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碡会 是一种民间歌舞,流行于静海县、宁河县和汉沽区等地。目前保存最完整、人物行当最齐全的是杨柳青一带的碌碡会。
“碌碡会”源于静海县独流镇一带。明末清初之际,独流镇一带因位于“东淀”边缘而盛产苇蒲,当地妇女靠编草鞋、织蒲包为生。每当碌碡轧苇蒲时,由于饥饿和疲劳,她们常发出痛苦的吟唱,时间一久,便逐渐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哭五更》。这首民歌韵律凄婉、悲愤,歌词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妇女悲惨的生活:“一更鼓儿多,独流的生活指着织蒲席把日子过。思念奴的命儿薄,浑身那衣服破,见不得人哪,急得奴家把双脚跺。二更鼓儿多…”后来民间艺人根据《哭五更》的歌词大意改编成了民间歌舞“碌碡会”。其舞蹈的内容,描写了一个17岁的女孩,嫁给了独流镇老曹家(以织席为生的贫苦农家)的生活故事。其丈夫是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全家的生活就靠她和她的公公压苇子织席维持。婆婆既不参加劳动,也不体贴照顾,反在一旁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她和公公不得不整夜劳作,而所织的席还是不够上独流集卖的。
禄碡会表演的人物有:儿媳,青年妇女,相当于戏曲中的青衣。旧时,踩寸子高跷表演,现此技已失传;婆婆,丑婆,相当于戏曲中的彩旦。旧时,演出戴假乳房,穿粗布衣。现穿清式肥大衣裤;公公,相当于戏曲中的老苍头;丈夫,文丑。旧时穿黑夹袄或白对襟褂子、中式黑裤,戴眼镜,镜片一黑一白,手提鸟笼子,脚穿黑洒鞋。现在服装完全戏曲化;小姑,即丈夫的妹妹,相当于戏曲中的花旦;钱鞭,身份是邻里群众,有数人,相当于戏曲中的龙套。造型近似义和团的兵士,手持钱鞭参加齐唱表演。旧时,在表演中还有2个小孩,作为曹家的孙子,现已取消。
碌碡会是通过大鼓、大锣、小镲、钹和竹板等打击乐器和筝、笛等管乐以及说唱的形式,并以秧歌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民间舞蹈,它类似秧歌剧,但情节是通过唱词叙述出来的。表演开始由锣鼓引导,全体演员均以类似秧歌步法出场。一般都在打谷场上(麦场)演出。待场子打开,群众稳定下来后,奏“踩八板”,演员依次边踏舞步边找到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有时做穿插——“串四门”来变换队形。当音乐一停,儿媳便开始领唱《哭五更》。每唱完一段的第一句话时,婆婆都要插话打诨,如儿媳唱:“小奴家我才17呀……”,婆婆就用趣的语言说:“呸!你这小老婆子,你去年17,今年还17吗?你是罐里养王八,越养越抽抽,你就受吧,罪儿啊!”之后,音乐起,儿媳和公公抄起碌碡边做推拉、踏摇之舞,边唱《哭五更》,众人齐唱。每唱完一段,便放下碌碡,丈夫(二嘎子)就说段快板逗观众笑,叫做“打岔(音chǎ)”,如此反复,直到12段唱完。
碌碡会的道具以碌碡为主,由公公和儿媳2人对面推拉。婆婆左手持手杖,右手执鹅毛扇。丈夫右手执折扇。小姑双手握长绸。钱鞭,每人右手执钱鞭。
碌碡会的舞蹈,动作单一,前后重复,步法以踩着拍节的踏步为主。踏步有两种,一种是先以脚掌着地,再全脚着地,身体有颤动感的行进时的踏步;另一种是全脚掌着地,身体左右摇摆的推拉碌碡时的踏步,犹如风吹芦苇之态。婆婆,一般由男子扮演,舞姿无固定程式,多即兴表演,其动作强调不协调的扭动,腰微弯,走大步,让人一看便知是男人扮演,逗人发笑。其他演员的动作,多以“踏”为基本步。公公推拉碌碡虽也用踏步,但很少摇动,腰微弯,显出老人步履蹒跚和稳重的仪态。
