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婚礼 婚姻是构成家庭、产生宗族的基础。古往今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把婚姻缔结看作人生的重大事件,给予高度重视,因而使婚姻礼俗成为民俗中最绚丽多彩的内容。天津的婚姻礼俗以制度化了的包办、买卖为主要特点。此间整个婚礼程序基本上是取于古代“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旧时的婚姻礼俗有着明显的贫富差异,名门望族对婚姻缔结要求门当户对、彩礼重聘,特别对家庭的地位、财产等方面相当看重,并且十分讲究排场,追求豪华气派。同时,从居民成份上划分又体现出3种不同类型;一种是以城市市民包括官宦、商人、文人及普通市民在内的风俗;一种是农村乡镇的农民风俗;第三种是滨海盐民和渔民的风俗。城市市民风俗起主导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和盐民、渔民的风俗时尚,而且也成为他们竞相攀比、效仿的模式。只不过他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不同需要,或增加、或减少,推衍了城市市民的婚姻礼俗。 议婚之礼 提亲 旧时,儿女的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妁”,是指那些撮合男女成婚的媒人。为男子提亲为媒,为女子提亲为妁。旧称那些专门从事婚姻介绍并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中老年妇女叫“说媒的”、“媒婆儿”等,当面则称“大老”。又有称媒人为“冰人”、“月老”的,则是对起到提亲作用的人的一种雅称。所谓“作冰”、“作伐”,都是作媒亦即“中间人”的意思。那些以说媒为业的媒婆儿,平时常到各家走动,遇有家道相仿、年貌相当的男女,便从中撮合。一般媒人要先到女家征得同意后,再往男家说亲。因媒人说媒为赚钱谋生手段,意在必成,所以难免有言过其实之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依赖其为儿女说合亲事。还有的家庭请大宾保亲,即由双方的亲友出面撮合或在亲戚间直接说合订婚的,曰之“亲上加亲”,更有相投契的朋友自订儿女终身大事。通常在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时,家里便开始请媒人为其张罗寻找 合适的人家提亲订婚,在城市须俟女子十五六岁或十七八岁时再择吉完婚,男家称“娶媳妇”,女家称“聘闺女”。 扫听亲事 男女双方经媒人提亲后,还要经过一个议婚的过程才能进入订婚阶段。首先是“扫听亲事”,相当于古代“六礼”中之问名。如男女双方有意,就由男家用红纸写上订婚人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并写明祖父母、父母、叔伯、伯母、婶母、兄嫂以及已出嫁的姑母、姐姐等有关情况,由媒人送到女家,此谓“联媒帖”或“联并帖”,亦称“号头”。女家收到后,即照帖上写的姓名、住址各处访问,属实后再照样写一个帖子交与男家去访问。此外,双方还要对家庭状况、本人有无残疾、暗疾等互相进行查访。 男方多注意女方的品貌、活计、脚的大小等,而女方则多注重男方的品行、职业、婆母的性格等。若访出男方是庶出(小老婆所生)或先世有什么劣迹,都有碍亲事的进展。双方如有一家不满,即停止进行。 合八字 男方家要请星相士(亦称“阴阳生”,即占卜阴阳八卦的先生)为男女双方合八字。合八字是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理论来推断彼此是否相生相克。相生的标志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标志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八字不合,生时相克,则不可通婚。此外,还有属相不合不可通婚之说,最典型的是流传于民间的“白马犯青牛,猪(亦有说鸡)猴不到头,金鸡怕玉犬,蛇虎如刀锉,羊鼠一旦休,龙兔泪交流”等说法。 换龙凤帖 旧时,男女双方的八字合好后,如不相克男家就要向女家行聘礼,即古之“纳彩”之礼,俗称“放定”或“过礼”,亦有称“落(音lè)叉”。互换“龙凤帖”。 聘礼以金银饰品、衣物或金钱为主。通常是4件首饰,或赤金,或包金,不可缺少的是大簪子,俗称“大梁”,新娘上轿时必须以此别顶。 龙凤帖为大红染宣纸印泥金龙凤图案折叠四折而成,外有封套,帖内各夹红绿色纸签2枚,男红女绿,其中一签书墨笔小楷字,除写明婚姻当事人姓名、排行及生辰八字外,还需注明其父亲、祖父的姓名、官职等等,字数以双数为吉。一般行文按双方行辈称呼,平辈的写“忝姻愚弟某某人薰沐顿首拜”;晚辈写“愚晚”;长辈写“侍生”。而在另一小纸签上男方多写“龙飞某年某月毂旦”;女方写时将“龙飞”改为“凤舞”。 ![]() 之后,就可以举行隆重的订婚仪式。届时,男家要大摆宴席,有的人家还要邀请一些有名望的亲友参加。男方要向女方征求聘娶日期,即同于古代“六礼”中之请期。当提出月份后,男方要问:“上半月好?下半月好?”此谓“取庚”,意在避开新娘的经期。如逢新娘经期迎娶,称作“尿轿”,为习俗所忌。 不管是旧时婚礼,还是现代婚礼,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一旦定下迎娶日期便不可更改,有“改日子死婆婆”的说法。 备婚之礼 妆奁旧时,人们的门第观念相当重,十分讲究男方下彩礼,女方送陪嫁。 女方的嫁妆十分讲究。因旧时女子没有家产继承权,所以出嫁时尽力置办妆奁,作为其财产,并尽量置备齐全,应有尽有。由于是用抬桌来送嫁妆,所以嫁妆的数量是以“抬””来计算的,一般以双数为吉,少则4抬,多则几百抬。