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箱 为天津独有的一种民间音乐舞蹈。其表演形式有“花子杠箱”、“富贵杠箱”和“五虎杠箱”。杠箱表演的人数共2人。道具是一个长约80——100公分,宽约40——60公分;重约50——60斤的大木箱,贯以一根约5米长的竹杆。表演的形式是2个表演者用竹杠抬着大木箱,在送礼的路上进行的行进表演。
杠箱表演的规则是:竹杠不能离身,但也不可用手扶。其动作有:肩扛杠(ɡànɡ)、前胸顶杠、肚子顶杠、喉咙顶杠、后背顶杠、腰抬、以及换肩、翻转、蛤蟆跳等。
花子杠箱表演内容是贫苦人家送嫁妆的路上所进行的表演。流行于武清县黄骅店一带;富贵杠箱表演的内容是富贵人家如下级官吏为上级官宦人家送礼的路上所进行的表演。流行于红桥区西北角一带。
花子杠箱的表演服饰是光着膀子,穿着破衣烂衫,脸上还抹着锅底灰。一付穷苦人家的模样;富贵杠箱的表演服饰是穿明代士兵样式的服装,双排扣,系腰带,头戴有额子礼帽,脚穿软底靴。
五虎杠箱,曾参加过皇会演出。据传,原系驻防天津的老三营军事训练的一种击技舞蹈。表演时用真刀真枪对打。后来又在表演中加入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即由官军押护着自家的杠箱,路遇盗贼前来劫箱,双方展开争斗。据《天津皇会考记》记载:“杠箱会都是以《绿牡丹》故事编排的,保护杠箱有5人,是照巴家五虎装扮。每人手持藤牌1面,单刀1把,劫杠者为余千、濮天鹏、胡礼、萧师夫、鲍子安。”
演员均剧装打扮,各成2人纵队,在锣鼓指挥下分对儿对打。”记载中杠箱技艺有:“旋子、单缠腰、打过桥、翻筋斗、元宝大顶、口衔箱杆、连珠滚、地趟滚、跳铁门坎、掖脖……。”
目前,五虎杠箱已失传,代之的是天津民间艺术团改革创新的“富贵杠箱”。其内容是以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钟馗嫁妹》为题材,集中展示了钟馗护驾在送亲路上的场面。表演者抬着装有嫁妆礼物的木箱做行进表演。其动作技巧在传统技巧动作基础上,又增加了腰抬、侧手翻、空翻和倒立等高难动作。
如今,花子杠箱在市区已不见,只有富贵杠箱花会于春节、灯节、娘娘会、五一节和国庆节等喜庆节日里进行娱乐表演。
篓子灯 在汉沽又称作“降人恶”,其音似“乡人傩”。据考证“乡傩会”即为该会的正名。
篓子灯的音乐为打击乐。所用乐器有大鼓和大、小锣各1面,1副小钹和2副大钹。打击乐的音调低沉,伴着黑夜的笼罩,几只恶鬼在鞭炮的硝烟弥漫中时隐时现,左右摇晃,踩看鼓点,游游荡荡地自远而近地一步步走来,令人毛骨悚然。加上篓子灯中点燃的牛油蜡,映照得鬼脸更加恐怖,正值夜晚,那点点灯光,摇摇晃晃,忽明忽暗,更增添了神秘色彩。
秧歌 原本是农民们在插秧休息时表演的歌舞,俗称“村田乐”,大约始于宋代。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被太监李莲英引进宫内,曾受到慈禧太后的褒奖,并由此风靡全国。天津地区的秧歌具有独特唱词表达当时人们的世俗观念和理想。双伞阵图秧歌、窑洼秧歌和旱船秧歌等都很有特色。
双伞阵图秧歌
双伞阵图秧歌,也称“阵图会”、“二十八宿阵图会”、“双伞秧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为了与其他秧歌相区别,又称它为“双伞地秧歌”。流传在海河的三岔河口一带。
