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间舞蹈 跑落(音lào)儿 是天津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因艺人抬着道具跑出多种舞蹈图形而得名。跑落表演又因所抬道具不同,分“宝辇跑落儿”、“大轿跑落儿”和“大座跑落儿”等。 宝辇跑落儿,主要活动于天后宫和南郊葛沽镇及东郊的孙庄等地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日及春节期间,人们便抬着天后娘娘所乘的华辇和“送生娘娘”、“癍疹娘娘”、“子孙娘娘”、“眼光娘娘”等乘坐的宝辇,在“出巡”的盛典中,沿途做跑落儿表演。 大轿跑落儿(又称“神轿跑落儿”),表演的时间除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娘娘庙会和春节期间外,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双港药王庙会、四月二十七日的西郊峰窝药王庙会、四月二十八日的土城药王庙会及七月十五日的盂兰会等庙会、都要出会跑落儿。大轿有绿轿、紫轿和黄轿之分。轿中乘坐的是人们所崇拜的神像:药王孙思邈坐黄轿,神医华陀坐紫轿,刘河间坐绿轿,抬之跑落儿以求消灾祛病保平安。 除了宝辇和大轿跑落儿外,还有香塔——塔上有灯和铃铛,跑起来又亮又响;香斗——如斗状,一层比一层小;炉亭——香炉上有个亭子;鹿亭——亭上有鹿头装饰;海亭——由上小、下大3个四角亭子重叠组成。传说是海神从福建来天津时,中途供休息用的亭子;表亭——共分4层,上有罗马字盘,高1丈3,因头重脚轻,跑落儿时表亭两边各有1人保护。以上跑落儿,统称之为“大座跑落儿”。 跑落儿表演由12人组成。除8人抬道具外,还有两位“把持”,艺人称“喊八尺”。 他们是跑落儿表演的指挥。此外,在道具的前面有一人背荷“日罩”——黄罗伞盖,边跑边用手转日罩引道(亦有不转的)。道具后面是一面大纛旗,高高地斜飘在道具的顶端。表演时,日罩、道具、纛旗形成一个整体,显得格外威武壮观。 跑落儿因所抬道具不同,表演形式也不完全相同。 宝辇跑落儿的道具有重约500公斤的木制宝辇、日罩和4个小凳子等。因宝辇过重、过大又过高,表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舞蹈的特点只能突出“跑”,讲究抬着宝辇跑落儿要稳如泰山,快如疾风。常用的队形有:跑三角、打转盘(捻捻转)和龙摆尾(一条龙)等。表演的图形,完全是根据沿途道路情况即兴跑出。表演时没有音乐伴奏。但为了保持辇夫步伐一致,由把持喊号子指挥,一般由前把持喊,后把持应(这是由于辇又高又大,抬辇的人前后看不见的缘故)。如前把持喊“着肩——”,后把持在前把持喊完后的拉长音中呼应喊“着肩——”,犹如二部轮唱(喊号子的时间长短由把持掌握,一口气喊完)。 辇夫则在后把持喊完号子的拉长音中抬起宝辇乃至变换步伐或队形。喊号子必须用浓郁的天津方言。但由于各会所在的地区不同,跑落儿的号子也略有不同。如有的地区在开始跑落前喊“请——”;有的地区则喊“跟了吗”……“跟了!”等,然后便开始跑落儿。 辇夫的表演动作基本有8种:首先是抬辇姿式。要求头正、眼平视、挺胸。抬辇侧的手叉腰,另一臂下垂,随步伐前后摆动;二是慢步,压着脚步平稳地向前走;三是半蹲走;四是快步;五是掏辇杆。 即左肩抬辇时,右手从旁掏辇杆往上提;右肩抬辇时,做对称动作;六是波浪步,即前辇夫做快步,后辇夫做半蹲走。然后,前辇夫做半蹲走,后辇夫做快步。如此反复,使辇形成前高后低,前低后高的波浪状;七是倾步,左辇夫做快步,右辇夫做半蹲走。然后左辇夫做半蹲走,右辇夫做快步。如此反复,使辇形成左低右高、左高右低的摇摆状;八是外跨一度,即向左或向右外跨一步。 把持的表演动作前后也有所不同,前把持:站在宝辇前的大杠前面,双手在两侧扶住辇杆,步伐同辇夫。拐弯时,转身面向宝辇,用双手拉着大杠退着跑;后把持:基本同前把持,但站在宝辇后的大杠后面,拐弯时不转身。舞日罩者的表演动作主要是“举日罩”和“背荷日罩”。举日罩:即走便步或原地踏步,左手下垂握日罩杆下端,日罩背身后。背荷日罩:即走“圆场步”,左手在左后下方,手心向后握日罩杆下端,右手在右肩上方,手心向前握日罩杆上端,日罩背在身后。 宝辇跑落儿的4个小凳子道具,是用来垫辇座儿的。当辇抬起准备跑时,在辇的两边各有1人立即拿起小凳子,然后随宝辇一起跑。当辇放一下时,拿小凳子的人再将凳放在地上,让辇架在上面。 