较富裕人家的嫁妆主要包括瓷器1套,有大瓶1个(瓶内插1把鸡毛掸子)、花瓶1对、帽筒1对、茶壶1把、盖碗2盏、茶缸2个、粉盒子2套(俗称“粉妆子”,每盒5层,盛放化妆品)、漱口盂1对、点心缸1对、木瓜盘子1个以及其他器具共25件为1堂;锡器1套,有锡灯1盏、蜡扦儿1对(上插红描金龙凤蜡)、以及茶瓶、锡壶等等物品;铜器1套,主要是大铜盆、铜壶、手炉、脚炉、带镂空刻花罩子的高脚炭火盆(带架)、铜茶盘、汤婆子等等;木器1套,有樟木或楸木衣箱4个、帛匣2对(箱内装满四季衣服,讲究一些的衣箱内各角置放铜钱,称之“压箱底儿”,或用1两重的金锞子压箱底儿,名曰“子孙锭”,以此祝愿世代生活富足),另备大、小木盆各1个、屏对1堂(有四扇屏、八扇屏之分,又有黄羊木雕、刺绣或字画等不同质地的镶装物)、挂镜、穿衣镜、梳头匣等物,有的还陪嫁一整套木器家具;四季衣服若干套,包括单、夹、皮、棉、纱,绸、缎、绫、罗、呢、绒、布等等样样皆有。内衣以同质同色的为1套,外衣以大袄、裙子、氅衣为1套(其中大袄颜色十分鲜艳,以大红和紫色居多。氅衣则以天青色为多。裙子多为红色)。皮衣的种类更多,羊皮、寒羊皮、狐皮、灰鼠皮、银鼠皮、猞猁狲皮、貂皮等等。各类衣服都要叠成四方形,用红线绷好放进箱子(如箱子放不下,可摆在条盒里单送);被褥1整套,包括4套或8套被褥,每套还配有枕头1对,枕内不装任何东西,且在每个角上必须钉有整串的栗子、枣及干荔枝、桂圆等吉祥果;首饰1套,包括真金、点翠、镶珠宝的首饰(其中不可有白银),这些全被绷在一个大红托上,名曰“绷盘子”,送嫁妆时用条盒装。此外,还有许多零星日用品,如刷子、梳头用具、布掸子等等。在嫁妆中还必须有新娘为婆婆、小姑、妯娌等做的一些精致荷包和手帕等手工绣品,图案多为金鱼、莲花、八宝等。一方面以此显示自己女红之精巧程度,一方面用以加强与婆家之间关系的和睦。特别是陪嫁中还必须有喜桶和灯2件物品,俗称“桶子灯”。即使生活贫穷的人家聘闺女,也得有此两物为陪嫁。喜桶要由专人背送(桶内装有苹果、红绒花、布鞋等),男方家对此人要开双份赏钱,故民间有“背桶子的赚双份”之说。喜桶内的一双千层底镶云布鞋,是女家送给新郎的。做鞋前,女家先让人到男家问明尺码大小,男方必须要说比自己的实际脚码大一些,据说是怕丈人家“给小鞋穿”。此鞋名“趿脚鞋”,是为新郎在拜完堂脱去靴子后穿的,取“步步登高”之意。喜桶要放在新房被格子(炕上的置放棉被的柜子)下不用,平时只作存放妇女卫生用品之用,在生孩子时则拿出来用以接生。灯则作为吉祥物,有“金灯常明万代火,玉盏永存子孙灯”之吉语。 ![]() 嫁妆尽可能成双成对,并用相应的家什盛放起来。在一些器皿下,还多依其形状铺一张大红纸剪成的吉祥花,上放些枣、栗子等。男方家比较在乎嫁妆的丰厚、殷实,注重其质量和数量,常以陪嫁的多少来看待新媳妇。一些女方家长为避免女儿在婆家受气,在为女儿准备嫁妆时不惜一切。因此,旧时认为养女是养了个“赔钱货”,遂产生重男轻女的思想,其根源与此不无关系。 女方所有的嫁妆都得由茶房(旧时专门帮助人们料理红白事之人,也称“茶师傅”)负责整理捆绑。女家要事先在赁货铺租赁来条桌以及附带的栏杆、红布条子、条盒、食盒等。另外,还要购买若干条大红绒绳。茶房要将除放在衣箱内的器物捆绑在条桌上,依次排列。通常是以大瓷瓶为第一抬,其后是帽镜及一些小件物品,取“平安”、“光明”的吉祥寓意。箱子和帛匣分4抬摆在最后,而大件木器和喜桶都得派专人背送。 女方的所有嫁妆都写在礼单中交与男方。如天津市民俗博物馆收藏的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天成号韩家(大粮商和养海船户)嫁女时的陪嫁妆奁礼单就是十分典型的奁簿。此奁簿1.2尺见方,红染宣纸簿页,每页描金边框,框宽约10厘米,扉页空白,其后有半尺许的墨楷“荆布家风”4字,继之开列喜具,每页8行的金栏格,每格1种喜具。簿面为大红素丝布料,烫金板宣笺,上书有“奁簿”字样。奁簿外有一硬套,也为大红素丝布料面,烫金板宣笺,书有“鸳鸯福寿”4字。以上字体皆为楷书墨笔。其开列的喜具名目描述详简得当,一目了然,如“金质如意成对”、“珍珠胸花成朵”、“珠翠金镶手镯成对”、“翡翠挖耳成对”、“浙缎绣花礼服成套”、“品蓝华丝葛元狐皮袄成对”、“花条纹绮霞缎夹袄褶裙成套”、“粉红绣花文明绸褂裙成套”、“雪青铁叽缎夹袄裤成套”、“湖色罗帐成顶”、“妃色缎大红绉纱被成对”、“五色锦团夹被成条”、“四喜纹银花插成座”、“景泰蓝碗成对”、“五彩堆花挂屏全堂”、“福漆圆盘成对”、“云铜小熏鼎成座”、“彩花瓷盖碗十套”、“黄木梳篦全福”、“玻璃果缸四对”、“红漆高蒸成件”……总共312种,约1千余件物品。 ![]() 聘礼 男方的彩礼相当贵重,包括金银饰品、珠宝翠钻、衣物、金钱等。下彩礼的同时,也必须为女方送去礼单,表明彩礼的种类、数量和价值。尽管富有的女方在陪嫁中有一些被褥和家具,但男方仍必须准备这些物品,特别是被褥的置办时间都是由阴阳先生测定的良辰吉日由全可人负责絮棉花,枕头则是在迎娶之前3日由女方派家中4名女仆用麦秸装满(婚后1个月方许换成荞麦皮或绿豆皮)缝好,再订上枣、栗子、花生等物,男家要给装枕头的人开赏钱。 催妆 迎娶前一天,在中午12点之前,男家要派四至八人给女方家送催妆礼。送礼之人多为男家雇佣的青年男子,他们由茶房持礼单、拜帖引导,穿着统一的长袍、马褂,披红绸,手举金色纸贴花,两人抬一条盒。条盒为深棕红色,底托是个大盘子,带框,分成四五层,每层有2个方木盘。条盒中除放新娘娶亲当天要穿戴的袍裙、凤冠、绒花、首饰及一些内衣外,还须有为新娘家备的礼物。最上一层要露在外面,是一对活鸡鸭,下面则分别是生鱼、生肉、切面(面条)、蒸食(大喜饼)、炉食(龙凤饼,是大喜饼的一种)、干果、鲜果、蜜饯等食物十余种。其中送去的肉必须是上等好肉,意为女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今女儿要出嫁,婆家要报答娘家对儿媳的养育之恩,因此,人们也称之为“离娘肉”。同时,在所送的金饰品中必须有簪子、尜子(天津方言,即戒指)、镯子、钳子(耳坠)等四件金首饰(俗称“金货”),谓之“四大金”。女家接到催妆礼后,须将食物收一半,退回一半,同时,要给送礼人赏钱。 男方家要在送催妆礼之前拜祭祖先,燃烛焚香,待送礼人出发之后,才可以安席开饭,宴请来宾。 约在下午2点左右,女家便要请茶房持拜帖、礼单、开赏的人员名单及一个钥匙包在前引导,带领自家雇佣的男帮工将两对金花、条盒、食盒、条桌等嫁妆抬至男家,俗称“过嫁妆”。在帮助过嫁妆的人员中,一定不能少了木匠、油匠,为的是应付挂镜子、挂屏对或临时需要的各种活计。 