碌碡会出会表演的时间为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的“排会”和祭“火神爷”。四月二十三至二十八日的“奶奶庙”和“药王庙”会。
此节目至今在杨柳青己传了二三代人。
飞镲 是流行于塘沽和汉沽一带沿海渔村的民间舞蹈。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渔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一带的养船人家都备有一套锣鼓,每年第一次出海打鱼遇见鱼群时,各船都要展开旗子,焚香烧纸,敲锣打鼓以诱鱼入网,当地人们称之为“赶鱼”。当他们收船回港时,更是锣鼓喧天,表示满载而归,传送喜悦之情。此外,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到船头的祈祷和初一、初二的接财神等日子,都伴有锣鼓敲打活动。而且当地群众还崇拜“三霄娘娘”、“火神”、“龙王”和管鱼的“小神爷”。过去“三霄娘娘”的庙会是农历四月十五日,正值渔民打渔的黄金季节。为了不耽误生产,除四月十五日外,又定于十月十五日作为还愿日期,于是形成了一年2次的“飞镲”出会,用以酬神和娱神活动。
飞镲表演的基本动作有:扬镲、攘镲、右掏镲、淘镲、捞月、分镲、行进掏镲、大雁步攘镲、右收腿步斜分镲、进香行进步、打墩、双盖镲打墩、背花、单过脖、分镲掏腿、上步晃镲、左侧步晃镲、左侧步双晃镲、右云手斜分镲、折翅翻花、盖撩镲、插花盖顶、交插对打、掏腿对打、对镲、反扫堂、漫头等(以上左或右的表演动作均为对称)。
飞镲伴随那震天动地的大鼓大钹之声和那铿锵有力的节奏,体现了沿海渔民粗扩和纯朴的性格;那起伏的金镲,飞舞的镲缨更显示了大海的气势磅礴。如“淘镲”动作,通过表演者从胸前击镲到两臂向两侧分镲成一横线,再两臂向上直举过肩,然后两臂从前胸直下一直向后背高抬至极限,最后再从后背经前胸,顺势再将两臂向上直举,这一连续动作犹如海潮一般地起落,动作皆是大幅度地合——开——下蹲——猛然上长,对“攘镲”和“分镲”,要有“海浪翻腾”之感;“掏镲”应似“海涛声声”;突然紧接“捞月”动作,犹如“风浪骤起、船身颠簸在浪涛之上”。此外,还有“扬镲”、“膍镲”、“打墩”“背花”、“单过脖”、“掏腿”、“晃镲”、“折翅翻花”、“盖撩镲”、“插花顶盖”、“交插对打”、“掏腿对打”、“对镲”、“反扫堂”、“漫头”等。这些动作,不仅需要表演者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弓背欠腰的武术功底,讲究“手、眼、身、步”的密切配合,方可达到协调和统一。因此艺人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表演要术,例如“扬镲”要求“背要直、膝稍弯、上下起伏要自然”;“掏镲基本功,过头要掸胸”;“打进香,先学攘,动作舒展又绵长”;对“镲花”的要求是:“伸展延长抖手腕,镲花围着浑身转”等等。常用队形有“圆圈”、“二龙吐须”、“交插”、“穿裆”、“众星捧月”等。
飞镲的伴奏乐器是1面大鼓和2至4对大铙。镲既是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打击的乐曲主要有《吵子》、《么二三》、《长量》和《进香》。《吵子》又分《吵子头》、《吵子》和《吵子尾》。《吵子头》只做飞镲表演的开头使用;《吵子尾》是打完《吵子》和《长量》后的结束乐;《么二三》是造气氛的音乐;《量》虽然只是4拍的小乐句,但演奏时可以无限反复,鼓可以随意加花,在整个舞蹈和音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任意点打完后都可接《长量》点;《进香》是飞镲表演的核心鼓点,可以无限反复。镲一般可随鼓点击打,但舞镲表演时不必击鼓。
鼓手、击铙者和舞镲者的服饰一样,都是头扎彩色绸巾,额前系结,穿红色背心、彩裤,外罩彩衣,足穿彩鞋,舞镲者双手执镲(每人1副镲,共12人,即12副镲)。