大轿跑落儿的道具有大轿、日罩和压阵纛旗。轿夫的抬轿姿式与宝辇跑落儿相同。只因道具较宝辇轻、小,抬起来灵便,故而所跑的队形就略比宝辇复杂。如“拉抽屉”、“跑8字”、“跑葫芦”、“穿四门”、“二龙吐水”等。 轿夫抬轿的姿式与宝辇跑落儿的辇夫相同。轿夫的慢步、半蹲走、快步等动作也同辇夫相同。所不同的是轿夫有“小步颤子”。即走“慢步”一步一颤,使轿上、下颤动起来。再有就是“转身”的动作,应自转180度。轿夫低头,使肩杠经颈后换到另一肩。此外,把持和舞日罩者的表演动作大致也与宝辇跑落儿相同。只是舞日罩者除“举日罩”的动作外,还要“转日罩”。日罩拿法同宝辇跑落儿的“背荷日罩”相同,但双手应始终不停地转日罩杆,使日罩旋转飘动。 大轿跑落儿的号子:把持平稳地喊“着肩——”,轿夫便微蹲,把肩杠放在肩上;当把持平稳地喊“起——”,轿夫便可把轿抬起;把持又平稳地喊“行——”,舞日罩者便“举日罩”在前引路,全体轿夫走慢步,跑落儿表演便开始;把持高喊“旱地拔葱——”,轿夫立即抬起地上的轿,用快步跑直线;如果把持高喊“带右手”,即向左拐弯的意思;“直带右手”,即向左转圈之意;把持连续高喊“直带右手”,就跑“打转盘”的图形;喊“带左手”又接喊“带右手”,就反复跑“龙摆尾”的图形;把持喊“带满左手”又喊“带满右手”,即跑“8”字图形;把持喊“打脸儿”,即跑一直线,形成“葫芦”图形……当大轿表演完时,把持高喊“持——住”,全体轿夫方可停步,把轿放下。旧时,大轿跑落儿至庙门口时,把持高喊“前后高升”,那么,全体轿夫微蹲,把轿轻放在地上。紧接着把持高喊“朝圣——”,全体轿夫跪下,向庙里所供之神像朝拜。 跑落儿表演的服饰比较讲究。宝辇跑落儿的辇夫及舞日罩者的服饰相同,即戴春秋帽(红缨帽、青平绒帽圈),穿紫红色辇夫衣(长过膝),胸前有“光子”,扎黑腰带,穿中式便鞋,薄底快靴或圆口布鞋。也有的辇夫衣长至脚面,穿彩裤,表演时,将大襟一角掖至腰间。把持的服装式样虽同辇夫相同,但颜色为深蓝色。大轿跑落儿的服装略比宝辇跑落儿的服装简单。其轿夫、把持和压阵纛旗者的服饰基本相同,即戴红缨凉帽,青布轿夫衣(长度刚过膝),扎黑腰带,右侧掖一条白毛巾,蓝色中式便裤,洒鞋。舞日罩者的服饰同轿夫一样,只是头扎黑巾。 虽然跑落儿所抬神像不同,但出会前的仪式基本相同,都是在前一天夜深人静时由会头将娘娘或药王请出,放在辇或轿中设摆,然后各会头都要轮流到宝辇或神轿前敬香朝拜。出会时,请驾会的人(抬辇人的尊称)不许抽烟、喝酒,不许说杂话,以示对神的虔诚。艺人们把抬宝辇看成是一件极光荣之事。人们流传着“要想露脸上宝辇,连打小旗也光荣”的谚语,可见对娘娘深深的崇拜。 跑落儿均以法鼓开道。行会表演时,请驾会的步伐随着《长行点》的节奏前行,当法鼓与辇(轿)有一段距离时,辇(轿)一鼓作气跑至法鼓会尾,然后停下歇息至前面的法鼓又与辇(轿)有一段距离时,辇(轿)就又继续跑至法鼓会尾停息,由此跑跑停停、停停跑跑。 跑落儿表演最突出的特点是,虽有音乐和固定的表演程式,但由把持用他那高亢嘹亮的带有浓郁的天津方言喊出的各种号子,使人倍感亲切。 如今的跑落儿表演,己成为一项既自娱又娱人的民间艺术。如河东区贾家沽的大轿跑落儿表演,在每年的灯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春节及各居民区的艺术节等期间都要进行这一表演活动。此外,津南区的葛沽镇和东丽区的苏庄如今仍保留了宝辇跑落儿这一传统项目,并时常出巡表演。 重阁 又称“节节高”。因地区不同,还有“背阁”、“肩阁”、“杠芯子”、“铁芯子”等称谓。据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渊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清嘉庆年间,张之洞和张子万两人押运由河南驶往北京的运粮船,行至静海县唐官屯时,因冰冻封河无法前行,只得靠岸抛锚,粮船船工暂住期间,就把节节高技艺传授给当地的“二股”脚行,遂传至今;另一种是说清光绪年间,唐官屯一带隐居一名淹宜春绅士(传其祖籍安徽),此人爱好花会,遂出钱办起重阁圣会。清末民初,河北区陈家沟子曾有“德善重阁老会”,但今已失传。流传至今的只有静海县唐官屯镇的“重阁圣会”。 “八大帅” 指王八、鲇鱼、虾、红鲤鱼、田螺、青蛙、螃蟹、河蚌8种水族。旧时,把它们视为发大水的神灵,故尊之为“八大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