当嫁妆抬至男家后,男家聘请的茶房根据女方家送来的妆奁簿逐件吆喝通报,其声音拖得很长,也很好听,有时还会夹上一二句吉祥话,博得周围众人的喝采。 ![]() 花轿和所有仪仗执事都得在娶亲前的二三个月到赁货铺订妥。比较讲究人家要求的执事主要有串灯一堂(每串四个牛角灯,四周扎彩绸,四对为一堂)、高照一堂(高脚大牛角灯,四对为一堂)、开道锣一对、清道旗两对、肃静牌一对、回避牌一对、红、绿伞各一把,另配备身着明朝服装的皂隶四人,民国以前还须备有官衔牌若干对。以后随着天津人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漠视,民间又多依帝王官吏出巡所用各种仪仗为参照物,享用半副銮驾之礼。通常在轿前有彩谱、喜谱各两堂、提炉一对、盘灯一对、官衔灯一对、子孙灯一对、顶马一对、日照一至三把,轿后还有两匹马,各种执事所穿服装,亦由赁货铺包办。 这些妆奁都要与花轿、仪仗执事一并陈列于天棚下,称作“晾轿”。晾轿意在炫耀家族的财势,同时也含有去除晦气的愿望。为讨吉利,晾轿还讲求轿帷绣工精细,多为南绣,色彩鲜艳。图案以龙凤呈祥、葫芦万带、牡丹福贵、榴开百子等吉祥团花图案为主。富有之家都是以高价到租赁铺租赁第一次使用的新轿帷,谓之“新开剪”或“头水轿”。晚间,男家还要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并聘请吹鼓手奏《大乐》、《鹤断》等满族乐曲曲牌,名曰“坐棚”。到后半夜则要吹一些被称作“十样全常”的应时曲子,并以《拿天鹅》和《鸡叫》作结束乐。同时,由8名童子手捧漆托盘,上放荷花形纱灯或元宝形纱灯,灯内点燃蜡烛。童子正面转3圈,再逆转3圈,边转边唱,歌词常常比较含糊,所以听不太清,此谓“童子转轿”,据说可以将轿中的邪祟杂鬼驱走。童子还要到新房内唱一通,亦是意在逐难驱疫。童子们的服装都是统一装束,头戴太子盔,重流苏,红缎上衣,配有水袖,模样俊俏可爱,一般要热闹一夜不眠。 此外,还要请二至四位全可人,手持镜子和蜡烛向轿子里照一会儿,名为“照轿”。 洞房 是新婚夫妇的居室,也称“新房”。通常男方请全可人在迎娶的前一天布置停当。 新房的布置有一定讲究,门帘须由新娘的兄弟挂上。门帘为大红缎料或棉布制成,上部1尺左右处是一红布遮幅,上绣龙凤呈祥或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边部为粉红色捏褶花边,俗称“走水”。房内山墙一侧一半是炕,一半放置连三或连五桌子。炕上贴山墙处放被格子,被格子对面,置一炕琴,中间放炕桌,炕上须先铺一层苇子,再铺苇席、毡条及大红布缝制的炕褥子(这种铺法己成定制),窗台下炕围处张贴杨柳青年画“麒麟送子图”、“连生贵子图”或“连年有余”等吉庆年画。连三或连五桌上左边放胆瓶,右边放镜台(也叫“梳妆匣”,质地有硬木或贝雕镶嵌等,可折起或打开由架托立住镜子),桌子中间是一个大冰盘(盘子有青花瓷、粉彩或钧瓷等类型),下面有一6条腿硬木支架,平时盘内多放佛手、香圆等,夏季常放些鲜货,里面加冰块,起降温作用。连三或连五桌子上贴山墙设有靠山镜并配有对联,常见联语如“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等。炕对面放条案,多为硬木。条案上左瓶右镜,中间摆苏钟,两侧对称摆放帽筒、茶叶罐或茶食罐,钟前放有盖碗。倘若房间较宽绰,条案前正中放八仙桌,桌上放置茶壶、茶碗等。桌旁排放几张骨牌凳。条案上墙壁挂六扇屏或四扇屏。凡家具、摆设和窗户上都贴有大红剪纸,有喜鹊登梅、喜字等图案。在箱柜上还多摆放“喜果”绣品。喜果是一种装饰物,有桃、苹果、葫芦、石榴等多种形式,放在新婚妆奁的箱、盒或洞房中还空着的箱匣和被褥上,祈求多子。同时还表示衣服、器物繁多,装满箱匣。各种形式都有吉祥的寓意:葫芦、石榴预祝新婚夫妇儿女众多、子孙万代;桃代表长寿,祝新婚夫妇享高年,白头偕老;苹果谐音“平”字,有预祝平安如意之意。进入新房,仿佛置身红色的海洋,就连瓷器上都是典型的红狮子狗图案。 新房布置好后,由一对童男童女在新房内先睡一夜,名曰“压炕”,以预祝子孙满堂。同时,要请一位青年男宾,用一块红棉纸贴在外面窗户上,名曰“贴窗户眼”。这块红棉纸在次日新人坐帐时要抓下来,并且要一下抓净,不留痕迹。民间认为若抓不净,将来生下小孩会烂眼角。因此,新人抓时都十分小心谨慎。 挖虎眼、开袋眼、开领窝 迎娶的前一日要完成三件关键之事,即挖虎眼、开袋眼、开领窝。挖虎眼,是因轿框两旁有穿杠的方孔,新轿帏必须在穿杠的地方挖孔方能用。由于旧时富有之家讲用新开剪的“头水轿”,所以挖虎眼便成为显示家族势力和实力的一个仪式。挖虎眼时,主家必须在场观看;开袋眼,是因新娘所要佩戴的凤冠后面有两个可以用于穿红绒绳的窟窿眼,而用新的凤冠亦是富有之家所追求的一种时尚,故须开袋眼;开领窝,是指为新娘订做的绣花红袍均先不开领窝,娶亲当天才现开现缝,并用缎条沿边。上述三件大事均由赁货铺的人完成,男家在每完成一件后要开一次赏钱。这一天,男家要用各色萝卜剁成碎末,放在四个三寸小碟里,摆成“天仙送子”四个字,名为“小茶碟”,不可以吃,这是为次日坐帐后吃子孙饽饽时,摆在桌上供大家观赏的吉祥样菜。这天任何人不得向新郎道喜,新郎也不招待来宾,但其“伴郎”则终日不离左右陪伴着他。 迎娶之礼 迎娶,是婚姻礼俗中最热闹的仪式,相当于古代“六礼”中之亲迎。迎娶的准备工作相当繁琐。除前面已专门叙述过的晾轿、布置洞房等事宜外,还要将请茶房、吹鼓手、订酒席、赁桌椅等一系列事情落实到位。 吹鼓手分三种,一是用唢呐吹奏满乐;一是以管弦吹奏汉乐;一是以铙、钹、大鼓演奏“南吵子”的打击乐。鼓手均为以此为副业的剃头匠,他们一律身着红色外套,天马补子,头戴红缨帽,一副清制服饰装扮,而其他吹鼓手则皆着明制服饰。 送“摄丝盒子” 迎娶当天,男家的茶房张罗招待亲朋好友;厨房的大师傅预备面条和酒席饭菜;主家打发家中一女仆到女家为新娘送去一个长方形的小提盒,名曰“摄丝盒子”,一盖两底,盒内放有胭脂、香粉、丝线和一对被称作“丁香”的小耳环等物品。这些大都是为新娘上花轿前梳妆打扮时准备的,只是其中的丝线是待新娘坐帐时绞脸用的;新郎要由伴郎陪同沐浴更衣。因结婚有小登科之说,故新郎可穿官服。一般人家多穿长袍马褂,颜色以棕、绛紫、蓝等色为主(民国以后多蓝袍青马褂),脚穿绸布黑靴。头上插一对小金花,曰“装新”。新郎在发轿、响房前不得走出新房。 