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
  天津近海,地势低洼,土壤中含盐丰富。天津盐业开发较早,汉武帝时曾在武清县设立盐官,管理盐务,附近的劳动人民很早就在这里煎制土盐。
盐业的生产与经营
  灶户 旧时,曾把煎盐的人家称为“灶户”,煎盐场地称为“亭场”,亦可称“灶地”,起初全由政府拨给,后期演化为私有。煎盐用锅也为官制,由政府发给灶户使用,不得私铸。灶户常常受盐商的盘剥和地方恶势力的压榨,长期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他们不仅要按期按人口向官府缴盐,还要交纳税银,很多贫困的灶户常因交不足纳税银而被迫弃家逃亡。明朝刑部侍郎彭韶曾在《上盐场图诗略》中叙述下等灶户的贫苦生活:“庶民之中,灶户尤苦,昔乎古今未有图咏。臣近履盐场,始识其概,海盐煎熬,全资灶户,虽有等分,业产荡然,粮食不充,安息无所,未免预借他人。所得课馀,悉还债主,艰苦难以言尽。小屋数椽,不蔽风雨。粗栗粝饭,不能饱餐,此居食之苦也;山荡渺漫,人偷物践,欲守无人,不守无人,此蓄薪之苦也;晒淋之时,举家登场,刮泥汲海,汗流如雨,隆冬砭骨,亦必为之,此淋卤之苦也;煎煮之时,烧灼熏蒸,蓬头垢面,不似人形。酷暑如汤,亦不敢离,此煎办之苦也;寒暑阴晴,日有课程,前者未足,后者复来,此征盐之苦也;客商到场,无盐抵价,百端逼辱,举家忧惶,此赔盐之苦也……”
  旧时,灶户是无组织的,盐业生产属于一家一户自产自销的形式,商人和灶户之间自由买卖。清嘉庆年间,由于盐商多聚居天津市内,他们不愿长途跋涉,就从灶户中选择比较殷实可靠者代替他们买盐,形成居间的经纪人,这些人成为灶户的富庶者,由于他们靠海发家,所以人们俗称其为“发海”。清光绪末年,商灶之间的交易和价格非常混乱。官府为了加强对盐务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决定将发海人取消,同时从发海人中间选出少数有办事能力之人为灶首,一方面代表灶户与官府接洽公务,一方面与商人办理盐务事宜。
灶户有贫富之分,等级之别,正如穷灶户前清秀才萧欣山编的一首《十等灶户》歌谣:
一等灶户当灶首,甘为盐商当走狗,全为自己有。
二等灶户富家翁,不等盐款就上工,常年乐融融。
三等灶户卖‘久大’,不等年终就发价,新老盐剩不下。
四等灶户当军师,见了盐款任意支,帮喝又帮吃。
五等灶户跳了槽,自晒自卖自逍遥,盐商管不着。
六等灶户逞英豪,找着灶首就不饶,好似老鼠见狸猫。
七等灶户真松蛋,找灶首不见面,趟趟自蹲店。
八等灶户怕惹祸,守着盐蛇干挨饿,脚步不敢错。
九等灶户晚驳盐,天寒水浅难雇船,充公在眼前。
十等灶户卖盐滩,有几副一盘端,新老债还不完。
  受雇于灶户的盐工,明代以前,多是失去自由的战俘和罪犯,他们世代为盐工。后来,多是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盐工生活极苦,明嘉靖年间曾任长芦都转运使的郭五常在他的《悯盐丁》诗中曾有描述。被雇盐工大部分是季节工,四至七月份上滩晒盐,秋天下滩。他们的劳动报酬是以粮食支付。
  抱锨儿的 灶户招雇来的煎盐者称为“灶丁”、“盐丁”,后称“盐工”。盐工中有工头,俗称“抱锨儿的”,他是灶户佣的代理人,负责日常的盐业生产,同时也是从事技术性工作的倒卤工。倒卤工的工作有一定的保密性,倒卤时走的路线从来不让外人看见,若万一被人发现,则要马上变换倒卤路线,惟恐被学走技术。他们还有很多技术上的绝活儿,“莲子看漂”就是其中之一,即把莲子投入盐池,观察莲子在水中漂浮的情况,以此来判断卤水的浓度。“抱锨儿的”享有一定的特权,为传子世袭制。盐工每日三餐必须由“抱锨儿的”妻子负责。“抱锨儿的”可以从盐工的口粮中克扣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自己的补贴。因此,“抱锨儿的”也是盐工最痛恨但又不敢得罪的人。
