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捉小鸡 是由儿童扮成老鹰和小鸡模样追赶躲避的一种群体性游戏。人数在4人以上。游戏前,先选一人扮老鹰,一人当鸡妈妈,其余人都当做鸡孩子。游戏时,“老鹰”先扮成一个卖饭的大嫂。然后,“鸡妈妈”带着孩子们来买饭。“老鹰”就与“鸡妈妈”聊天。当“老鹰”彻底了解了“鸡妈妈”的内幕后,便现出原形,冲“小鸡”猛扑过来。“鸡妈妈”为了保护“小鸡”,要张开翅膀(即双臂)护着“小鸡”跑。结果,“小鸡”一只一只地被“老鹰”先后捉住,置于一旁。最后捉住了“鸡妈妈”。
鸭子过河 是由数名儿童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时,先在空场地中画一条“河”,一名儿童扮作鲨鱼,其余儿童当作鸭子。“河”的一侧是“鲨鱼”储存食物的仓库,“小鸭子”们单腿搁着从另一侧跑过“河”,偷取“鲨鱼”仓库中的食物。“鲨鱼”要在“河”的中间来回走动巡视,看守仓库。一旦发现“小鸭子”就要将其捉住。凡被抓住的“小鸭”,就要当“鲨鱼”,而原来的“鲨鱼”就换作了“小鸭”,再继续玩儿。“小鸭”过河时,必须要自言自语地说“鸭子过河无人逮”。如果没说这句话,或者说得太慢,“鲨鱼”就可以将其逮住。
剟刀 是旧时男孩子爱玩儿的一种游戏。使用的刀具,一般是学生用的削铅笔刀。游戏人数为两个人。 游戏时,先在地上画一道线,每人各占一边。然后“奔桥裹”,谁赢了,谁就先用小刀的尖部在地上一剟,使刀立于地面,并与原来的那道线连接成一条线。再剟一刀就再将线延伸至此处。何时将对方线的那头包围得出不来为止,以此为赢。游戏的规则是,每掇一刀,只要能立于地面上,就可继续剟。一旦刀不能立住,就改换对方剟,再包抄他。他们各自在自己剟的线上延伸,相互包抄。
拔老根儿 每当秋风瑟瑟,树叶落下之时,儿童们便开始了这种游戏。“老根儿”,即老杨树的叶子,撕下叶片而留下的叶根儿。
拔老根儿游戏,由2个人玩耍。玩儿时,每人各持一杨树根儿,将两根儿搭在一起,各自用力拉,谁手里的老根断了,谁就算输了。
推轱辘圈儿 又叫推铁环,是男孩子爱玩儿的一种游戏。
游戏的玩具是一个铁圈儿和一个铁钩子,均为自制。铁圈儿一般用一根铁棍儿围制而成;铁钩子也用铁棍儿弯个钩状。
游戏时,用铁钩子推着铁圈儿走或跑。技艺高超者,推着铁圈儿走或跑很长时间。无论道路多么难行,他都能推着铁圈儿躲闪,并能平稳地移至易走的路。推轱辘圈儿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竞技性游戏。
打尜儿 是男孩子爱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的玩具是一个小木尜儿和一块长条形木板。小木尜儿一般都是自制。其形状为中间鼓、两头尖,大小约在3寸左右。游戏时,一只手持木板,然后弯腰对准尜儿的一端,往下用力一击,使尜儿腾起。然后,用手中的木板顺势将尜儿打出,打得越远越好。孩子们常以谁打得远,作为游戏的比赛标准。
抽冰尜儿 是男孩子爱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的玩具是一个冰尜和一条鞭子,均为自制。冰尜儿的“尜儿”与打尜儿的“尜儿”不同。其形状为半圆形,高约3寸左右。在圆底中心处,镶—滚珠;另一头为平面,上贴几圈彩色纸,中心贴红纸。游戏时,将尜儿的滚珠部位朝下放于地面,或者冰面上。先用手将冰尜儿转动,随即用鞭子抽打,使尜儿在地面或冰面上旋转。待冰尜儿转动稍慢时,再用鞭于抽打,使尜儿保持始终不倒的状态。特别是冰尜儿上的颜色,在快速旋转时,非常好看。此游戏,由于多在冰面上抽打,故名“抽冰尜儿”。如今,玩具摊儿上也有类似冰尜儿类的玩具,孩子们多在平地上玩儿。
扣模子 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爱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时,先用粘土加水和成泥,并在地上摔打,使泥摔“熟”(即柔软、细腻)。然后将泥放入特制的红模子上压平,使模子上的花纹清晰地复制到泥上,越清晰越好,而后扣出。然后,将扣好的模子置于通风阴凉处,自然阴干,一件泥模子就做好了。绝不可暴晒,否则,扣好的模子就会出裂。那时,民间有不少出售和制作陶红模子的摊贩和作坊。模子的图案也多种多样,主要是人物,小动物、花卉等等。孩子们往往扣有许多各种图案的好模子,互换或赠送。