发轿 就是要派杠房的人员搬抬花轿等仪仗执事去接新娘子。发轿的时间是上午七八点钟,若距离较远,则还要早起程。这时杠房的人员以取扶手板为暗号通知忙活喜事的各行人工。然后,由茶房喊一声“齐啦家伙!”吹鼓手便吹号筒传示,先向新房方向吹打一通,称之“响房”。接着,鸣锣开道,依次序出发,仍是由茶房引导,其后是执金花和条盒的2对人员。条盒内装有“到门帖”,由新郎以“侍馆甥”的名义送到新娘家(最初,到门帖是新郎自己在迎娶时坐八抬大轿亲自送到新娘家,俗称“大娶”)。其后,便是旗、锣、伞、扇等各式仪仗执事。除此,还必须有4个夹着红毡的人,因花轿和新娘都不得直接挨地,须用红毡垫地,故这4人就是负责倒红毡的。另有穿戴整齐的坐在花轿中的“压轿童子”和被称作“公鸡凉席”的2个童子。 此时,女家亦是一派繁忙。除准备招呼款待亲友的食物外,要打发一女仆给男家送100个煮好的水饺(说是100个,实则96个,女家留下4个),以备新人坐帐时食用,谓之“子孙饽饽”,俗称“子孙扁食(轻音shi)。这些水饺交与男家,由全可人将其连同4个小菜碟一起放到新房的炕桌上。 当男家的花轿等一行到来后,女家聘请的茶房要陪同主家出来迎接,待新娘的表兄弟、舅父等近亲2人把花轿的里层即轿心子抬到堂屋门口,方退出等待,随行的一切响器均要热闹地吹打一番。 上头 ![]() 亮轿、熨轿 在等待新娘上头的这段时间里,女家要设宴款待前来接新娘子的一行人,其饭菜质量很高,须有燕窝鱼翅等美味,因而,亦称之“燕翅席”。更有讲究的人家还要将花轿摆在院中,将轿顶灯及随行的所有串灯、提灯等全部点燃,称之“亮轿”,以示阔绰。一根蜡烛的点燃时间为1堂,通常以亮1堂为多,有的要燃2堂,这时须给轿夫、吹鼓手和众执事另加喜钱。特别是对轿夫的招待格外重视,喜钱亦比其他人多,目的是让他们把轿子抬稳,使新娘少受罪。还要请亲朋邻里的一老年妇女用灯或镜子向轿里面照一照,曰“照轿”,意在驱除邪祟不祥。同时,手持熨斗(内燃香料)绕花轿走2圈,称之“熨轿”,取温暖如春之意。 响铃裙、花衫子 新娘上头后,把婆家换帖时送来的首饰全部佩戴好,下地穿上袍裙嫁衣。嫁衣的颜色极为鲜艳,装饰物富丽堂皇,里面一层是大红或梅红的绸缎衣裤一套,外罩响铃裙,花衫子。响铃裙是清代褶裙样式,褶裙为大红绸缎面料制成,从裙腰部下垂缀有上窄下宽的由红、黄、粉、绿、蓝等多种颜色组成的带子,带子上绣有石榴、葫芦、牡丹及其它花草图案,带子下摆处为三角状,缀有一小铃铛,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十分悦耳,故名曰“响铃裙”。花衫子底色为大红绸缎料制成,上绣有团花图案。其衫上有霞帔。脚穿绿袜(此袜在拜堂时不得让新郎看见,故在下轿前都要脱掉藏在袖里)及软底红绣鞋(俗称“踩堂脚”)。 打扮完毕,新娘上轿。早先,新娘是由其兄长抱到轿上。后来,随着新娘结婚年龄增长到二十几岁,不宜再由其兄长托抱,故新娘脚上要套着一双其兄长的大鞋倒退着由两位全可人扶到轿心子前,把套着的鞋脱下迈进小轿心子,新娘的舅父、表兄弟等要出来两个人将轿心子抬到堂屋门口,套进大轿内。此两种方式都谓之不沾娘家的土,免得带走娘家的财气和福运。新娘不可在轿中转脸扭身。其左手要拿一枚小银锭子,右手拿一串红头绳穿的制钱,俗称“一手银子一手钱”,表示不空手到婆家去。同时,将一小铜镜揣进胸口处,据说可以免受灾祸,去邪避祟。迎娶途中若两家娶亲花轿相遇,则被视为不吉。 进门闭性 花轿抬至男家,名为“进门”。进门之时不得过午,先要在大门口停留片刻,新郎家人鸣放鞭炮迎接,并以此崩走邪气。此时,新郎家大门紧闭,新娘须连唤几声“妈妈开门!”后,男家才将大门打开,迎接新娘,此谓“闭性”,目的是让新娘在婆家没有脾气。之后,吹鼓手和各仪仗执事入院,轿夫将轿心子抽出,新娘的舅父、表兄弟等还要出来两个人将轿心子抬到堂屋门口。新娘下轿时,新郎要将置于喜堂八仙桌子上斗中的弓箭拿出,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次,新娘从婆家事先准备的火盆上面迈过去,这些都意在驱邪避灾。“妈妈例儿”多的人家还要让全可人将供桌上的宝瓶和柳条送到轿心子口让新娘抱一下,以祈求平安,生活富足。新娘不揭盖头,并用伞扇遮严不露天光,脚踏红毡步入洞房,以示新人头不见天日,脚不沾泥污。新郎家专门安排人负责倒红毡的工作。倒红毡与旧时传麻袋的风俗意义相同,取“传宗接代”之意。 新娘步入洞房时,须由新郎用红、绿巾牵引,红绿巾是两块绸布方巾系在一起,男红女绿,象征“红花要用绿叶配”,显示男子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新郎的家人向新娘新郎身上撒高粱、谷子、豆子及金钱、果子等,预祝其多子多福,丰衣足食。此俗现已改撒五颜六色的电光纸屑或喷射胶质彩带。 对于迎娶的时间,古今有所不同。旧时,讲究上午娶媳妇,下午则是娶寡妇。自20世纪20年代文明结婚出现后,改为下午娶媳妇,而寡妇改嫁才是上午。今只有塘沽地区的婚俗,仍依照老规矩,上午娶媳妇。 拜堂 也叫“拜天地”。一般在堂屋举行。喜堂的布置要求吉庆红火,迎面墙上挂有“和合二仙”中堂画轴,两边有吉庆联语,常见的如“彩凤双栖文鸾对舞,珠花并蒂玉树交枝”等。八仙桌上供天地神码儿,上印一个彩色的乘车老人,并有“天地龙车”字样。桌上还供有用红棉纸糊过的木制方板斗,内装高粱,中间有一片带孔的横板,上插3支箭,横缚一张弓,弓上用红绸系上一面铜镜,另插秤杆1根,戥子1个,戥窠分开另插,此曰“弓箭板斗”,以此比喻公平正直。在弓箭板斗两旁各放一个用红纸糊过的柳条升,其中一个贴有双喜字的升被称作“宝瓶”。桌上还有以“福”、“禄”、“寿”、“喜”字样的炉食供果和苹果,称作“喜字果子”。另有一个大香炉置于中间,两旁设有一对蜡扦儿,并燃烧红龙凤描金蜡烛。喜堂四周挂满亲朋好友赠送的帐子,通常是由茶房按送帐人辈份、亲疏次序排列摆放。(图161) 帐子上多缀有“天作之合”、“天成佳偶”等吉祥语。喜堂上的所有摆设都贴有红双喜字剪纸。 ![]() 拜喜词的词语吉祥喜庆,且合辙押韵,如“一块檀香木,雕成一马鞍,新人下轿贵人搀,铺红毡,倒红毡,一倒倒到喜堂前。一拜玉皇张大帝,二拜高堂享平安。夫妻对拜多吉庆,搀入洞房结良缘”。 叩头时,喜堂外燃放鞭炮庆祝。全可人将天地神码儿取下,连同黄钱纸裸拿到院中并转递给家长,由家长放入火盆内焚化,叩头送神。 