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

  酒筹 也称“升官图”。旧时,筵席上饮酒一轮谓之一巡,用筹子记巡数,称之“酒筹”。后来,读书人为助酒兴,想出许多赌酒方法,如作诗、对联、猜谜等等。有的还将原来单纯记数的酒筹改变成赌酒的工具。“状元筹”、“升官图”等是常见的赌胜酒筹。胜者免饮,输者罚饮,有规定定量。酒筹的形式、内容、玩法多种多样。旧时,天津中等以上人家多备有此物。如今,酒筹己不再使用。代之以猜拳、行令来助酒兴。

  太平鼓 是明清以来民间用以为春节、元宵佳节助兴的乐器。鼓框有圆形和八角形几种。。鼓面糊高丽纸,并加彩绘。旧时,妇女平日家居无事,以敲太平鼓为乐。其歌舞、击鼓,均为1人所为,故又有“单鼓”之称。舞者,左手持鼓,并不时摇抖;右手指弹击,形成节奏,配合歌曲,边击边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太平鼓失传。近几年曾挖掘整理,得以恢复。但只局限于剧场演出或重大节日的表演。

 娃娃旧时的胡同里巷,常常听到“破烂儿的换娃娃”的吆喝声,吸引不少孩子们围观并挑选自己所喜欢的娃娃样子。娃娃,是一种用模子扣出的泥制娃娃。半浮雕状,彩绘,背部和底部为平面,可立放于桌上,大小约有二三寸高。娃娃为空心,底部装制一口哨,一吹即响,声音似婴儿啼哭。这种娃娃可用家中的废旧衣物、报纸、破纸盒、牙膏袋等“破烂儿”换取,也可用钱买。“破烂换娃娃”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见到。
  如今的娃娃,多用塑料、胶皮等材料制成。外面罩上布或纱制的华丽服饰,非常漂亮。有的做成活眼娃娃,随着娃娃的碰动,大眼睛忽闪忽闪,甚是动人;有的娃娃,一经拍打,还可发出娃娃的哭声;还有的娃娃用布或绒制品缝制而成,内装海绵等物填充,深受女孩子们的喜爱。

  花脸 是男孩子偏爱的一种面具。将其戴于面部,并做出一些滑稽动作,非常有趣儿。花脸的制作,是以纸浆或塑料为原料,在石膏胎上造型。然后,再在加工好的花脸坯子上进行绘画。绘画用料主要是水粉加桃胶或者油漆。色彩鲜艳,生动异常。
  民国初年,有个专门制作和出售花脸的民间艺人张国梁。其父亲在静海县就地设摊,出售自己制作的花脸。后来他们父子二人来到城内,专门制作和出售花脸。据说,每年秋天到第二年正月十五,他们可以制作和出售花脸达三四万个。其花脸的品种繁多,像戏剧中的人物孟良、焦赞、唐僧、孙悟空等四五十种。
如今,玩具摊上仍有不少出售花脸玩具的。其品种除了人们喜爱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传统造型之外,更多的则出自电视放映的儿童动画片的卡通人物脸谱,如变形金刚、蓝精灵、一休、地球卫士、大脸猫、蓝皮鼠、黑猫警长、米老鼠、唐老鸭等,多达数十种。

  气球 作为一种民间玩具,在天津已有近百年历史了。据说,最初是一位日本商人在天后宫内大殿前,当场试做气球售卖。人们看着新鲜,便争先购买。天津汪宝林买了几个气球后,便开始自己研究制作。选择弹性较强、柔软性能较好的乳胶为原料。气体采用土法制氢的方法,即在玻璃瓶里放一些稀盐酸,加几片锌片,就会冒出气体。这时将气球套在玻璃瓶口处,使气球充气。他制作的气球又大又好看,形状多样、颜色丰富、图案各异。不久其声誉便传遍津城,人们称他为“气球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每逢国庆佳节,汪宝林都要制作10多个与圆桌面大小的气球,并在球尾上拴着五彩缤纷的标语绸带。游行开始时,这些气球便腾空而起,为节日增添了欢乐气氛。
  如今,气球不仅可作为孩子们的一种玩具,更多的则作为节日期间家庭居室的陈设装饰品和节日盛会时放飞的观赏品。而且气球的形状也有多种,有圆形、长圆形、葫芦形等。还有的出售气球者,将长条形的乳皮胶,一边充气一边扭,将其作成鸡、鸭、鹅、兔等一些小动物及苹果、梨等水果造型。
  除上述民间玩具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还流传一种玩具为“九连环”。此9个铁环套在一起,任人们随意编花,可以编出许多种造型,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民间玩具多向半自动化、全自动化及智力型的方向转变。如半自动化的许多玩具,大都借助上弦后松弦的惯性,产生不同的动态效果。如使小青蛙蹦跳,使小飞机、小火车、小汽车等向前滑行。而自动化的玩具,多是借助电池或者直接通上电源,借助电的力量产生动、声等各种形态效果,如使小火车、汽车、飞机等发出声响,亮出灯光。并在前途中遇到障碍物后,可自动重新寻找方向再继续前行。更进一步的是一种带有遥控器装置的玩具,游戏者可随心所欲地用手中的遥控器指挥玩具,向左、右、前、后等方向前进。或者作出设计好的动作。
  此外,动手动脑的手工玩具也更丰富多彩。如各种各样的拼图、插图,智力型玩具有魔方、魔图及组合玩具等。平面的、立体的、各种各样,可易、可难、可简、可繁,适合于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