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店铺
谦祥益绸缎庄 是估衣街乃至天津最有名的大绸缎庄之一。
山东孟家资产雄厚,以经营绸布、茶叶为主,他在全国其他城市开设买卖的同时,在天津分别开设了谦祥益保记,谦祥益辰记两家大绸缎庄。谦祥益主要经营棉布、绸缎、呢绒、皮货等四大类商品,其中以棉布数量居多。商家深请“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的经营之道,即使已过时的大团花缎子、宁绸等布料也有库存,以利顾客方便。相当的资本使他们能备以水獭、海龙、貂皮等名贵皮货。
谦祥益运用经营场地宽大的优势,推行开架售货,并有一套相应的服务措施。顾客由“了高者”迎进门,售货员接待,无论买多买少均由售货员陪同去货架前挑选商品。对待大主顾更是好茶好烟伺候,不敢怠慢。谦祥益视顾客为“财神爷”,要求售货员讲话必须和气,讲究语言艺术。他们对商品产地、质量、特点及用料尺寸的熟知与把握,为顾客提供了方便。买多买少一个样,顾客走时则由售货员送至门口,与门口“了高者”向客人施礼道别。
明码标价、货真价实、加放一尺又是该店经营上的一大特色。每匹布料上都捆有一布条标明货品名称与价格。对于大路货商品,低于市价销售,而一些专有货品的定价则高于一般商品。为刺激消费,谦祥益还曾采用买十尺加送一尺的办法。
在旧时,谦祥益和其他绸缎庄有为顾客“送包”的习俗。无论什么原因,购物多少,只要顾客要求,专事送包的伙计绝对不误,加深了人们对店家的好感。
同升和鞋帽店 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同升和,开始仅为侯家后归贾胡同的一个手工作坊。后来,生意逐渐扩大,在估衣街开设了前店后厂的鞋帽店。产品主要是百姓所需的帽翅儿(瓜皮帽)、三块瓦式将军帽、红缨帽等。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又添置机器设备,与日本产的草帽竞争市场,生产出的草帽完全能与洋货媲美,赢得了顾客,利润颇丰。在同升和的发展过程中,因管理和业务的变化与需要,曾经历了几次改组调整。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明确几位股东所占不同股本比例后议定,股东股本不同但权利平等;为了兴盛与团结,任何人的“三爷”(少爷、姑爷、舅爷)不准任用;柜上原有亲属不变动,但决不可违章;任何股东不能以同升和的名义对外担保;无论赢利多少,三账九年内不能提红利。另外,同升和所用职工多是英俊少年,口齿清楚,衣帽齐整,办事认真,精熟业务。改造后的同升和资金较为宽裕,并开始生产销售高档呢帽。一贯的质量与信誉也吸引了不少京地及周边地区的官僚、富绅特意到津购买高级帽品。20世纪30年代是同升和的鼎盛时期,天津、北京各总分号生意均十分红火,名扬四方。
正兴德茶庄 天津新“八大家”之一的穆家于清嘉庆年间在竹竿巷创办。其后人穆文英在咸丰七年(1857年)出资独立经营,并将原名“正兴茶叶铺”更名为“正兴德记”。最初,正兴德只是在津就地买卖一些湖南、湖北的青茶及安徽的六安大叶等。后来,业务不断发展,便在南方茶产区设厂直接收购新茶,就地加工,然后返津销售。此时正兴德的经营方针是“大量生产,新法制造,直接采办,批发零售,货高秤足,薄利广销,装潢美观,包装坚固”。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总分支机构从业人员500余人。全年销茶330余万斤。
正兴德茶庄的发展与壮大依赖于其有效的经营管理工作。正兴德虽是独资经营,但东家不过问柜事,只是年终由经理向交待红账。人事、财务也多由经理全权处理。经理必须从号内选拔,从学徒中提升,不用外招。因穆家为回族;故招收的回汉学徒中,汉民须恪守回民习惯。在利益方面,经理可享受浮股,按年度分花红。职工的工资约有8级,逐年由经理、柜头等视工作表现酌情提升。在职工待遇方面与其他商号不同的是,学徒无期限规定,进店时须作保立据,严守制度。如职工不许从事茶叶同行业务,一律剃光头,不许听落子(妓女所唱清唱戏),不讲吃穿,不许饮酒、吸烟,不许把裤腿甩开等。如有触犯,正月初二的“散人节”是不留情面的。进店学徒第一年不给工资,仅在年终给15串钱和一包大米。这就是店里的顺口溜“会干不会干,头年七块半,一包米,一袋面”。学徒自第二年起薪后才做“小同事”,并有谚语“先来是师兄,后来是师弟,师兄支师弟,师弟必须去”。年底分红时,按正兴德的规定,股东占总数的64%,正副经理、柜头占32%,其余4%作为职工花红。职工也按等级分配,另设一两人的优、特级。在经营方面,正兴德有“生行莫入,熟行莫出”的规矩,意思是专事茶叶,不做外行生意。价格实行按等取价,分别对待的原则。茶叶约有80余种,在售价上分为高、中、薄利三类。红茶、龙井、普洱、乌龙多为富绅享用,计利在1倍以上,中档茶叶计利20%~30%,普通居民饮用的低价茶,计利为10%左右。正兴德在茶叶质量把关上尤为严格。各厂茶叶入津后,经品尝按“奇、鲜、厚、疲”分出等级,不符合规定的将立即被通知改进。加之有效灵活的销售手段,使正兴德茶庄多年来一直控制华北市场。