坐帐 送神后,全可人从板斗上取下秤杆,让新郎用它将新娘头上的盖头挑下,称“挑盖头幅子”。之后,将秤杆仍插在板斗内,此时,秤杆上的金星子要朝外。全可人要口念喜歌:“一撩门帘把箱抬,新郎新娘跟进来……”引两位新人入洞房。新人并排坐在椅子上,坐时谁都十分小心地怕自己的衣裙被对方压住(这是事先由各家的全可人嘱咐好的),以免将来受气。之后,要共饮交杯酒。酒杯是用红绒绳拴好的用椰瓢制作而成的。以后也有用此饮红糖水,都是以示百年和好之意,即古书所言“同牢而食,同器而饮”的遗念。这时,还要同食子孙饭。新娘要在胸前挂上一个红绸饭单(因当时婚礼服外罩多是租用的,富有之家亦是高价定制,故倍加爱护)。新郎要脱去外套、礼帽,换便帽。新郎的家人(一般是婆婆)用一双红漆描金纹饰或刻有龙凤图案的“子孙筷子”,夹起“子孙碗”中的小饺子送到新娘口中,饺子多为半生不熟,俗称“子孙扁食”,此时周围众人则问:“生不生?”新娘则要马上回答:“生!”以此口彩预祝新婚夫妇早生儿女,反映了人们多子多福的观念。这一套礼仪统称作“合卺礼”,俗称“坐帐”。 开脸 开脸是识别女人已嫁或未嫁的标志。全可人用丝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去,故也叫“绞脸”。之后用一个剥了皮的鸡蛋在新娘脸上滚几下,再重新敷脂粉。摘去上轿前戴在耳朵上的“丁香”,换镶珠宝的长耳环。开脸后,要将上头时梳的小抓髻破开重梳,并插戴各种首饰,除别顶的金簪子外,还要插一个点翠镶珠宝的小圆花钿,亦名为“冠子”。其直径不过四五公分,关系到妇女的身份。当年大户人家有纳妾之风,全仗冠子识别嫡庶,非明媒正娶的再受宠也不得戴冠子和穿大红裙子及氅衣。倘若丈夫有官爵,正太太按照丈夫的品级,在冠子上缀有微小的顶子和翎子。遇有喜寿应酬时,均戴上以示身份。 忌人 新娘在迎娶进门后,要盘坐在炕头子孙灯旁,三天不下炕。这段时间亲友可进洞房“看新人”,但洞房外须有专人把守,逐个问明生肖,不许有星相士算定的某几种生肖的人(即所谓忌三相,是按新娘的属相推算。如新娘属牛,牛为丑,下为寅,便忌寅虎、午马、戌狗三相)、孕妇、结婚不满一个月的女子或正在服丧的人进入洞房,谓之“忌人”。 大师傅上汤 晚间,新郎家要大摆宴席,来宾皆许开怀痛饮,猜拳行令,一醉方休,俗称“喝喜酒”。特别要着意招待好新娘的娘家人。宴席的第一桌饭菜就要请女方的家人、亲朋先用。新娘的哥哥、弟弟为上客,新郎家要格外尊重,不敢怠慢。这桌酒席的最后一道汤还必须由主灶大师傅亲自端上,此时,新娘家的主事人要代表新娘娘家感谢大师傅,要道辛苦,同时将装有礼钱的红封子送给大师傅。 闹洞房 是迎娶之日继拜堂之后的第二个高潮。宴席散后,须先让2对七八岁的童男童女进洞房。之后,人们便可涌入洞房,称为“怄新媳妇”、“逗媳妇”或“虏得(轻音de)媳妇”,以此表示对新郎新娘的新婚祝贺。此时,无论辈份大小,尽情戏闹,皆无禁忌,有“三天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 此时,新娘娘家留下的陪房妈妈(多为女佣)要向闹洞房人百般招待、求饶。初时,通常是新娘坐在炕头上不动不语,一切由陪房妈妈代为应酬,以后则慢慢演化成新娘新郎共同应酬来宾。 焐被 焐被实际是天津地方化了的撒帐礼,由婆婆请全可人负责为新人铺床温被,俗称“焐被”,并将枣、栗子、花生3种食物撒在床边被下,一边撒一边念着喜歌:“一把栗子一把枣,闺女小子到处跑”、“花生花生花着生,枣栗子(早立子)来花着生”,以此来祝愿新人早育多生,儿女双全。铺完被后,全可人要把锡灯拿过来,添满香油,掺些蜂蜜,然后续上灯草点亮,曰“蜜里调油”,寓夫妻和美之意。之后,在灯前放一个凳子,上放一个铜盆,把锡灯放在盆里,叫念着“铜盆罗锡灯,养活孩子叫连生……”喜词念到某内容时,有关人等还要配以举动。如全可人说“姑拿盆儿,先抱侄儿”的喜歌时,新郎的妹妹或姐姐便将新婚夫妇晚上用的小便盆送到洞房中;若是小姑子给端进来,新嫂子须付给喜钱。当焐被的一切仪式做完后,全可人便把看热闹的人都轰出去,让新人安歇。由于盆中的油灯不能灭,得不时拨弄或添油,因此,新娘大多依喜桶而坐,新郎也只有合衣而卧。 食娘家饭 新娘在进入洞房后3日内不能下炕。而且不许吃婆家的饭菜食物,须由其娘家每天送一桌酒席饭菜。娘家的每一桌酒饭都是按规定安排的,如第一天是父母送的,叫“随身饭”或“头桌饭”,是随新娘上轿时带来的;第二天是姑姑送的;第三天则是兄弟等同辈人送的。随饭菜附有可折四折的红礼帖,上写“全福”字样,里页上款写“谨具喜筵成桌,奉申饪敬”,下款写“适某郡某氏裣衽”。这一风俗表现出娘家人对出嫁姑娘的眷恋和爱护。并且,所送的饭菜都十分丰盛,包括16碟、4大碗、6小碗,俗称“上席”。16碟又分为4干、4鲜、4荤、4点共16种食品。主食大多以捞面为主,取“长寿”之意。由于新娘3天不下地,所以大都不敢多吃东西和多喝水,以免不方便。为了充饥,只吃些栗子、香蕉、苹果等干鲜果品,或象征性吃几根面条。婆婆在此期间也要为新娘准备4个苹果,取谐音“四平八稳”之意,并在收到“上席”礼品后,以女主人名义写一个四折红谢帖,表示对娘家人的谢意。 认亲 认亲仪式,是婚姻礼俗中比较隆重的一项内容,一般在婚礼的第二日进行。新郎家要大摆宴席,宴请新娘的父母及直系亲属,以庆贺两家联姻。 认亲仪式前,新娘家人要做好准备工作。在婚礼第二天,要派1名10岁左右的男童(一般是新娘的弟弟或侄子)陪1名全可人(多为女家的女仆)到新郎家送香油(后演变为梳头油),目的是想了解男家的接待情况和新郎、新娘的生活情况。全可人还负责完成一特殊使命,即要仔细向新娘打听新婚初夜的情况。新娘如已破身(与新郎已发生性关系),则可向男方家长商量回门事宜和亲家及亲友之间的认亲仪式,否则不可回门和认亲。 送油童子首先要拜见新娘的婆婆,举止要大方、有礼,语言得当,答话时还要站起来。婆婆要备4碟精美的点心款待,并让1名与之一般大小的男童坐陪。其实,点心是不允许吃的,任凭婆婆如何让,也不得动手,这些都是在临行前反复叮嘱好的。另外,男童还要与成人一样使用盖碗喝茶,左手端碗,右手的食指按住碗盖,中指和大姆指掐住碗边啜吸,单这一功夫,也得练上几日。新郎家对送油人要以贵宾相待,惟恐招待不周。因为新娘的娘家要根据送油人介绍的情况,来考虑决定是否到男方家进行认亲仪式。因而,送油人告辞时,婆婆要将事先备好的装有见面礼的钱褡裢亲手交与送油人,并将其送至堂屋门口,由坐陪的男童送至门外,无论坐轿还是坐车,概由婆家开赏钱。 