  盐商 明万历年间,盐的销售出现盐商专卖。盐商经盐务官署批准发给销盐特许证,称“引”票,俗称“龙票”,凭引票到指定盐场购盐。官定销盐区域称“岸”,每个引岸都有额定的销量,叫作“引额”。长芦盐的销售地区为直隶、河南、天津及武清县和北京。这些销售地区全为天津盐商所垄断,并成为子孙世袭的事业。每到产盐季节,大批芦盐由盐商从海滩运到天津河东区一带,盐包堆积如山,称为“盐码”,现在该地有个“盐坨”村就是当时沿袭下来的地名之一。
  天津盐商由于享有世袭特权,成为地方上有钱有势的豪富。他们甚至与宦官勾结向皇帝行贿,以攫得特权,谋取暴利。有的大盐商甚至可以在家中接待出巡的皇帝。盐商们为了保持他们的特殊利益,在清康熙年间成立了“芦纲公所”,主持这一公所的叫作“纲总”,纲总要由财势最大的盐商充当。由于灶户制盐不能自销,生产经营资金全依附盐商定购,每年产盐所需资金由盐商借给。所以,灶户无论盐价多低,也只能卖给享有专利的盐商,否则即可送官惩治。
  天津的豪门富户多半是因承办盐务而发家的盐商。随着天津地方经济的发展,豪富中出现了所谓“八大家”。在“八大家”中,大盐商占一半。盐商的致富促进了天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致富后的盐商大肆兴建园林、收藏名迹、延揽名士、纵情诗酒、兴教助学,给天津文化事业带来生机。同时,他们本身的消极因素也给天津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比如有的盐商,为了显示阔绰,互相攀比,尤其在婚、丧、做寿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有些不良风气一直残留至今。
制盐
  制盐方法有两种,一是煎,一是晒。尽管其所出的盐盐质不同,但均称“大盐”。清雍正年间,全部废煎为晒,这是海盐生产的大变革。
  煎盐 最初煎盐用牢盘,也称“盘”、“牢盆”等,分铁制和竹制两种。明清时期改为用锅煎制。煎盐锅分煎锅和温锅,煎锅放在灶门的近处,温锅放在煎锅的后面。煎盐时卤水先入温锅预热,再渐次加人煎锅。
  每个炉灶要有10个左右的灶门,以芦苇和蓬蒿为主要燃料,同时起火煎制。卤水在煎炼过程中,水气蒸发,浓度加大,卤水越煎炼就越凝结,称“起楼”,再加温卤叫“换汤”。将煎成时,投入皂角或少量米糠、麻仁等,顷刻间就凝结成盐。煎盐要随着卤水煎干再添入温卤水,直至满锅都结盐。煎盐每煎一昼夜称为“一火伏”,一般灶户可在一昼夜煎制6锅盐,每锅约收盐百斤。
  煎盐卤水是淋制而成的,淋卤有两种,一是淋灰,一是刮土。淋灰的方法是:灶丁在每年秋季割草煎盐时,将余灰收起来储藏好,等到第二年春季煎盐时,把收藏好的余灰都摊在亭场上,铺平压实,待盐花浸入,以海水淋灰就成了卤;刮土的方法是灶丁春季先将灶地咸土铲起来并晒干,集中淋卤,把咸土铺撒在草席上,四周隆起,用海水灌淋,灶旁有两个深浅不同的卤坑,淋成的卤先入浅坑,再入深坑。检验卤水浓度的方法比较原始:是用石莲子或鸡蛋投入卤中,如果下沉,卤水则淡;如果漂浮且立在卤面上,就为半淡;如果漂浮而横侧在卤面上,卤水则咸,即可入锅煎盐。