双伞阵图秧歌因该舞蹈在表演时由2个伞头各持1把平顶伞为领舞,演出的队形图案以古代军事阵地为素材编排,又以民间秧歌的表现形式出现,故而得名。
旧时,该舞蹈由48人表演,共4把伞,可跑72阵。后来,因老城道路狭窄,改为由24人演,跑48阵。如今,只能跑18阵。即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三环套月阵、四角风云阵、五堆梅花阵、六转盘龙阵、七点螺丝阵、八卦乾坤阵、九九阴阳鱼阵、大万字阵(又称十全蚂蚁阵)、蝴蝶阵、蝎子阵、葫芦阵、方城阵、夹篱笆、套双环、跑双棱、拉条子。这18个阵,又分为“活阵”和“死阵”。活阵又叫“破阵”,是演员在运动中完成队形图案,具有流动的完整造型;死阵又叫“布阵”,即演员跑到固定位置后形成图案,原地延长一个时间长度,以增强印象,表现静观的造型。表演中死阵和活阵交叉表演,显得阵图丰富多变,成为阵图秧歌独具的特色。
双伞阵图秧歌表演的动作规范和审美要求,艺人有一套34个字的完整口诀。即“腿要曲,腰要直,肩要抖,行要颤,眼随手,情在眼,伞为号,阵位准,行会要踩点,见角就打脸”。
双伞阵图秧歌舞蹈的音乐为打击乐。主要乐器有4个鼓、5至7副堂锣、2至4副大锣。鼓在表演队伍之中,由演员击打;堂锣和大锣是伴奏,在表演队伍之后。音乐的指挥者,是走在秧歌队伍最前列的会头,“手梁子”(上雕有龙头的小锣,俗称“叫锣”)连敲3下,示意大家注意,再敲3下,音乐伴奏便开始。鼓不仅是伴奏乐器,也是舞蹈者的道具。尤其在阵图中,鼓的敲打,可以烘托出战阵的气氛,鼓舞士气。同时,鼓子的节奏,又是舞蹈的伴奏音乐,表演者随着鼓的节奏起舞。
双伞阵图秧歌舞的角色及所持道具有:伞头,男,2人,2人对称一手拿扇,另一手执伞;坐子,女,执团扇;白毛,女,执羽扇;青杆,女,执蝶杆;白杆,女,执蝶杆;腊花,女,2人,各执手绢;公子,男,2人,各执折扇;樵夫,男,2人,各执柴担、折扇;英哥,男,4人,各执布掸子;棒子,男,4人,双手各执1棒;鼓子,男,4人,肩挎鼓,双手各执鼓键。
表演的常用队形有:后天八卦、北斗七星、先天八卦、庆寿八仙、二龙戏珠、九州八卦、螺丝、梅花、六转盘龙、九九阴阳鱼和四角风云等。
据考证,双伞阵图秧歌自康熙末年始有,至今已有近3百年的历史。由最初海河三岔河日一带的脚行2人开始,祖辈相传,至今已传至第九代。
双伞阵图秧歌,开始是自娱活动,当时的三岔河口北岸一带居民,几乎家家有练武学秧歌的习惯,至今仍保持着这一风俗。每逢春节和元宵节都会自动组织起来,走街串户,向人们拜年、道喜。以后又随俗参加一些祭祀活动,如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和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皇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每逢喜庆佳节都出会表演。
窑洼秧歌
窑洼秧歌,流传于北辰区宜兴埠及河北区窑洼一带。由于其表演中只有一个“伞头”,为了与双伞阵图秧歌相区别,又名“单伞秧歌”。
