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与天津
  妈祖文化的概念是近几年才被提出的,但其实际内容的出现,大致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妈祖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信仰等等诸多方面。妈祖文化传入天津以后立即与天津的地方文化相融合,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对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妈祖文化与天津天后宫
  航海和开发海洋,一直被人们视为充满诱惑和美妙的蓝色之梦,而航海的艰险又为蒙昧时代的人们带来难以摆脱的恐惧。妈祖——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宋代侠义女子以其善良、勇敢、睿智、博学赢得人们的爱戴,以其济困救危、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爱憎分明被人们尊奉为佑航降福的海神,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崇拜偶像。
  元中统二年(1261)实行运河漕运后,天津作为漕粮输转的重要枢纽,很自然地接受了由南方传来的妈祖信仰,特别是元至元十五年(1278)朝廷对妈祖大加褒封,并敕建天妃宫于当时的漕粮输转的天然码头——海河三岔河口西岸,既方便了民众的祭祀和朝拜,又使妈祖信仰最早落户天津。
  天津天后宫就是在元代敕建的天妃宫基础上随“天后”封号的褒升而确立的皇封妈祖庙,是中国北方妈祖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而坚实的基础。作为妈祖文化重要载体的天津天后宫,在天津的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天津城的建立
  天津最初的聚落点形成于金代三岔河口一带的直沽寨,这是最早见于史籍的记载。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实行了大规模的南粮北调,也就是漕运,而无论是河运还是海运,直沽都是其最重要的转输枢纽,于是直沽出现了“舟车攸会,聚落始繁”的景象。直沽的繁荣,曾引起在元朝宫廷中供职多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注意。在他绘制的地图上,曾经称直沽为“天城”。可见当时直沽已经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城镇了。
“天津”一名,始于明朝初年,在著名的“靖难之役”中,朱棣率大军南下时,曾从直沽渡河,后来朱棣登上皇位。便将直沽赐名“天津”,意指这里是“天子渡河之地”。
  朱棣在被封燕王时,久居北平,深知北平及直沽对全国地位之重要。于是在永乐二年十一月(1404年12月13日)于直沽设天津卫。永乐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添设天津左卫,同时令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等筑城浚池。卫城选址于卫河与海河交汇处西南的三角地带,北距卫河200步,东去海河220步。永乐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再设天津右卫。天津卫城之城垣初由土筑,因而不能持久。大约至弘治初年,已颓圮不堪,出入卫城“越堞而行,若履平地”。弘治四年(1491)天津兵备副使刘福积累帑项,于弘治六年至七年(1493—1494年)委都指挥使陈达用砖包砌重修,并在四门之上构筑城楼,题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由于天津天后宫的建立早于天津建城设卫一百二十余年左右,故为民间留下了“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
三、妈祖文化对天津城市发展的影响
  漕运的繁荣使得妈祖文化迅速传入天津,而朝廷对妈祖的不断褒封以及在海河三岔河口一带敕建天后宫,标志着朝廷为了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从政治上对这种民间文化的认可,也表现了朝廷对天津地区的重视。随后,各种政治机构不断地被设置于天津,军事地位也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元代天津已然成为一个北方重镇。
  随着天后宫的建立,在其周围迅速形成一个繁华的商业贸易区域,著名的“宫前集”是天津最早的集市,而宫南宫北大街可称得上是天津最早的金融街,其间当铺、银号比比皆是。估衣街、针市街、竹竽巷等等专门性的街市,表明了天津地区经济的繁荣,为天津城的建立和发展作了铺垫。
  妈祖文化中的亮点是一年一度的妈祖诞辰日的庆典活动。这是一种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酬神活动,即所谓的“皇会”。届时,天后宫前各路民间艺人争献其艺竞相表演高跷、抬阁、节节高、法鼓、中幡等等。前来赴会的有城乡内外的居民,还有从数百里外赶来的外埠乡民,《津门杂记》记载:“由御河起沿至北(运)河、海河,帆樯林立”,“所有可以泊船之处,几乎无隙可寻”。皇会人山人海,天后宫旁各店铺生意兴隆,所卖货利,数日之内,三倍于往常。
天津皇会蕴藏着广博深刻、丰富灿烂的文化内涵,是妈祖文化中的华彩乐章。最初,皇会仅是祭祀天后诞辰的庆典仪式,后逐渐演化成一种包含了商贸交易、文化娱乐、民俗信仰及旅游观光等内容集于一体的庙会形式。《续天津县志》记载:“(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预演百会,俗称为皇会。十六日曰送驾,十八日接驾,二十、二十二两日辇驾出巡。先之以杂剧,填塞街庙,通宵达旦,游人如狂……”。清杨一昆的《皇会论》记载:“国泰民安,时移岁转,春光明媚艳阳天。只听得锣声喧,又见那儿童欢喜妇女争妍,却原来是皇会重兴第二年……跨鼓声喧,中幡耀眼,看会的来到街前。吃了早饭,换了衣衫,行走间先问门幡。买卖齐声喊,喧哗有万千,乱嚷嚷早听见冰糖梅苏丸。一群村媪站街前,河沿上早来了香火船。手持竹竿,身穿布衫,靠定栏杆,人人等把抬阁看。”可以肯定的是,皇会既是一种娱神和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城乡物资、南北物资的一次大交流,对天津经济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天津皇会因其酬神的形式与民间对妈祖祈求平安的信仰相吻合,同时它的演奏曲目,表演的内容也都是民族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及神话传说等,因而深受群众喜爱,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尽管时代在变迁,皇会(现称民间花会)作为天津民间艺术的奇葩,仍流传至今,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妈祖信仰是妈祖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随着漕运的繁荣而传人津门后,很快便融人天津本土的文化之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妈祖的职能随时代的发展慢慢地发生变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护佑航海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已成为灵护万方的地方城市保护神。这种世俗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妈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亦直接给天津的民俗民风以及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例如:妈祖被赋予的送子职能,造就了天津民间盛行不衰的“拴娃娃”习俗;天津新娘的一袭红装既是趋吉避邪的表现,同时更是受妈祖影响而形成的装束习惯。就某种意义上讲,妈祖是一种具有亲合功能的动力,推动着天津城市的发展进程。 妈祖文化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传统,曾经给天津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妈祖的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真、善、美的偶像,成为民众世代割舍不掉的文化情结,不断净化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同时,妈祖文化业已成为海内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其巨大的亲合力和凝聚力已成为维系两岸同胞亲情的纽带,必将为促进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今年天津所举办的“妈祖文化旅游节”的成功,证明了妈祖文化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妈祖文化热”正方兴未艾。弘扬妈祖文化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又是时代赋予的责任。特别是我们当前正处于新世纪的开端,在这个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更需要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文化的相互融合,更需要文化的高品位,更需要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目前,全世界有妈祖庙三千余座,妈祖文化的信仰者达两亿多,天津天后宫作为世界三大天后宫之一,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国内外广泛瞩目。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必将为蓬勃发展的新天津再添异彩,为国际妈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