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宫与元直沽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有着漫长宽广海岸线的海岸性大国。我们祖先的活动很早就与海洋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有史以来的一些传说和考古挖堀记载也都证明了我们祖先海洋性活动日益成熟。到了汉代我国的海上交通贸易已较为发达,一些船只已能通达日本、朝鲜、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到了宋代我国的海上活动出现了空前繁荣和重大转折,促使这种变化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在航海中的应用,二是作为航海精神力量的福建湄洲,妈祖海神地位的确定,都对当时的航海事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天津北倚京城,东临渤海,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自古就形成舟车汇集的水陆交通枢纽。由其三岔河口一带构成理想的海运、河运的起始点。交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必将促进文化、信仰的传播。天津的妈祖(天后)信仰纯系由海运而生。元代,定都燕京。因蒙古族生存生活方式与习尚关系“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于是大量江南粮米,通过直沽中转站运抵大都。当时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妈祖信仰已较为普遍,特别是宋王朝的官方承认和册封,奠定了妈祖作为至高无上的海神地位,为航海事业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妈祖(天后),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卒于雍熙四年(987)。传说天后生而神异,聪明过人,16岁得神授,道法灵通,平素乐善好施,常为民驱害除病,拯救海难,因而受到百姓爱戴尊重。她一生矢志不嫁,决心行善济人,尤其她熟知水性,善观天文气象,有搏击风浪的顽强精神,常使遇难的舟商渔民化险为夷,转危为安。27岁因抢救海难而捐躯,而民间传论升为天界。天后生前备受民间崇敬,这是她渐为海神的基础条件。
北宋宣和四年(1122),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航行途中遇到狂风巨浪。八艘使船,覆没七艘。唯路允迪,因祈祷妈祖,受到神佑,安全到达。此事奏到朝廷,皇上特赐庙号“顺济”,这是妈祖得到官方正式承认的开始。此后南宋因妈祖护佑驱逐海寇,解除旱灾等方面灵验,先后得到朝廷十一次褒封。到了元代,妈祖信仰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元王朝前后五次对妈祖进行了晋封.,并敕建庙宇一座,五次晋封都与漕运护粮有关,特别是至元十八年(1281)诏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将管理人间海上祸福的神提升为天上尊神,统辖四海,这进一步确立了妈祖至高无上的海神权威。元朝还下令滨海洲群,都建天妃宫,每年派员由北而南前往各庙祭祀,推动妈祖信仰的发展,元代诗人藏梦解的诗句《直沽客》有“去年吴人赴燕蓟,复祷天妃上海船”,这也可以说这种普遍信仰是妈祖传人天津的民间基础。元至十五年(1278),元政府派员在三岔河口西岸敕建“天妃宫”,这是专为祭祀天妃之场所,元政府每岁漕运开始,漕运官皆到天妃宫祈祷安全。天妃宫的建立成为了当时舟商、渔民、船工聚集和活动的地方,宫庙朝拜活动和庙会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朝拜者和商客,至此宫南宫北、三岔河口一带商贸活动也迅速开展起来,因而自然的促进了港口的形成与繁荣。
元朝统一中国后,大都所需官俸银米,军需粮草,臣民之盐、茶、丝、绢源源不断从江南运来,由于直沽地处水运耍津,故所运货物无不到大直沽港接卸转运,至元十九年(1282)造船六十只,大船装千石,小船可载三百石,首次自刘家港进入界河航道抵直沽直到杨村码头。至此每年春夏两季,船队每三十只为一纲,集体航行,千余只漕船集中靠岸,若以二三排并靠,所占直沽至杨村码头岸线不下四五十里,场面蔚为壮观。促成了直沽港口的形成。
天妃宫岸边三岔河口是直沽港的重要泊位地段。三岔河口既是海船的终点又是潞河航运的始点,江南海船来直沽后,所载货物在此换装驳船运至通洲,每年有万余艘船只和十万余名水手往来于此,盛况空前,一派繁荣景象。“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是三岔河口一带海运、河运码头的真实写照。而从另一个侧面又描述出当时的海船是在沐浴着天妃的雨露,使大海风平浪静平安到达直沽的。特别是自公元1326年朝廷又拨款重修天妃宫以来抵运直沽的漕粮分别为3,375,784石和3,152,820石。大大超过元至治三年(1323年)的2,811,786石。天妃宫的建立在一定的意义上促进了海运的发展。1326年以后停泊在三岔口及宫前码头的船舶数量不断增加,船舶吨位不断增大。致使直沽码头从三岔口一带向海河下游延至十余里外的大直沽称为大直沽码头。元海运初期春季海运通常四月到直沽,交卸百万石粮食,一月之内可卸完,五月船只可返回,而后交卸两百万石粮食则不出月余,即可完毕。可见元代直沽港的装卸能力何等发达。
直沽港不仅是皇粮重要转运港,又是京师重要的物资储备之地,与码头适应的仓储设备设施十分发达,主要仓库有三岔河口一带的“广通仓”。还有“永备南仓”,“永备北仓”,“广盈南仓”,“广盈北仓”,“大盈仓”,“丰积仓”等几十个仓库,成为元代重要的海运屯粮之所。元政府为了管理好港口,在直沽建立了屯储亲军指挥司,漕粮接运厅,临清运粮万户府也设于此,并管理直沽港,每年漕运旺季调兵千人保护海口和航行。对漕粮的转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港口的空前繁荣,促进了直沽一带的手工业、商业、金融业、盐业的发展,“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反映了宫南宫北和估衣街一带的市井繁荣景象,使直沽完全改变了只作为军事据点的功能,成为商业、金融、交通发达的重要水陆门户和京畿要地,向城市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使臣三奠毕,喜气满宫袍”,这是描写元朝官员经水路出使国外,朝拜天妃的情景。元朝在与国外的贸易和交往中,凡外国使臣、传教土、商人旅游者,沿水路进出大都时,都要经过直沽港,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从大不里士,巴格达到印度,至至元年由南海诸国抵广州,杭州,循运河北上经直沽港至大都。马克·波罗也曾从大都由水路经直沽出游南方各地。可以看出作为东方大港的直沽港对元朝与世界的联系、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岁月沧桑,弹指七百余年,古老的东方大港——直沽港已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天后宫前的港湾再也见不到昔日万船连樯的壮观景象,船家的号子也不在空中回荡,但古老的天后宫风韵犹然。她以崭新的面貌向人们诉说,令人回顾。心领神会地去顿悟那个远去的辉煌,召示着人们对蓝色大海的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