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后宫对明代天津城址选择的影响
  天津天后宫是天津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元代泰定三年(1326),距今已有六百七十五年的历史。天后娘娘(妈祖)的信仰历经元、明、清三代至今在天津早已是深入人心,对旧日天津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天津我们可以这样说:“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元代建立的天后宫(当时称天妃宫)当时只有大殿、前殿等建筑,规模还较小,到了明清两代及民国,天后宫又进行厂多次大规模的增修,逐渐形成现今这样一组颇具规模的古代建筑群体。天津天后宫与福建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为全国三大庙,可见其在全国也是有较大影响的。但对于天津天后宫来说,更主要的是它对天津城市的影响。天津天后宫的建立与我国元代漕运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天津天后宫是天津漕运码头发展的必然产物,天津天后宫见证了天津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而天津天后宫与明代天津城址的选择也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当然这种联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但总观起来我们可以发现,天津天后宫对明代天津城址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天津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地区(金代称直沽)是天津聚落、城市形成的发源地。在宋、辽时期,这里只是一个人口很少的临河小村落,由于潞水、御河在此合流后东入渤海,这里水路交通方便,距大都(今北京)也只有一百二十多公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到了金代,这里便发展成为军事、交通要地,金政府在此设直沽寨。贞祐元年(1213),金政府调武清县巡检完颜佐,柳口镇巡检完颜咬柱为正、付都统,戍直沽寨,此为直沽见书,得名之始。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由于连年战乱,使得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抑制,根本不能自给,而南方地区由于远离战乱,加之气候条件适宜作物生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因此,元代政府所需粮米军需供给需由南方地区供给。由于元代陆路交通尚不发达,大量粮米都需从水路到北方,有河运,也有海运,这种由水路运输粮米的活动古代称之为“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经济活动中的——项重要内容,各朝政府均对漕运十分重视。元代漕运起初由内河运输,因其劳费不资,后改行海道。直沽(元代称海津镇)是当时海运、河运的终点,大批粮米运到直沽后再从陆路或换成小船从运河转输大都,而驾驶
  漕船的漕丁、船夫多信奉天妃,因之随着漕船的到达,漕丁、船夫们也便把天妃(妈祖)的信仰带到直沽。为适应漕丁、船夫敬拜海神的需要,也为了保证漕船安全到达,元政府于泰定三年(1326)在直沽三岔河口附近建立天妃宫,以便漕丁,船工酬神祭祀,祈求航行安全。可以说天津天后宫的建立是与天津做为漕运码头有着密切联系的。正是由于有了元代大规模的海漕运输,才有了天津天后宫的建立,而天津天后宫的建立对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天津天后宫由于其地处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附近的海河西岸,正在漕运的码头附近,非常便于漕丁、船工上岸祭祀参拜,而漕丁、船工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参拜祭祀天妃也是他们每次漕船平安到达后必须进行的重要活动。随着漕运的日趋繁盛,朝神参拜活动也就日益增多,逐渐许多漕丁、船工还把这里当成了他们聚会和娱乐的场所。由于元代漕运事务非常繁巨,因之在天津出现了许多从事漕粮运输、搬运、验收的人员,并且日趋增多,同时随着船员的到达,还夹杂了许多从南方来此进行交易的商贩,在此从事商品交易,这就使得天后宫附近一带的直沽地区变得非常繁华。《天津卫志》载:“东南贡赋,由海道上直沽……(直沽)舟车聚会,聚落始繁……”由于天后宫附近的小直沽聚落逐渐地繁盛了起来,因此也就具备了在此建立城市的条件。明代漕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商业贸易也更趋活跃,直沽聚落也就更加繁盛了,加之此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又十分优越,在此形成建立城市的条件更趋成熟和完备,到了明永乐二年(1402),明政府特颁令在此设卫筑城,天津城便正式在天后宫附近的直沽地区建立起来了。
  天津城在天后宫附近的直沽地区建立是有其相对的主、客观原因的,是符合多方面常理的。
  首先,天后宫附近的三岔河口地区在金代就已经设立了直沽寨,成为金政府重要的军事据点。元代由于海漕的勃兴而使这里成为漕粮的中转码头,逐渐形成聚落,经济商贸活动也随之繁盛起来,使得市面日趋繁华,漕丁、船工及四方商旅、工匠等过往于此或在此处定居,使这里人口大量增加,具备了形成都市的条件。
  第二,由于早期来直沽从事漕运事务的人多为流民和船工,而他们又虔信妈祖,因此他们把妈祖海神的信仰文化也带到了直沽(天津),因此使得直沽地区信奉天妃(妈祖)的人很多,在天后宫附近建城,便于人们的参拜祭祀活动。另又由于天妃宫靠近海河,非常方便漕丁、船工的参拜祭祀,许多漕丁、船工们可以从船上或上岸后就可以很方便地祭拜天妃(妈祖)。
  第三,由于天津地区地处九河下梢,历史上许多地方又曾是退海之地,因此天津地区多冷湖泊、渔塘之地,一有水患,便成水乡泽国,不适于人们定居,而直沽地区是天后宫附近地势相对较高且平缓,没有水患之虞,适于人们居住。
  第四,天津地区自古多河流、湖泊,人们多临水而居。由于水网的发达,使得人们的交通运输也较多地依赖水系,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刻离不开水。天后宫附近的直沽地区临近海河及三岔河口码头,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需求,又满足了人们生活商贸运输及官府运输漕粮的需求,正所谓一举三得,在此建城也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综观上述四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明代天津卫城在天后宫附近的直沽地区建立,是明政府当然和必然的选择,说明我们的先人在城市规划及诸多方面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具有先见之明的。
  天津城自金代设立军事据点直沽寨,派人戍守,到元代由于漕运的大发展,而使其形成聚落并日渐繁荣,泰定三年建立天妃宫,再到了明代由于漕运的更大发展而使聚落进一步繁兴,永乐二年(1404)设卫筑城。这些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天后宫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好象只是由于有了漕运才有了天津城市的建立。漕运与天津城市的建立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一点确是事实,但有一条更重要的事实我们不应忽略,那就是妈祖海神文化是通过海运在天津得到迅速传播的,漕运给天津带来了妈祖文化信仰,在天津建立了天后宫,而从文中的几点分析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明代天津城址的选择,城市的建立与天后宫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天津建城以后城市的发展主要与我国古代漕运的大发展和直沽成为漕运码头的地位是分不开的,但从本文中我们也可以明白看出天后宫对明代天津城址的选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