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从神话到文化的思考
思考之一:关于神的传说自然就是神话。
神话本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本地区、本民族可歌可泣的迷人而动听的神话传说故事,并都以此为骄傲而代代相传,使之成为本地区、本民族标志性的历史文化财富。而妈祖的神话自宋代传诵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部不朽的神话典籍,成为华夏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话虽具原始性,但它所传述的是天地和人类的历史,总结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斗争经验,树立道德准则。表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生活、改造自然中的以智慧、无私为美,尊崇献身精神及具有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形象和情节。因而,神话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高度幻想性的创作。从妈祖降生的众多的传世故事中可以看到:妈祖的母亲在梦中吞食了观音菩萨所赐的波罗树花和药丸而怀孕生下了妈祖这位“通灵神女”,其降生之时,祥光夺目,春雷滚滚,氤氲袅袅,香气袭人。降生后又不闻啼哭,持续一月有余,故起“默”字为名。这一开篇神话向世人描绘了妈祖非凡人之躯,乃神女转世的故事。因为她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就有了后来的《窥井得符》、《伏机救亲》、《掷草化木》、《滴油生菜》、《收妖伏怪》等等一个又一个鲜活而美丽的神话的诞生,也使妈祖作为“神”的形象而丰满起来。
思考之二:人神崇拜倡导的是一种民族精神。
妈祖,是人神崇拜的典型代表,因为她确有其人。
由人而神,古之众多,湘夫人、洛神、关帝等等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妈祖实际上与他们一样,是从湄洲林氏女的原型基础上为民间许多善良的幻想浓缩集结而创造的。妈祖崇拜不属于宗教崇拜,她既没有严密的宗教组织,也没有精深、严谨的教义、教规,更没有专门的传教者。因而,她非佛非道非儒,是一种极其朴素的民俗文化行为,是对自然的崇拜。因而,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之下以妈祖崇拜为代表的海洋文化较之长期固守土地的大陆文化,更显得具有一定的开放意识和进步意识。
妈祖崇拜倡导的是一种民族精神,这种信仰是一种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真善美的呼唤和理想愿望的寄托。《托梦除奸》、《澎湖破贼》、《郑和免险》、《火焚三恶》、《助战抗金》等等神话传说无不体现出这种精神。
翻开历史的长卷,妈祖曾经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起到了许多鼓舞士气,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澎湖娘妈宫竖有一块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石刻《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内容记载着中国官兵以娘妈宫为大本营和接受荷兰侵略者投降的处所;郑成功的将士们请妈祖保佑东征,从外国侵略者手里收复台湾的传说家喻户晓,享誉海内外。
此外,妈祖在中华民族的航海史上也有着特殊的贡献。十五世纪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访问了亚非两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其间百余艘巨舶,数万名官兵,都是同妈祖相伴而行,不论是出海前的准备,还是航海中,他们都把妈祖奉为自己命运的保护神。在福建长乐天妃宫,郑和亲自留下的《天妃灵应之记》石刻中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妈祖信仰作为人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力量,是海上航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支撑,这件世界航海史上划时代的壮举才得以实现。
我们祖国的版图中有许多地名是和妈祖联系在一起的,她无形中成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见证。香港的香炉峰传说是由妈祖庙的香炉而得名;澳门被西方人称之为“妈阁”已是众所周知;澎湖列岛的首府马宫市也是由“妈宫”音转而来。总之,从祖国的丹东至南海诸岛到处都有许多与妈祖有关的名字。
此外,位于日本长崎的自然航标——野山岳,则也是日语娘妈山的音译(福建莆田妈祖故乡对妈祖昵称“娘妈”)。由此可见,中日民间友好关系的历史更是同妈祖密切相关。这也是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妈祖信仰还伴随着海运和运河航运特别是漕运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而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传播。海外华人有着浓厚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认同感。祖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妈祖信仰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信奉妈祖,除在异国他乡祈求保佑平安之外,还包含着对祖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向往。
妈祖信仰随海外华人的足迹,不仅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其他地方,而且还被带到了欧洲和美洲。在海外的华人聚居的社区中,各种形式的妈祖庙还不仅只是供奉膜拜,有许多还在从事着专门的研究。
思考之三:神话也是文化,并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独树一帜。
文化不是行为本身,而是用于构造行为和理解行为的知识。妈祖信仰就是一种文化,这不仅仅是从其在民间传涌的那些润泽显圣的神话故事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其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形成、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海运及内河航运与妈祖信仰息息相关,所以中国沿海沿江及运河两岸的许多港口、商埠的开发也是以妈祖信仰在当地开始传播为标志。“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这句流传了多少年的民谚,进一步表述了天津城市发展与妈祖文化之间深刻的精神血缘关系。而妈祖文化所体现的崇高的人文精神也已成为广大民众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
弘扬某种民俗文化的过程,不应只是盲目的全盘继承,而是有选择地吸取其精华。妈祖之所以能够被千古传诵,不单单在于历代封建王朝对她无尽的褒封。孰不见那些赐封者和他的王朝并未因神的庇护而不朽,而是早已被历史的尘封所湮灭。广大民众膜拜、祭祀妈祖是因为把她视为扶危济困、扬善抑恶、见义勇为、爱国爱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化身。研究妈祖文化中的许多民间习俗,对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增进民族团结,激发爱祖国、爱家乡情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妈祖文化应该是弘扬一种博大、宽厚与无私的精神,它表达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爱国爱乡、虔诚向善的心愿。在今天我们应该将对妈祖文化的探索归宿于人类现代文明的审美需求之上,弘扬健康优良的民族精神,从而高层次地反映中华民族这一精神文化。
神话,虽然说是在人类童年时代所产生的,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却始终保持着她独特的魅力,尽管人类文明已经进入高度发展的阶段。对此,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