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与同乡会
会馆与同乡会是住津的外埠官僚、富商为了便于同乡之间在商业上的业务联系,促进同乡之间的友谊,加强团结互助,同时扩大和巩固同乡在津的地位而发起并组织建立起来的一种地域性公益组织。因其组织者身份的不同,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官僚政客、买办为主发起并组织成立的,如云贵、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等会馆及庐阳公所;一是以行帮、商人为主发起并组织成立的,如山西、闽粤、山东、怀庆等会馆和登莱鲁北同乡会。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会馆、同乡会,其经济来源无外乎包括房租、会员费、少量的停灵费等。这些会馆除对在津的同乡在商业经营上给予相互照应外,凡来津经商而患病的同乡,全部给予照顾,安置就医治疗。遇有生活困难,又欲返回原籍的同乡,还给付一定的路费资助。有的会馆还在津办学,招收同乡子弟就学;还有的在津置办义地,埋葬客死同乡及浮厝棺木。会馆于清朝中叶出现,天津开埠后走向繁荣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会馆负责人或回原籍;或死亡;或隐匿;或主动提出交政府接管,因而会馆基本解体。1956年4月全部活动结束。
闽粤会馆 成立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位于北门西,后门直通针市街,由潮州、厦门两帮建立,轮流执政。但行政、财务交叉管理,以便于相互监督。当年天津举办规模宏大的皇会,天后圣母要“回娘家”接受乡人的香火,便是在此并由这些同乡负责组织接驾和送驾事宜。
江西会馆 成立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位于北马路,原称“万寿宫”,宫内供奉许真君(即《白蛇传》中之许仙,据传宋朝时江西闹水灾,南昌城被大水淹没,许真君跳下水后水即退),当时江西瓷商来津多走水路,为求神保佑航海安全,出行前后必到此朝拜。庚子年间,万寿宫毁于火患。后江西船帮和瓷商又合资重建,有大殿、东西酒楼、罩棚池子、戏台等。
山西会馆 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位于河北锅店街,由盐、铁、票、染、锡、茶、钱、账、洋布、皮货、颜料、杂货、当行等13帮捐资修建。内有前后两殿和春秋楼戏台,后殿供奉关帝(因其为晋人,生时重情讲义,故奉之)。
怀庆会馆 成立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位于红桥区曲店街,由河南旅津药商集资建立。
庐阳公所 成立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位于丁公祠胡同,是安徽同乡为纪念甲午海战海军提督丁汝昌之弟丁寿昌(曾任清政府天津道员)而建立的。建筑为大四合院式,分前后两院。后院建有祠堂,内供奉四大金刚及丁寿昌牌位。
浙江会馆 成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位于河西汕头路,由长芦盐运使严信原等发起,在浙江乡祠的基础上建立的。
江苏会馆 成立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位于东门外磨盘街,由大官僚吴大徵、盛怀宣等募捐建立。
广东会馆 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位于鼓楼南,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宫殿式四合院格局,北房与东西两房均有走廊。后院为戏楼,造型雅美,镂雕玲珑,富丽堂皇。现为天津戏剧博物馆所在地。(图GDHG)
安徽会馆 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位于河北李公祠,是由直隶总督杨士骧及实业家周学熙等募资建立的。后来为纪念李鸿章,其部下集资建立李公祠,并捐款资助会馆。
云贵会馆 成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位于河北宇纬路依仁里。
山东旅津同乡会成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原址在南市杏花村庆善里,后迁至大沽南路。
山东鲁北旅津同乡会成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位于大沽路,也称山东会馆。
在天津的历史上,还有许多属于非职业团体的组织,比如,带有学术性质的崇化学会、天津城西画会及城南诗社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基督教青年会,以及在新的形势下所产生的一些团体如天津市个体劳动者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