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礼
  寿礼 是每当诞辰纪念日举行的人生仪礼,终生要重复多次,直到死亡。旧时,民间举行寿礼大多只限于老人和小孩,给老人举行寿诞礼称“做寿”,为小孩举行寿诞礼称“过生日”。到后来,老人做寿亦有称“过生日”的。一般认为青年人不宜过生日,有折寿之意。故当小孩周岁生日过后,几乎就不再过了。一般到60岁时才正式做寿(亦有人从四五十岁开始做寿),此后逢十都要做“整寿”礼。以此祝福长寿。许多老人视寿礼如生命,好像不过寿礼就不能长寿一般。特别是那些受“孝”的伦理熏陶的子孙们也将寿礼作为尽孝的方式,竭力大操大办。民间大户人家为老人举办的寿礼要举办三天,谓之稳寿、庆寿、谢寿。
做寿
  稳寿 第一天的稳寿基本不邀请外人参加,是家里人为庆寿和谢寿做准备工作。首先要布置寿堂,寿堂大都设在堂屋,迎面挂有寿星图案的中堂画轴,两边置对子,内容多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联语。此外,还要摆寿烛、挂寿幛,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家人还要置办后2日宴席所需的食物、酒菜、联系戏班子等等。这一天,家人要吃扁食(饺子),谓之“催生”。
  庆寿 庆寿这天,做寿之人被称为“寿星佬儿”,穿戴一新,端坐在寿堂正中的上座,接受儿孙等小辈家人的贺拜。儿孙等家人要依辈份次序叩头行礼。然后,亲朋好友们陆续随来随拜。这一天中午必吃“四个碟面”捞面。煮面条时不可以将面条揪断,取“长寿”面之意。晚间的饭菜丰满实惠,多为鸡、鸭、鱼、肉、海鲜和稻米饭,其中最后上的芫荽汤清香解腻,而且具有醒酒的功效。亲友多的大户人家,要摆几十桌宴席。酒足饭饱之后,请来的戏班子要在庭院中或戏台上唱堂会,做寿之家要安排来宾就座,并由茶房负责招待,提供茶水、瓜子等干鲜果品,不愿看戏的人可聚在一起打麻将牌、聊天,有的直至天亮。
  谢寿 第三天的谢寿,是主家为感谢众亲友而举行的酬谢礼,多以摆宴席、唱堂会、搓麻将等形式进行。
贺礼
  贺礼 是为贺寿而准备的礼物。旧时,有“三节两寿”之说,即指一个家庭一年中要有三大传统节令和二老生日需操办庆贺。每个家庭几乎都有皇历,人们除将老人的生日记上外,还将自己亲友的寿诞日都记在上面,由家庭主妇负责按时提醒、备礼。其准备的寿礼一般包括寿桃、寿面、寿烛、寿屏、寿幛、寿联、寿画、万年伞等等。特别是寿桃和寿面都是点心铺和切面铺精心包装过的,上面还常贴有红剪纸,图案多为“五福捧寿”、“松鹤同春”、“麻姑献寿”、“老寿星”或“寿”字。举办寿礼和参加寿礼也是加强亲友间友好往来、亲密感情的一种方式,同时还是当时富商大贾炫耀财势的一种表现形式。
“六十六不死掉块肉”
  旧时,有“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之说,故人们十分重视66岁(实为65岁)生日之作寿。已出嫁的女儿须为其送一块酱肉,重6两6钱,切成66块,夹在2个烧饼中,由寿星佬将2个烧饼酱肉各吃一口后,在两腋下略作贴添之意。最后将烧饼肉丢掉,盖以此代要掉的那块肉。时至今日,民间仍有沿袭此俗现象,多以买6斤6两上好生肉代之,但讲究已不甚严格。
现代寿礼
  20世纪50年代后,寿礼简化。但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寿礼又被重新重视起来,特别是现今的独生子女政策,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宛如小皇帝一般,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值生日时,大人们不但要为其订做蛋糕,添置新衣服、新玩具,而且还要带其到公园、游戏厅、游乐场等娱乐场所玩耍,有的家庭还在饭店摆上几桌酒席为孩子过生日,许多餐厅都有为孩子祝寿的特别业务,提供专门的房间、食物及娱乐项目。特别是上学的孩子请同学,互送礼物之风十分盛行。老人的寿礼也多请亲朋好友在饭店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