秧歌表演阵容由三部分组成,仪仗队、吹打乐队和表演队。全队有会头2人,一持串铃,一拿叫锣(故人们亦以其手拿的乐器呼之),负责领导和指挥。表演队有“伞头”1人,手拿2伞(据传,新春耍秧歌,手执扇子表示风调,伞头执伞表示雨顺,取“风调雨顺”之意),伞头负责表演队的演出。队伍出会时,由仪仗队先行,后面是吹打乐,最后是表演队。吹打乐的乐器有:钹和铙各8个;大、小唢呐各2个;铛12个;手锣2个;大锣和大鼓各1个。此外,打击乐器还有4个鼓子和1对木棒,随演员一起敲打。表演队由17人组成。其中有伞头1人;鼓4人;棒、生(文生和武生)、拉花、片(白片和青片)、婆(俊婆和丑婆)、英哥(俊英哥和丑英哥)各2人。
表演时,伞头领先出场,先是“虎形三步”(连续3次蹲起撩腿),转而吸腿亮相,回身打扇做“倒拈五行”,然后,全体演员由文、武生各带一组走“二龙出水”队形上场“一字长蛇”和“梳辫子”队形。头尾衔接走“圆场”,变“八字形”后,由伞头“点将”开始表演,逐个下档(场)子。所有的武角演员各自表演高难动作,其他演员按锣鼓点跑“圆场”。表演的时间可长可短,武角的表演也可根据个人的武功或增或减。当舞蹈表演告一段落时,为使秧歌队员适当休息,就安排另一批演员进行唱歌表演。演唱的内容,大多是除恶扬善,尊老爱幼等宣传伦理道德的题材。如歌颂孝子的《安安送米》;描述妻子不贤不孝的《休妻》;颂扬匡衡人贫志高、凿壁借光刻苦读书的《苦读》;《四季花》、《一只梅鹿》、《秋天美女》等以风土人情为题材的内容等。演唱完毕,整个表演便告结束,全部表演一般可持续50分钟。如今窑洼秧歌舞蹈的表演,减去了演唱部分,只有秧歌舞蹈。
旧时,演员化妆比较简洁,一律“清水脸”(即不按脸谱勾脸)。因此选演员时很注意长相。如今的表演为勾画脸谱,人物造型与戏曲类似。同时,在舞蹈的武功方面,又新设计了空翻、武打等一些有特色、有难度的动作,使武生动作苍劲有力,幅度大,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透有阳刚之气,他与文生含蓄细腻,幅度小而柔和的阴柔之美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武与文、阳与阴的鲜明对比,使舞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据考,自明成祖称帝改年号永乐迁都北京的翌年,成祖与民同乐,各种花会竞相献艺,《窑洼秧歌》也同时参加演出。以此推算,窑洼秧歌已有50O多年历史。而且还多次参加皇会,并曾给娘娘穿过黄袍,为娘娘“出巡”而“陪驾”。据清光绪年间所绘的《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中,就有窑洼秧歌老会出会时的全貌,并有“窑洼村中善秧歌老会弟子进香”的字样。
旱船秧歌
旱船秧歌,流传在宝坻县八门城乡杨岗村,又叫“太平盛会”、“旱船秧歌会”等。
“旱船”,即在旱地上假扮水船的行走,故名。一般船上为2人,表演形式是,演员的两手分别抓住船的两侧船帮于腰间,船下有幔帷遮挡演员的双腿,然后,船上的2人根据音乐的节奏踩着步子行走,身体的上部,作着各种动作,犹如船在水浪中行走。
太平盛会秧歌,每年春节从正月十一至十五日在该村演出。其主要道具有23只船,一只为“龙船”,一只为“凤船”。其做工精细,绘画逼真,色彩绚丽,加之船顶彩灯高挂,如真的龙凤一般。每只船上均有2个演员。龙船上前为许仙,后为法海;凤船上,前为白娘子,后为小青。其表演根据《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一折改编创作而成。表演中由8人扮演水族,即:鳖和龟各1人;鲤鱼、虾和海螺各2人;另有8人扮演天兵天将,即:哪吒、二郎神、托塔李天王李靖、天王仙童、梅鹿、木吒和金吒。