正兴德茶庄是天津商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盛名海内外,广有口碑。“绿竹牌”茶叶在百姓心目中留有深深的印迹。
隆顺号仁记棉纱庄 位于竹竿巷中间,创办于清嘉庆年间,由天津“新八大家”之一的卞家兄弟独资经营。除资本10万两白银外,尚有股东、经理职工的大量存款100多万两。每年的分红款项皆存号内长期不动,连年积累,资金雄厚。隆顺号与日本一些大纺织社有一定的关系,可直接订购、包销大批棉纱。与此同时,它们还包销天津纱厂的产品。在与全国各地客商的交往中,声誉颇佳。隆顺号是天津棉纱布业出色的代表之一。
中和烟铺 始于明崇祯末年(1644年)的中和烟铺,坐落于竹竿巷东口,它是天津最大最老的烟铺。中和烟铺专门销售关东烟叶、云烟、水烟、鼻烟、杂拌等,高、中、低档货品齐全。除在津销售外,许多外埠来津的各地商人也常来此大量采购。中和烟铺匾由清初福建漕运总督施世纶所书。传说施氏即小说《施公案》中施公的人物取材原型。“中和烟铺”成为目前已知的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块商业匾额。
北海楼商场 传说,传说,估衣街的青云阁失慎蒙灾后,经营者又共同集资创办了北海楼商场,并于民国元年(1912年)秋开业。位于北马路南侧的北海楼,宏伟壮观,砖木结构,上搭顶棚,下设摊档。二三层楼为环形四面走廊,一流的格局与装饰新颖辉煌,曾轰动一时。其经营范围从“洋广”杂货、绸缎布匹、服装鞋帽到金银玉器、纸张文具、日用百货等皆有所涉。其中尤以妇女儿童生活用品居多,从假发、梳头油、香粉、香水等化妆晶到各类大小土洋玩具一应俱全,多达百余种。许多日用小商品物美价廉,逢年过节,还增卖红红火火的各式花灯,以应时节。商场二楼还有镶牙馆、理发馆、照相馆、旧书店等专业店家。另有补假眼的、算命的。三楼的北海茶社每日两场,京津两地不少曲艺名流均曾在此演出。精彩的唱段和名角的莅临使其常常爆满,座无虚席。不仅天津人喜欢来此购物游玩,就是外地人也认为“到天津不去北海楼就白下卫了”。
成记纸行 创办于清末的成记纸行是天津近代纸行业中资金最雄厚、规模最大的商号。原籍浙江绍兴的程氏兄弟流落至东门外天后宫附近,靠卖烧纸的小生意逐渐发迹。随后,他们开始代销纸品,苦心经营,资金累增,后在东北角置地建楼,开办了成记纸行,并请康有为为其题匾。纸行经营各种宣纸、毛边纸、元书纸、道林纸、绘图纸等中西货晶近百种。至抗日战争前,成记已成为天津工商、新闻、教育界用纸的主要供应商。他们在按季节和市场变化备货的同时,还注重各类庙会活动所需香烛纸品的销售,成本低,利润高,该项收入占全年利润的5成以上。
成记纸行对纸张进货质量要求相当严格,每当货晶一到,便请业务人员共同鉴审,有时还要用手摸舌舔的方法以辨真伪。成记纸行在人员管理方面实行奖勤罚懒制度,遵章办事。20世纪30年代,成记纸行是天津同行业的营销佼佼者。
隆昌号海货庄 自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卞家兄弟创办后,逐渐从单纯的海货经营发展到兼营山珍杂货、药材、食糖等货品的大商号。随着经营品种的扩大,利润也逐年增加,商品远销国内外。其严格的经营管理与隆顺号棉布庄多有类似之处,知人善任,不徇私情。讲求从产地进货以降低成本,并注意掌握市场先机。销售上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薄利多销,讲信誉,重商德。其经理一直要求员工谨记“不掺水、不掺杂、不缺分量”的经营方略。
祥德斋糕点店 早年,老城北门里一带有位陈姓人氏,他卖的元宵馅大味好,小有名气。清咸丰五年(1855年)他在户部街开了个前店后厂式的糕点铺,起名“祥德斋”。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的糕点,风味独特,名声逐渐远扬。随着生意的兴旺,又相继开办了四个分店。原来户部街小小的总店,便迁址至北马路龙亭西箭道口,此处正是乾隆皇帝当年下江南停轿歇脚的地方。自此,祥德斋也进入了全盛发展时期,当年津门四大书法家中的华世奎、孟广慧等均曾为其题写牌匾。
祥德斋选料精良、投料严格、加工考究、品种齐全。该店所用的香油自磨,江米自碾,果料自选。许多原料均采自原产地,确保新鲜、纯正。
在加工过程中讲究规格,“京八件”16块1斤;供果茶点20块1斤。若顾客要2斤“京八件”,30多块绝不重样,口味各异,色香俱佳。应时节的糕点也力争提前上市,如五毒饼、雄黄饼、冰雪糕、薄荷糕、乌梅糕、藤萝饼等多个品种。
每逢年节祥德斋更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祥德斋已拥有资金10亿元左右(旧币),职工130余人。
