺声,弦音妙曲,美食佳肴,令人流连忘返。街市上每天流动商贩也不计其数,经营规模之大,品种之多,在当时各鸟市中独占鳌头,名扬四方。
鬼市 相传,鬼市形成于19世纪末。在西关街烈女祠附近,每天早上五六点钟,有些穷人拿着自己的破鞋袜、旧衣服等去卖。买主也是穷人,目的是为了省钱。后来这个市场迁至西关街老爷庙附近并出现了正式的摊位。如经营日常用的刀、剪、炊具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破烂货买卖的小市场。20世纪20年代中期,旧物市场又转移至老城西北角的空地上,并有了门面店铺。同时,一些经营五金、古玩、木器、小食品的店铺相继设置,生意也很红火。
自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鬼市市场又移至西广开,摊贩日趋增多,日用旧物比比皆是,大大方便了百姓。每天天不亮即有人上市买货,经营者也愿趁夜色出货,以欺骗顾客。后来,一些偷来的“小路货”也趁黑销赃。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市场上即有荧荧灯火,黑暗中人影依稀,市声高低。乱坟间的交易活动,犹如鬼的世界,故号称“鬼市”或“早市”。
鬼市经营者的进货渠道与方式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新换旧法,即用小商品、小玩具等换高于其价值的旧物品;夹包串门法,即去大宅门收珠宝、首饰、木器等;打鼓买货法,即担筐敲小鼓走街串巷收购;蹲筐买货法,即在固定地点设一大筐收买旧货,尤其欢迎“小路货”,以图廉价;买“狗少”法,即哄骗一些豪门的败家子儿,以低价出卖家中物品。
鬼市上卖货的手段更是骗术多多,有好货掺坏货的;有修整旧残货;如新货的;有趁黑走货的;有打托卖货的;有掉包卖货的;有大包掺假的;还有以假乱真的“老虎货”等十几种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整顿,鬼市得以改造。1954年成立天明市场。
菜市 天津开埠后,社会繁荣发展,有西郊的翟姓农民约集该村一些菜农,夜间打着灯笼到东浮桥一带宽敞的地方进行蔬菜交易。后来,近郊一些地方的菜农也都来此销售蔬菜,并形成蔬菜市场。东浮桥一带因临近旧城,水陆交通发达,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当时颇具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
北洋军阀时期,市场开始出现蔬菜店铺,如双春和、魁发顺、玉发号、万和成、荣发顺等。至20世纪30年代末期,这里已有坐商百余户,菜市也延伸至张自忠路、荣吉街口等处。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菜市有坐商208户,摊贩120余户。几百户店铺和摊点挤在沿河狭窄的街道两旁。旧日的蔬菜市场杂乱无章,肮脏龌龊。经营尔虞我诈,一些菜商时常将损失转嫁给菜农,为求得高额利润而施展种种手段欺骗农民、买主,还使用空心秤、大秤小砣、踩筐绳等花招。
20世纪40年代中期,天津市有关部门开始加强东浮桥菜市场的管理,设立菜市事务所,加强管理监督工作。
马集 在今南开三纬路和五马路附近。旧时,马集是骡马驴牛的交易市场。逢集期,多有上百个摊贩来此交易,每个摊位少则十多头,多达二三十头牲畜,交易火暴。在交易过程中一般要分别上交“牙佣”和税款各5%。“牙佣”,即所谓的经纪人,他们在集市上主持成交,收取中介费用。天津卫当时最有名的操此业者是张子香和丁四两家,分别持有官府的朱批龙票。牲口贩子丰富的经验,使其对牲口的许多情况有着精深的了解,加上交易定价的特定暗语,一般人不好了解,这一切使牲口贩子成为集市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市尤有特色的是价格交易中暗语和手势。谈价时一般先用暗语讲好整数,再在衣袖里过手讲尾零数。暗语用9个字代表1——9数字,袖里过手也是比画这9字,两手一晃为重复数。这9个字分别为:门代表1、可代表2、咪代表3、吊代表4、拐代表5、晃代表6、撮代表7、哈代表8、钩代表9。这一特殊的办法,绝大多数人很难知晓,为变易行市带来诸多不便。在双方成交后有专门送牲口上门的跑龙套的“驴撅子”,其收入主要来自于给牲口配新笼套钱和酒钱、喜钱等小进项。
驴市 西大湾子永丰屯形成专门粮食集市后,大批漕粮运到此地,因而专供商贩租用的驴马集市也应运而生,并有了驴市口的地名称谓。驴,是普通百姓和商人运货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旧时一般家庭是不养驴马的,用时就到街市上去租用。驴市多有“把头”分片把持,对养驴者进行盘剥。后来除驴市口集市外,在东北角和马家口一带也逐渐有人操此业,并小有规模。
夜市 旧时,南市夜市颇有名气,也最为繁华,专门于夜间营业,四季不辍,地点在现今南市荣吉大街一带。20世纪30—40年代,南市位于“三不管”之地,使得大小影剧院、茶楼、旅店林立,妓院塞满了里巷,而这其间也有绸缎、服装、鞋帽、钟表店等行业铺面的存在。夜晚,各行各业的店铺灯火通明,光亮耀眼,街市人流不息,各有光顾,各取所需。而沿街两侧也摆满了货架子,聚集了经营古玩、玉器、瓷器、铜器、文房四宝、字画等商品的小摊小贩。影剧院散场后,人流更甚。夜市不仅人多,各色人等也较为杂乱,上至官人、富绅、收藏家,下至地痞、混混儿、乞丐等。
洋货街 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北上的闽粤海船带来商品的同时还载有外洋的舶来晶,在津销售。北门外、东门外都有专门销售这些洋货的市场,称为“洋货街”。崔旭在《津门百咏》中有“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荷兰琐伏西番锦,怪怪奇奇洋货街”的记载。
肉市 在南市一带鸟市和鱼市之间还有一个肉市。这是天津旧时惟一的猪肉市场,全市居民吃的猪肉都从这里运出。据说,肉市早先在东门外露天经营,规模不大。随着城市居民生活食肉量的不断增加,东门外的肉市也显得狭小了。20世纪20年代,由屠宰商、肉商和脚行三方商定,将肉市迁至鸟市以北,并兴建大型市场。市场每天有近千头生猪上市,全市肉铺和用肉量大的单位,都来此采办。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交易决定着市场价格的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