表演时“水族”和天兵天将”手中各持一小道具,代表自己的身份。然后由“凤船”带领“水族”,“龙船”带领“天兵大将”展开争斗。表演的争斗动作,是靠水族和天神两队隔一跳一地交叉,走出各种变化复杂而多样的图形展现的。水族由鳖带领;天神由哪吒带领,有条不紊地走出“夹篱笆”、“攒花”、“闹海”、“水漫金山寺”、“八卦阵”、“对逗”、“绕船”、“走八字”、“三角转圈”等变化多端的图形,表现来去整齐,动而不乱的舞蹈韵律。每个演员的手中都持有一个径不盈尺,由竹皮、毛纸扎制的小道具。舞蹈时,无论双臂摆动速度多快,幅度多大,时间多长,表演者都始终弯肘平端道具。以示各自的身份,从中体现出舞蹈的特色。为方便夜间演出,每个小道具上,都装有蜡烛(现已改为灯炮),更要求表演者有较高的手腕平举的基本功。这些小道具上的烛光与龙风船上的彩灯交相辉映,增强了演出效果。
旱船秧歌为吹打乐。乐队分文、武场。文场有唢呐、笙、箫、管、笛;武场有大锣、小鼓、小钹和小镲。旱船表演时无固定音乐限制,一般同文、武场交替配合进行。武场起奏时,文场停止;文场起奏旱船秧歌表演时,由2面绣有“太平盛会”字样的门旗前导,四周并配有数十面彩旗烘托气氛。舞队由乐队带头,文、武场乐器边走边奏,鼓乐齐鸣,并由大锣鸣锣开道,甚为壮观。
清平竹马 是跑竹马的一种。武清、静海和独流镇等地都有跑竹马这种民间舞蹈。尤以流行于津南区葛沽镇的清平竹马风格特别。其道具是扎彩精美的竹马,用竹篾扎结成马形,上面糊以布或纸,马的颈部系有铃铛,马肚间上、下穿通,演员将其套在腰胯间系紧、右手牵马缰绳,左手持马鞭,然后根据乐曲节奏作出骑马跑的各种动作(道具马鞍处置人的假腿)。
“清平竹马”舞蹈内容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传说清顺治末年朝廷派陈、金2位汉将率军南下收复台湾。然而几年之间杳无音信,故有奸臣说他们投降于敌。顺治便将他们全家老少及其九族一并诛杀。2位将军于数年后竟然率军凯旋。康熙为掩盖其父误杀忠良家属的错误,首先提升金、陈2位将军的官衔,又给他们分别娶了满、汉2个妻子,并被太后收为义子。民间为追述金、陈2位将之功,于咸丰年间编制了“清平竹马”舞蹈以示纪念。通常于农历正月初六至十八期间演出。
清平竹马共有8位演员分别扮演金、陈2人和他们的满、汉妻子以及2个贴身马童。他们分别各骑一匹马,并着不同的服饰。金、陈2位将军身着黄马褂,内套箭衣,头上顶戴花翎,威风凛凛;2位满族妻子身着旗袍,马上的假脚着花盆鞋,2根小辫从两边分翻过去,插在板头之上。同时,胸前佩戴莲花锁,分别表示替朝廷“代罪”之意;2位汉族妻子身着汉装,假脚着三 寸金莲绣花鞋,显得雍容华贵;2个马童头戴风帽加额子,短衣裤,假脚上穿洒鞋。
清平竹马的表演主要是边歌边舞的形式。并分成以唱为主和以跑为主两部分。其中以唱为主的表演,音乐大多是中速。曲牌有《边关调》、《鸳鸯扣》、《桫莲枝》、《一箭风》、《叠金钱》、《石榴花》、《满天红》等。歌词内容以“思夫”为主。歌声委婉凄苦,悠扬抒情,优雅动听。当大锣一响,伴奏停,开始跑马为主的表演。此时锣鼓齐鸣,演员停歌狂跑起来,场上立即马铃声声,狼烟四起,犹如战场上万马奔腾一般。其伴奏的乐器有笛、箫、四胡和扬琴。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和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