  晒盐 清顺治年间,晒盐技术传入天津。最初,晒盐极为简单。每年春季,灶户在海边先掘一个纳潮沟,以引海潮,然后筑一个九层或七层的池子,由两个人用绳子系住柳斗,掏沟中海水,自高而低扬水制卤,趁晴天暴晒一日,就可成盐。最后用木耙扒起,堆放在池旁,用泥封好贮存。晒盐要经过纳潮、制卤、结晶、收盐等4道主要工序。纳潮,是以动力汲扬或自然流入的方式,将海水引入盐田。纳潮必须掌握海洋潮汐规律和海水浓度的变化情况,选纳高浓度的海水;制卤,是利用自然条件将海水逐步蒸发浓缩成卤水的过程;结晶,是把卤水灌入结晶池进行晒盐的过程;收盐,是海盐生产用人最多,劳动负荷最繁重的一道工序,包括扒盐(用木耙将盐扒成堆或扒到池道上)、吊盐(用木锨装盐入筐,两人抬筐运至滩坨)、撩码(用木锨再撩码成坨)。
  长芦盐 在海盐中,长芦盐是盐中佳品。自明代起,天津就是长芦盐的产销中心。海盐的生产促使人们广泛进行加工原盐和苦卤的综合利用。明清时出现的盐砖、贡盐可谓加工盐之始。20世纪初创办的久大精盐厂开国内精盐生产之先河。清光绪年间生产的卤块和芒硝成为盐业的副产品。
盐业信仰
  崇拜盐母 盐母,是天津地方独有的盐业保护神。据说五代时,由于藩镇各据一方,幽州地面断盐一年之久,民间疾病流行。忽一日,有一老母来临,教人们用碱土煮盐的方法。几天后,老母就不见了,大家以为圣母显灵,于是就立庙铸像。民间流行的关于盐母的神话也很多,其中以“凤凰落地”一说最为普遍。传说有老夫妻俩住在滨海荒滩,每天以拣潮尾、掏螃蟹和捕小鱼为生。一年春天,一只金凤凰落在一个土洼里,停了停后向北飞去。他俩认为“凤凰不落无宝之地”,遂跑过去,果然发现有一块发亮的硬泥巴,就捡起来,将其当作宝物,由老汉进京献给皇上。可皇帝见到是块泥巴,以为老汉戏弄他,下令将老汉斩首。皇帝的厨师为纪念老汉,将宝物偷偷用白布包好,高高地悬挂在对着锅的房梁上,每逢做菜就抬头看一看布包。从此后,皇帝每次用餐都夸奖厨师。后来厨师发现他每次做菜时,白布包里都滴水落锅,连忙禀告皇帝,说老汉献的确实是宝,应该奖励。可老汉已死,于是,皇帝派出校尉10名,携金银财宝连夜赶往老汉家中奖赏其家人。当老太太得知老汉被害时,昏死过去。她醒来后,决定皇帝赏赐的东西一样都不要,并且离开了自己居住的地方,走遍山山水水告诉人们凤凰落过的海滩上可以取宝,从此人们懂得吃盐和制盐。老太太死后,人们为纪念她,在最初凤凰落过的地方盖了一座庙,这就是汉沽地区的盐母庙。每年农历年初,盐工们都要到庙中祭祖。这种信仰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如今,虽然盐母庙已改为小学校,但庙碑尚存。
  供财神 逢年过节,灶户、盐工都要在供奉的财神像前烧香、磕头,有的人家还要不停地拨弄算盘,以祈求财神赋予自己财运亨通。
  敬天地爷 人们认为盐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因而灶户们在他们供奉的神灵中,特别尊崇天地爷(天地君亲师)。每逢春节,灶户们把发酵的白面蒸成元宝,用剥净的芦苇串起来放在天地爷的供桌上。雪白的元宝从供桌上一个摞一个直到房顶,并在最上面的元宝上系一块红府绸布,这叫做“洪福齐天,白银(盐)盖地”。灶户们敬天地还有求祖先保佑,弘扬祖德祖功的意思,因为他们是先辈基业的继承者,天地君亲师中的“亲”字,正迎合了这种心理。有的地方把祖先画影图形,加以供奉。
  动土拜锨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灶户之家天不亮就要到自家滩上鸣放鞭炮,太阳欲升时动土开始。仪式上灶户要向福、禄、寿、喜4神的方位深深作揖,同时围着盐池放鞭炮,接着抱锨的朝锨把拱手拜锨,铲起一锨白眼砂撒在盐池里,如此重复三次,之后,盐工用白眼砂平整盐池,预示一年劳作的开始。动土时之所以拜锨,是因为锨为盐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