新娘虽有“三天不下炕”的规矩,事实上第三天的下午(有的在上午)就可以下炕梳洗打扮,然后身着盛装和新郎在家长的带领下燃烛焚香、叩拜祖先牌位、神佛。拜毕,再由仆妇引导叩拜门神、灶王,有的家庭还要让新娘到厨房亲手在预先烧好的一锅滚汤里添些水。之后,向全家及亲戚家的长辈行叩拜礼,并接受晚辈叩贺。这时,长辈要给新娘见面礼,新娘亦要给晚辈见面礼。新娘的见面礼是在送油日由娘家派来的全可人捎来的,用两个条盒装好,有钱袋、荷包、褡裢、扇络、毛巾、绸缎绣花制品等。 此外,另有用红纸包好的铜钱,俗称“赏封子”或“喜封子”及新娘陪嫁时送来的自己女红之作。这样的全部活动被称为“分大小”。之后,新娘要恭候自己娘家人的到来。 认亲时,先由新郎向新娘介绍自己的亲戚,一般是认长辈,这时,长辈要给新娘见面礼,也叫“改口钱”,特别是新郎父母必得给改口钱。之后,再由新娘向新郎介绍娘家亲戚,娘家人也和婆家人一样给新郎改口钱。新娘家还要携带许多礼品,有点心、水果、鸡、鸭、鱼、肉等食物,一般都很讲究成双成对,只能多拿,不能少拿,否则会被婆家看不起。 回门 回门 是婚礼中的最后一项仪礼,是新郎和新娘到新娘娘家叩拜的一种活动,古今差异很大。旧时,回门的时间不固定,根据婚后的时间计算,称为“回四”、“回六”、“回八”“回九”等。最初的回门时间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新婚初夜情况而定。如新娘与新郎未发生性关系,不能回门,有“毛女不许还家”之说,回门对娘家不利。回门的前一天,娘家要送一份礼接姑娘,以新娘的嫂子名义为新娘下一道请帖,老丈人亦要为新姑爷下第一道请帖。回门时,一般在早晨由新娘的娘家派人和车、轿等先将新娘接回。上车、轿前,新娘要向公婆叩拜辞行,新郎暂不同往。这一天规定新娘和新郎不许在娘家碰面,既不能同去,也不能同归。新郎去的时间一般是下午四五点钟左右,而且要在接到新娘家的3道请帖之后方可动身。请帖又俗称“行帖”,其第一道写“谨詹某日,洁治春觞,恭迎鸳驾”;第二道写“谨詹本日,洁治春觞,恭迓文轩”;第三道写“恭请速光”。这3道帖都是以岳父的名义,自称“侍生某人拜订”。通常在回门前一天送第一道帖,回门当天早晨送第二道帖,下午送第三道帖。新女婿当收到第三道行帖时才开始携带礼物动身,俗语有“速帖来到,姑爷上轿”,这其中的缘故极富人情。因为回门是新娘婚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必然与家里的父母、兄妹、亲友有许多体己话要说,彼此间都要互相询问分别几日后的情况,特别要询问在婆家的感受。新郎不在跟前,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尽情享受与家人团聚的乐趣,而且逗留的时间可以长一些。但是,为了不让新郎家挑礼,新娘家必须要给新郎下3道行帖,以示恭敬。实质上,只有第三道帖才是告诉女婿,新娘已要返回,你可以动身前往了。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形式,所以新郎对此十分理解,因那时回一次娘家很不容易,正如俗语所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因此新郎要等第三道帖下后才慢慢动身确是为了照顾新娘思念家人的情绪,并非拖怠。而新娘娘家在下帖时一般不写时间,也是为不使新女婿因迟到而负愧受责。 新娘要在下午三四点钟离开娘家,娘家兄弟一般用轿、车将其送回婆家,绝不允许在日落以后回家,依迷信说法,日落后到家会使婆婆瞎眼。 新郎来到新娘家后,一切由娘家雇请的茶房负责接递拜帖及安排指点,完成各种礼仪。新娘家从大门起,每道门都有2个平辈人作揖相迎。到客厅后,又有四位穿官服有功名的陪客相迎,让座献茶。接着,请姑爷入内宅。内宅正室堂屋挂一幅“家堂”,上书本家族历代祖先、考妣的名讳和门代。新姑爷向家堂叩拜后便要拜见岳父、岳母和其他亲眷。然后,回客厅饮宴。入屋时,岳父亲自安座敬酒。新姑爷自然要谦让一番,把椅子摆偏些,以示不敢贸然正座。岳父小坐一会儿,客气几句便退出,由陪客坐陪。陪客除上述功名人士外,还有新娘的兄弟、姐夫等陪同,招待酒饭。这桌酒席十分丰盛,虽有酒,新姑爷也不能饮,怕被灌醉,给新娘丢面子。此外,每样菜也只吃一口,米饭亦不得回碗再添,就连汤也只喝一口即起席,以显示自己的儒雅风度。然后,由茶房负责漱口擦脸。这时,岳父、岳母二请新姑爷进内宅,新姑爷致谢叩拜后便起身告辞。岳父母要对随从仆人及茶房等开赏,新姑爷也要给晚辈见面礼。 后来,回门习俗逐渐演化成新娘、新郎不同去,可同归以及同去同归的“会姑爷”形式。不同去可同归仍讲求旧礼,虽两人都已在娘家,但不得见面。走时,新娘早于新郎一二十分钟,两人乘坐的轿子在途中亦不得相遇,但须同时到达婆家。因此,两班轿夫必须商妥路线,计算好相遇到达的时间;同去同归则无严格的礼仪要求,此时主要是女家中午备酒宴,邀集老少几辈姑爷与新姑爷会见,名曰“会姑爷”。此时,是各位姑爷家世、修饰、品貌的展示。因此,各辈姑奶奶极为重视,希望她们的丈夫能在人前出众。新婚夫妇午宴后稍事休息归。回门结束,整个婚礼亦就结束,夫妻便开始他们的正常家庭生活。此外,婚后的3个月中,娘家还可以接回新娘小住3次,俗称“归宁”。第一个月住10天;第二个月住9天;第三个月住8天。有“先十后九,不挣自有;先九后八,不挣自发”之说。归宁的前一天,娘家要派人送4包礼物给婆家,以允许女儿回娘家。次日,便派车、轿去接。回婆家时,必须严格遵守在日落前到家(此举与回门时同义),而且必须在娘家吃饱,不准回来后再吃婆家的晚饭。再以后,媳妇若要回娘家,须随婆家和娘家的意愿,商量进行。 现今回门讲究“回四”,新婚夫妇结伴而去,结伴而归,没有太多的禁忌,一般到吃完晚饭后才回家。 特殊婚姻 在旧时的婚姻礼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婚姻形式。如续弦、纳妾、招赘、冥婚、指腹婚、娃娃婚、再醮、冲喜等。 续弦 是丧妻男子再娶的一种婚姻形式,也称“填房”。其婚俗多采用初婚的仪礼。 纳妾纳妾,是一种重婚形式,俗称“讨小老婆”。旧时,不少大户人家都存在纳妾现象,有的可纳妾三五人或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妾作为一种陋俗被取缔。 