隆顺榕药店 是由天津新“八大家”之一的卞家后人卞楚芳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设立开业的。其门市位于北门外针市街,时称“隆顺榕药局”。因卞家在津的显赫地位,加之其药品系古方自制,货真价实,疗效甚好,很快由最初只服务于本家及亲友,小量外销而发展壮大,誉满津沽,生意也随之十分兴隆。到了民国初年,卞楚芳之子卞做成自美国留学归来后,积极引入了一些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并加大投资,将原来的4间门面扩建为5间3层大楼。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又先后在租界繁华地段相继开设了3家分店,同时在上海、广州、香港设点驻庄,采购南方药材,扩大经营,隆顺榕的生意蒸蒸日上。隆顺榕是天津卫土生土长的老药铺,从股东、经理到伙计学徒绝大多数都是天津人。自卞俶成任经理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其人员增到200余人,业务广涉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20世纪40年代中期,隆顺榕将一贯的固定工资改为提成制,即从营业额中提出30%,以其中1%给卖货人优先扣取,其余29%分给职工。隆顺榕更有其一定的经营术。第一,自清咸丰十年(1860年)起即实行每年农历正月十四结账,盈利只分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存储,称曰“厚成”,以利积累。第二,门市零售利在50%左右,批发利在30%左右。为照顾百姓,实行租界地店内货价高于华界店内货价。零售价采取密码制,如有人离号即更改密码,以免泄密。同时,常派人调查其他同业价格情况,随时调整,加强竞争,因此,隆顺榕的大路货价格总比别人低些。第三,他们在注重质量的同时,讲究包装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隆顺榕公私合营,他们不断研究开发名牌药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怡和斗店 “斗”是旧时使用的一种量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因斗店代客买卖粮食是用斗来计量,故称“斗店”。受漕粮运输的影响,天津的斗店多坐落在南北运河两岸。当时,天津著名的斗店有5家,即怡和、万春、同顺永、华丰裕、同孚新(原名庆长顺)。他们各有自己的业务渠道和经营优势,其中资格最老的当属怡和斗店。怡和斗店创办于清道光年间,位于南运河岸永丰屯,市内各处米面铺常来此购买。斗店的粮食客商多来自沧县、独流、杨柳青等地。客商人店后,斗店的业务员(旧称“外柜”)代客联系业务,成交后店家获取佣金若干。交易中,由“会俄”(粮食经纪人)从中说合,谈妥价格后,即让斗店“抱斗的”过分量。抱斗之人所掌握的刮斗小木板公平与否有一定的分寸,少抹,多抹,买卖双方各占便宜不同。卖家久了也深谙此道,故常在暗中贿赂“抱斗的”。而买者为了多得些粮食也暗中“施恩”,这可谓一种黑幕。怡和斗店在生意兴旺的年度里,可获利达10万块大洋之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过斗”被废除,改用过磅的计量方法。
福兴恒颜料庄 原籍河北枣强的赵玉珩在河北大街德成厚颜料店学徒期满出号后,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河北大街摆了个小颜料摊。由于其经营品种多,货色真,价格合理,买卖公道,热情待客,买卖逐渐恒十几年苦心经营,生意兴隆,声名越来越大,资金也愈加雄厚。福兴恒以“诚招天下客,信为立业本”为信条,经营中讲究板眼。在管理上以独特的“经商理财十八法”约束每一个员工。即:生意要勤紧;议价要订明;用度要节俭;赊欠要识人;货色要面验;出人要谨慎;用人要方正;优劣要攸分;接纳要谦和;主心要安静;说话要规矩;货物要修整;期限要约定;买卖要随时;钱财要明慎;临事要责任;账目要稽查;工作要精细等。不仅如此,该店在此基础上另有“十八铺规”。这一切规章制度成为福兴恒红火发展的重要管理保障。
除天津总号之外,周边省份也广有分支机构经营,其信誉赢得了华北、西北地区,特别是津浦、京汉、德石等铁路沿线广大农村群众的信赖,被称为信得过的“福字号”。
鹤竹堂药店 于民国五年(1916年)在东门里大街鼓楼附近创办。创办人张鹤田曾为直隶都医官,素以妇幼科蜚声沽上,后又在北京太医院任御医,多次为皇上和皇太后治病颇有奇效。慈禧曾亲赏御笔福、寿字各一幅,光绪帝也赐黄马褂一件。民国五年(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借故回津后开设了鹤竹堂药店。因张老医师的盛名,店堂内每日人流不息。张先生十分提倡并奉行“善为医之本,医为善之用,行医行善也”的信条。他们多年来还形成了一个“不欺生,不阿贵”的规矩。旧时,每逢瘟疫肆虐,该店专为穷苦人提供秘方成药,分文不取,深得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