由于塘沽、汉沽沿海渔民经常有出会活动,促使了飞镲队的形成。后随着沿海地区盐场的兴建,使“飞镲”由渔民带进了盐场,汉沽盐场四分场的飞镲会就是20世纪50年代以高家堡的人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从50年代末,艺人对飞镲进行了较大改革:从动律上加大幅度,更多地追求舞台表演艺术的特点,追求动作的统一和编排技巧。不但注意结构层次、画面调度、陪衬对比、静止亮相等艺术性,更增加了“双人对打”和“4人对打”等段落,加入了飞镲的表现力及沿海人民新的精神面貌和气质。
高跷 是中国汉族人民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自汉代起已有高跷,宋时称其为“踏跷”,明以前尚属杂技、百戏之范畴,至明清才逐渐发展为当今的表演形式。
高跷的主要特点是由表演者双足踩着高高木棍(跷),依循一定的表演程式,以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动作,悦耳动听的唱词,伴以特有打击乐伴奏,表演多样的故事内容,塑造各种人物性格。更由于高跷高出地面,便于人们在广场上观看,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高跷,是天津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在民间音乐舞蹈中占有显著地位。20世纪80年代原有高跷会124道,几经变化,至今仍有93道。红桥区南头窑街一带(旧称永丰屯)的“西池八仙高跷”建会己有300多年历史,乃清康熙末年驻永丰屯军营统领徐邦道组织当地居民成立的。
还有传说高跷是渤海边渔民创造并传入市区的。旧时海边渔民捕捞鱼虾时,是踩着2根木棍下海的。他们趁着涨潮时捕捞,退潮时就踩着木棍回来。每逢鱼虾丰收,就连扭带唱,表达欢乐的喜悦心情。后来又吸收了戏曲故事的表演形式和情节,丰富了天津高跷的表演。
高跷经历代劳动人民的继承、发展和创造,形成了集音乐、舞蹈、戏曲、技巧于一身的独特风格。其扮演的人物角色有严格规定,伴奏乐器一般由表演者自身携带(除礼仪跷外),为身挎小鼓,手持铜锣,边演边打,称“锣鼓四件”,即2鼓2锣,并有固定锣鼓点和特有的节奏。唱词也有较严格规定,不为一般民歌小调所代替。表演上有潇酒而优美之韵味,像急速敏捷的翻身、跳跃、旋转及跟斗等。刻划人物也很细腻动人。高跷以自娱、娱人的形式出现,既有规定格式,又有即兴表演。使表演能放也能收、能长也能短,可随时间、地点、环境、气氛等作自由变化。它不以故事情节诱人,而以扭唱取胜,做到“慢扭如风摆杨柳,快动如鸡啄碎米”。 高跷的表演人数有10人或12人,但也有14人、16人,多则可达24人。按行话讲,12人以外的人物称之为“外添”。分别扮作《水浒》、《西游记》、《白蛇传》、《施公案》及《混元盒》中的各种精怪等形象。高跷的表演有其固定的规律和顺序。首先集体跑场打开表演场地。一般是先作集体“拉骆驼”造型。然后由头棒带领全体跑大场,走出各种队形。再分别按顺序进行小场表演。即按各自装扮分别表演《翠屏山》、《断桥》、《打渔杀家》等。小场演完后,再由头棒、二棒领全体演员跑大场,随锣鼓节奏的逐渐缓慢而走向另一个表演场地。
高跷的唱腔是一种似生活中的叫卖声的唱腔,以及带有佛教色彩的调子。唱词富有生活情趣和口语化。几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唱腔和唱词。有独唱、对唱,也有帮唱。例如集体造型“拉骆驼”时,由“二棒”唱的叫卖歌词。“哎!花盆里面栽的、窗户台上摆的、青枝架地、绿菜儿配地,我吆喝一声,哎哟!迎春花呀!哎!”很像走街串巷的卖花人。
再如“作个小本买卖,量量2斤豆,长街去卖,酒馆也去抓。哎呀!赚来了铜钱养活妈”。反映了卖豆人的心理。此外,还有表现自然现象和生活情趣的唱词,如:“春风飘起(哟)春水平,桃红柳绿更清明,春公子骑(呀)俊马,七八岁的顽童放起了风筝。”
帮唱的词有:
“一块浮云遮蔽天,
南花园紧对着北花园,
南花园开的老来少,
北花园开的芍药牡丹,
八十岁的老者泪涟涟,
花开花谢年年有,
人过青春没有少年。”
还有的唱词中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唱腔,及《渔樵问答》的对唱等内容,颇富生活气息。
高跷,按其表演形式可分为文跷、武跷、礼仪跷等。
文跷特点是,会员踩的木腿子比一般的要长,有2尺至5尺半不等,出会表演时前排分列灯牌、仪仗、茶炊子等,景象极其壮观。而且演员的化妆俊美精细,服饰绚丽华美,道具灵巧考究。表演细腻,动作文雅,以扭唱和刻划人物取胜。表演内容多以“渔、樵、耕、读”人物和拟人化的蝴蝶、鱼、蜻蜓为主。表演动作和内容有:“单、双夹篱笆”、“斗对”、“斗四鼓”、“公子扑蝴蝶”、“渔翁逮鱼”、“樵夫砍柴”等。乐队以锣、镲、鼓为主,演奏的曲牌节奏轻快。如今,红桥区的“百忍高跷”、“河北区的“庆云高跷”、南开区的“全龄高跷”、西青区的“全家乐高跷”、塘沽北塘的“丰登乐会高跷”、北辰区的“上浦口村童子高跷”、“聚乐高跷”、“同心高跷”以及宝坻县的“葫芦窝高跷”等都属文高跷类。
武跷 较文跷的腿子短。其表演、除具备文跷的主要特点外,动作的幅度比文跷要大,以武跷的技巧取胜。而且节奏要快,并增加了较难的技巧。如“蹲跳”、“鱼跃飞人”、“摔叉”、“前跪卧鱼、“集体撂叉”等。表演内容以故事情节为主。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斗妖魔”;《水浒传》中的“瞎子逛灯”;现代戏《杨三姐告状》片段等。在武高跷的表演中还有傻妈妈、傻儿子等传统人物穿插其中,时时逗趣,饶有情趣。近年来,天津民间艺术团新编的《观音赐福》就是以武高跷为主的节目。其内容讲的是由观音菩萨率领天神、天官、仙女、童子等云降大地的故事。在这里,他们运用了“单、双夹篱笆”、“蹲跳”、“全跃过人”、“摔叉”、“乌龙绞柱”、“后空翻接前迭起”、“悬空转体”等高难动作以及各种群体造型,展示了众神仙的幽默、滑稽和潇洒活脱的情趣,最后由天官捧上吉祥祝语四条幅,赐露人间,祝福百姓,平安康乐,五谷丰登,天下和静。
除民间艺术团的武高跷外,还有河东区的“普乐高跷”、“同心高跷”、“群乐高跷”;河西区的“同音高跷”、“同乐高跷”;和平区的“清和高跷”;南开区的“同胜高跷”、“混元盒高跷”;红桥区的“云乐高跷”、“神童高跷”、“新老涌义高跷”;西青区的“曹庄子高跷”、“小孙庄高跷”;北辰区的“王庄子高跷”等都属于武高跷类。
文武跷 介于文、武高跷之间的还有一种文武兼备的高跷,它就是北辰区双街分上浦口村的“同乐文武高跷会”。其人物、服装和举止都妙趣横生,各具特色,并在个人表演、斗对和群舞动作中都有创新。特别是表演中出现的长串人龙造型,是其独有的表演内容。
在音乐表现上,创编了快慢相结合的锣鼓打击方法。目前该会已传至第九代。此外,南开区的“同胜高跷会”也属文武高跷之列。
仪礼跷 是天津独具特色的一种高跷,它与一般高跷不同之处在于:演员是身罩大型面具,仪表庄重典雅,另有伴奏乐队。伴奏的乐器也改
锣鼓为竹、笛、唢呐等民间吹奏乐。乐曲舒缓悠扬、静雅清幽,使观众在喧闹的氛围中,顿成一种庄重、典雅和肃穆之境界。
仪礼跷专为酬神、祝寿等庆典时使用,特别是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庆祝“天后圣母”诞辰而举办皇会时,这种仪礼高跷便出会,是纯仪礼性质的舞种。旧时,天津的仪礼高跷只有3档,即:西池八仙会、庆寿八仙会和津道鹤龄老会。
中幡 是用二三丈甚至四五丈巨竿垂挂巨幅幡旗,由耍幡的演员在保持幡竿平衡竖直的情况下做出种种抛掷动作,然后用头、肩、臂、肘、手或用额、鼻、颌、牙、唇将其稳稳地接住,然后继续弹起,如此往复进行表演。有的还从幡顶引下1根长绳,由耍幡演员身边的人拽之,以此协助其保持幡竿的平衡或进行各种特技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