招赘俗称“倒插门”,或称“招养老女婿”,是一种男方到女家的从妻居的婚姻形式。入赘者多属贫困之家,也有的迫于财势或贪恋对方家庭的某一方面。一般情况是女方家没有儿子,以招赘女婿入门来继承家产、传延子嗣、养老送终。招赘的婚礼与一般婚礼基本相同,只是一切仪式都在女家举办。旧时,赘婿常受歧视,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较低。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尽量不采用这种婚姻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赘婚这种婚姻形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法律上也给予了相应的保护。 冥婚 亦称“结鬼亲”,是一种为死人缔结婚事的婚姻形式。一般家庭中,若有未婚男子亡故,多为其寻找新近死亡的未婚女子,结为鬼亲。目的是此后男家便可为其过继一子,继承家业,奉祀灵位。冥婚须双方家长议定,有一定的婚姻形式,正式缔结姻亲。举行婚礼时,男方用轿和棺去迎女尸,抬牌位。由男家晚辈儿童抱牌位行结婚礼,然后将女棺合葬于男子墓内。有的婚礼在墓地举行,用幡交拜成礼。结为冥婚后,双方家庭亲戚往来如正常婚姻。有些父母疼爱孩子,童龄夭亡也给他们举办冥婚,这种习俗现已绝迹。 指腹婚 又称“胎婚”,是由父母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包办的婚姻,是封建时代兴起的一种包办婚姻形式。一般是两家女主人同期有孕,遂指腹相约,产后如是一男一女,便作儿女亲家;若生下的同是男孩或女孩,则结为兄弟或姊妹。这种婚姻形式,实际上是封建的门第观念的产物,目的是保证两家门第规格对等关系的延续,是一种畸形的婚姻。 娃娃亲 也是由父母在孩子刚出生或尚幼时定下的婚事。一般情况是两家关系极为密切,或是两家利益荣损一致。这种婚姻与指腹婚有相似的一面,在天津已绝迹多年。 再醮 是丧夫后女子再嫁的一种婚姻形式,俗称“走道儿”、“再走一步”、“改嫁”、“二婚头”等。这种婚姻婚礼极为简单。旧时,是在下午或傍晚时用蓝色或黑色花轿娶进门,新娘一般不穿太鲜艳的服装。这种婚姻,往往受人歧视。女方大多是因贫困,难于守寡,才想到嫁人。现代婚姻不再歧视寡妇再嫁,法律上也有诸多相应的保障措施。 冲喜 是一种以成婚方式为男方或其长辈祈福去病的婚姻形式。一般情况是男方本人或其父母、祖辈久病不愈或病入膏肓,家人为冲走其灾祸,匆匆为已订婚或临时订婚的男孩成婚。这种草率婚姻往往造成许多生活悲剧。这种婚姻形式久已绝迹。 现代婚俗 20世纪20年代,文明结婚传入民间。所谓“文明结婚”,就是废弃了旧有的婚姻礼俗,在报刊登订婚启事,并采用租用饭店、礼堂举行婚礼及宴请亲朋友好的方法,使结婚的仪礼在一大之内完成。婚礼时,新娘仿西洋结婚方式穿白色拖地婚礼服,新郎着燕尾服。一对新人在主婚人主持下向父母、亲友行礼,最后互换戒指。当宴请结束以后,新娘坐上饰有鲜花的彩车(最初是西洋马车,后改用汽车)到新婚住地。车前有雇佣的乐队演奏“结婚进行曲”,俗称其为“洋鼓洋号”。 20世纪50年代后,流传了六七百年的旧式婚礼形式基本上在城市绝迹,只是其中一些带娱乐功能的习俗诸如拜堂、闹洞房、3天后分大小等均被保存下来,以此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 20世纪50——60年代,迎娶既朴素又简单。常常是新郎骑自行车到新娘家接新娘,或由新娘家人陪新娘乘坐公共汽车前往新郎家。新郎、新娘的服饰甚本上是同时代的服装样式,最多新娘的装扮在颜色上鲜亮一些,也绝不像旧时的通体大红。 1966年以后,基本上不搞大的结婚典礼,最普通的是在单位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或有的新郎、新娘在公园或百货商场转一圈就算举办婚礼了。家人在一起吃顿捞面,招侍亲朋来宾茶水、糖果、香烟即可。 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操大办之风回潮。在迎娶的前一天,男家多支起帐棚,借来桌椅板凳和碟子碗筷等用具。晚间就要把做饭的大师傅请来,连同家里的亲朋好友,一同把婚礼宴席要用的食物提前弄成半成品,几个冷盘,几道热菜,什么花样都逐一安排就绪,俗称“落(音liào)桌”。女方家这一天也在紧张忙碌,要将陪送的嫁妆用红平纹布包成一个个包袱,数量以双数为吉。当然越多越显示新娘娘家的富有和大方。然后用车(初为三轮车,后改为汽车)将嫁妆送至男家。这时无须男家送催妆礼,一般在下午2点左右,由女方的弟妹亲自去送。男方的母亲要提前备好礼钱,来几个人送几份礼。女方的弟弟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将陪送的大红绣花门帘挂在新房的门框上,有“小舅子挂门帘”的说法,其意在察看男方准备如何,男方的母亲还要再次拿出礼钱酬谢。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过嫁妆的风俗逐渐消失,一般男女双方都在平日逐渐积累自己今后的生活用具,特别是有住房的人家,随时买来东西随时存放在新房。 这一时期,人们已经不太重视订婚仪式,除乡镇农民和滨海渔民外,市区居民只要男女双方同意,就可到民政部门登记结婚。结婚登记,标志着在法律上已经确认了双方的夫妻关系。然而,大多数市民则认为只有举办了结婚典礼,即迎娶之后才能算真正结婚,常常是登记了好长时间,多则几年后才举办典礼仪式,开始真正的夫妻生活。迎娶之日多选择双月双日,尤兴选在“六”日、“八”日,谓之“六六大顺”、“大发财源”。 20世纪70年代末,迎娶的礼仪亦开始向繁褥发展。下午2点左右接新娘,新郎家要派出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一般由全可人负责)陪同新郎的妹妹、姐姐或嫂子(以单数为吉)三五人均可前往新娘家接新娘。 一般家庭都租用出租彩车,车子的数量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交能力决定,这也成了炫耀家庭能量和地位的一种方式。