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子房 杠子房,是民间健身习武的群众组织,天津人称之为“杠子房儿”。这种组织范围不大,成员人数有限,地域性很强,一般是有一个热心于此事的人负责操办。杠子房内要备有各种健身器械,如;石礅子、石锁、枪、剑、鞭、棍及杠子、皮条等,并且要有活动的场地。所需费用大都由成员集资,集资多少不一,一般视经济能力而定。杠子房内部必有教练数名,俗称“师父”,负责教练武术、举重、皮条、杠子等各项 。每到傍晚,即集合于固定的场地进行演练,常引得附近的居民围观,每练到精彩处,常博得众人鼓掌、喝彩。由于杠子房是个比较松散的群众组织,因此加入或退出没有繁杂的手续,只是在加入其组织的时候要有一个简单的拜师仪式。杠子房的成员多以青年人为主,也有一些人为了让孩子身体健壮,而把一些儿童送到杠子房参加锻炼。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杠子房在社会上逐渐减少。 水会 水会,亦称“水局”、“火会”,是早年民间的救火组织。最早的水会是创立于清康熙年间的同善水会,此后逐渐遍及城乡各地,尤其是商业繁华和人口密居处水会更多,最兴盛时达百余家。水会大多是由富商出资捐助兴办的,这样他们既可落个“乐善好施”的善名,又有了保护各自财产的救火力量,可谓“一举两得”。也有一些社会上的无业游民,他们大力兴办水会是为了从中得利,他们借酬神、演戏为名,由会中出帖,按户分送,索取香钱。尤其是到了定例的春秋两季“摆会”之日,他们更要捞上一把,名曰“打秋风”。他们招募集来的钱中的极少数用于修器具,其余都侵吞掉。天津的水会救火是尽义务,不收费,但一般在事后由火主及四邻给救火者一些钱和茶叶、点心作报酬,这样也 使得一些穷人所办的水会能得以维持。水会之中的救火工具种类繁多,水柜,或称“水机”,是用上好的木料所制,有一大木柜用铁条固箍,上有压杠,压杠带动活塞上下移动 。每个水机都有名称,一筒出水的称作“苍龙”;二筒出水的称做“双龙”,这种水机的射程一般都在十几米,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救火工具。1986年天津市民俗博物馆收藏陈列的清同治年间救火用的水机,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水机。与水机相配合的是水筲、木桶(也叫“太平桶”)。条件好一些的水会还备有推水的水车(亦称作“水瓮”)。另外还有大小挠钩等等。还有一种称作“唧筒”的铜质射水工具,外有可伸缩的套筒,放在大水盆中,上下移动套筒,水便压缩而射出去。它的射程虽比不上水机,但移动灵活,因此实际作用也很大。另外,还有一些附属设备如大锣、小锣、梆子、崩锣鼓、哨子、号衣、会旗以及各式各样供夜间照明用的灯笼。这些东西上都写有会名,以便识别。这些器具一般由专人保管,专人使用,遇火警时便可各司其职。(图SC水机水会的组织形式十分严密,成员都有不同的等级,管事的叫“会头”或“会首”,救火人员称“武善”,不直接参与救火的称“文善”,他们出面为救火人筹集犒劳、茶水、记账、出帖等工作。水会的最高宗旨是“急公好义、保护邻里”,因此救火是不分地界的,一遇火警,无论远近,八方来救,这已成为天津留给世人的美谈。救火的方法各会也不尽相同,有的水会以水机见长;而有的则以挠钩“打火道”为主,以此方法救火最为著名的是赵家场的“公议挠钩会所”。在当时的条件下,救火时采用断火道的方法灭火效率较高,成为当时较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水会在救火时也有许多规矩,一旦火起,须先报本地水会,以十分急促的节奏鸣锣、击梆或摇鼓报警,水会成员马上集合,穿好号衣,会首主持众武善向火神爷像烧香跪拜,这种仪式叫“辞火神”或“敬火神”。然后大锣开道,会旗当先 ,水机居中,会首带其余众武善断后,奔赴火场救火。如果距火场较远的水会先到,不能马上施救,必须在场外等候近处水会的到来。如果近处的水会先到,正在扑救时,遇到别的水会再来,则应停止扑救,排于街道两侧跪地迎让,次到者临场扑救,这样,有来必让,任凭火势再大 ,礼让的规矩也不可缺少。因此时常有因礼让不周而使两水会之间闹矛盾的事情发生,这种陈习陋规因为没有丝毫的益处,逐步废弃。火场的火被扑灭以后,水会要鸣节奏很慢的“倒锣”,或曰“缓锣”,未及火场的水会听到这种锣响,就不必赶来了。水会组织除了救火以外,还经常参与地方上的一些公益之事,诸如庙会、灯会、皇会等,甚至于民间的红白喜寿事,水会成员也大都分任其事。时至今日,在一些郊区,古老的消防器具仍在发挥作用,水会之风仍在沿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