接新娘的人要将新娘婚礼的穿戴从里到外、连同鞋袜、首饰等一并用红布包上,内放4个苹果和一束绢花(后用鲜花)带到新娘家。全可人还要带一些糖果、烟等送给新娘的家人,对新娘的父母要连声说:“亲(音qìng)爹、亲娘,给您道喜!”对方则要答以“同喜,同喜!”此后,还要说些让二老放心的“拜年话”(好听的话)安慰二老。新娘的姐妹们这时也帮新娘梳洗更衣。妆扮完毕,新娘对父、母要说:“爸爸、妈妈,我要走了!”之后,才可启程,往往母女还要哭泣惜别。新娘的家人要派人(以双数为吉)陪同新娘前往夫家,但父母不能同去,还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说法。新娘的服装以红色为主,有的连鞋袜也都穿用红色。那时,天津的新娘子最有特色,只要在马路上一过,人们就能分辨出她是新婚女子。其头上还要戴凤型绒绢花。这种装束一般要持续1个月左右。而新郎的服饰则比较简单,主要是着中山装或制服等,颜色以蓝、黑或淡驼色、咖啡色为多,脚穿皮鞋。 现今,迎娶新娘仍用豪华的汽车,新娘的妆束在一日之内要更换几次。开始穿白色婚纱,然后再更换粉红色、大红色或其他样式的裙装,没有固定的要求,依各自意愿选择。婚纱,大部分都是到专门商店租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促使新娘服饰愈加豪华。新郎一般都着西装,打领带,脚穿皮鞋。几乎所有家庭都在迎娶之日租用宾馆、饭店或歌舞厅举行结婚典礼仪式,由司仪引导新婚夫妇拜父母、亲友、夫妻互拜等。然后在饭店宴请宾朋。这一天,双方的家长和亲戚几乎都到,两亲家同桌一席共餐,省去了旧时的认亲仪式。宴席散后,新郎家要用车将新娘父母及亲友送回。新郎家的亲友特别是年青人,常常要随新郎新娘回新房热闹一番,即旧时的闹洞房。还有的家庭在晚间租用歌舞厅举办舞会和卡拉OK演唱,使婚礼别具特色。 现代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家人大多依据自身的经济能力为儿女置办聘礼、嫁妆,并注重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讲求实用性。当然仍有追求虚荣、讲台面、比阔气的社会现象,为此负债累累者不乏其数。特别是对男家的彩礼要求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70年代末期曾一度有“多少条腿”的说法。诸如36条、28条腿、24条腿等等。所谓多少条腿,实际是要求男家准备的家具数量,并以“腿”的总和来反映。36条腿包括大衣柜、五斗橱、高低柜、床头柜、写字台、床、梳妆台、沙发、茶几等。“腿”越多,就越象征富有。此外,还有所谓的“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物品都被当作彩礼中必备的大件物品。八九十年代后,高档的家具和家用电器、金饰品等都是男家下彩礼必备的物品。 对女方所要准备的嫁妆则没有更多的要求,但大多数女方家还都尽自己可能陪送一些较高档的生活用品,目的是让婆家人瞧得起。其中仍然不能缺少一对箱子和桶子、灯。这一习俗一直保存至今。 现代婚姻,基本上属于婚姻自主,提倡自由恋爱。50年代后,以说媒为职业的媒婆儿被取缔,一些带有封建和迷信色彩的婚俗诸如合八字、看属相等陋俗都被废除,大部分青年男女的结合是在同学、同事、同行或经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部门帮助下和亲朋好友的撮合下,由相识、相知、相恋到结合组成家庭,使婚姻礼俗走向现代文明。 此外,由行政部门建立的婚姻介绍所相继成立。通过举办“鹊桥联谊会”、舞会等活动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识的机会,并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如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电脑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婚姻登记、征婚广告等都为婚姻的缔结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现代人择偶的观念己经冲破了旧时门当户对的传统限制,50年代的青年男女多追求纯真的爱情,向往精神境界的和谐一致。60年代中叶以后,婚姻的构成受到政治的左右,家庭社会背景、社会地位、家庭出身、个人成份、政治表现、思想观点等非感情的因素常常被当作择偶考虑的首要条件。70年代末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向务实,婚姻的铺张和炫耀之风开始抬头,大量索要彩礼的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八九十年代才有所抑制。民间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70年代看老子,80年代看房子,90年代看票子。”当然,这一择偶标准并不能代表当时所有的青年男女,它只不过是一种风气而已。 天津的婚姻礼俗是随着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和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尽管一些旧的婚俗习尚至今仍在一些家庭中残留,但人们一般对此已不再像旧时那么热衷和墨守成规。相反,对一些习俗的遵循或模仿只不过是为了图个吉利,并以此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近几年来,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等新型的婚礼形式已逐渐被世人接受,使婚姻礼俗不断走上文明、健康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