摔泥罐 是男孩子较为偏爱的一种游戏,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游戏时,先将粘土加水和泥,并将泥摔“熟”。然后,用手蘸水将泥捏成一个小碗、小罐儿等形状,用嘴对着泥罐吹口气,喊声:“喔!”,随即将泥罐儿高高举起,再使劲儿往地面上一摔,把泥罐儿摔漏、发出“叭!”的声响。谁摔的泥罐儿漏洞越大,声响越大,就越好。为获得如此效果,孩子们往往将泥罐儿的底部捏得很薄。而且在摔罐儿之前,在罐里面的底部涂抹点水,摔后就容易出漏洞大的效果。然而,越想出此效果,使劲就越要大。往往随着“叭”的声响和大漏洞的出现,泥水也会随之四处崩溅,躲闪不好身上不免要溅些泥水。尽管如此,孩子们仍玩儿得津津有味。
抓三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较为流行。游戏的玩具是用烟卷盒纸折叠而成的三角形。游戏时,每人拿出若干个相等的“三角”,放在一起。2人玩时,先“奔桥裹”,谁赢了,谁先抓。或者谁出的三角多,谁先抓。
游戏前,先讲明规则:是“抓单”,还是“甩一”?选其中一种方式玩儿。“抓单”,即将所有三角放于手心上,然后全部翻至手背上,最后将全部三角抛入空中,再抓入手中。倘若抓在手中的三角是单数,手中的三角就全归你。洒在外面的三角,仍用同样方法,只要抓的三角是单数,就继续抓。直至将全部三角赢光。倘若手中抓到的三角不是单数,就换对方再抓。
“甩一”即将所有的“三角”放入手中,先将全部三角翻至手背,然后再抛入空中,只甩出其中一个三角,其余的应全部抓入手中,就算赢了,全部三角都归你所有。倘若甩出的不是一个三角,就算输了,再换另一人抓。依此类推。
除抓三角外,还有人用同样方法抓“毛号”,抓“杏仁儿”,抓“硬币”等游戏活动。
得元宝 得(音dēi)元宝 是男孩子玩儿的一种游戏。人数至少为2人,多人也可。“元宝”,即用烟卷盒纸折叠而成的元宝形玩具。游戏时,先在地上画一条线。然后二人“奔桥裹”。输者便将自己的元宝放于那条线的附近;让赢者“得”(即击打的意思)。然后,赢者便用自己的元宝“得”输者放的那个元宝。只要将此元宝从线的这一边“得”过那一边,这个元宝就归胜者。输者再重新“发”(放的意思)一个元宝,再让胜方“得”。
倘若没把地上的元宝“得”过线,对方就拿自己的这个元宝去“得”那个人的元宝。依此类推。只要将元宝“得”过线,游戏即告结束。再重新开始。还有人用此方法得木头,俗称“得木材”(音cǎi)赢回的木头,拿回家中生炉子。此游戏带有赌博意识。
挑棍儿 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爱玩的一种游戏。那时,孩子们多用冰棍棍儿代替。为了玩此游戏,孩子们一见到冰棍棍儿,就随手捡起来,回家后,将其洗干净,并储存一起,积少成多。
挑棍儿游戏是在2个人之间进行。他们各自拿出数量相等的棍儿,放在一起,而后2人“奔桥裹”,谁赢了,谁先挑。游戏时,将冰棍棍儿双手抓住,立地戳齐,双手同时撒开,使棍儿自然散落于地面上。然后,在不允许碰动其他棍儿的前提下,将地上的棍儿一根一根地挑出来。谁挑出来的棍儿就归谁所有。一旦碰动其他棍儿,就算输了。换另一人再重新开始。挑棍儿游戏具有一定技巧性。第一根棍儿可用一只手指来挑,其余的可用挑出的棍儿来挑。此游戏也有家人用吃饭的竹筷在饭桌上玩儿的。
拍毛号 俗称拍“麻号”。游戏为2个人进行。毛号,是一种印有人物图案的卡片,类似火柴盒大小。 游戏时,每人出数量相等的毛号,摞在一起,正面朝上放于桌面上。“奔桥裹”,谁赢了,谁先拍。拍的方法是,在毛号的附近,拍桌子,倘若一掌下去,毛号从正面翻了过来,凡反面朝上的毛号就归拍者。然后换对方拍。如此,你拍一下,我拍一下,谁拍翻的毛号越多,谁就赢得多。此游戏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今己不多见。
砸杏仁儿游戏 在2人之间进行。流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杏仁儿是从杏核儿中砸取的。游戏时,每人出相同数量的杏仁儿。在地上挖个坑,将杏仁儿放入坑内。然后,“奔桥裹”,谁赢了,谁就再拿自己一个杏仁儿,对准坑内的某一杏仁儿砸之。只许砸一下,倘若将坑中杏仁儿砸出一个,那么这个就归谁所有。再继续砸。如若砸不出杏仁儿,就换对方砸。依此类推。何时将坑中杏仁儿全部砸出为止,游戏结束。
天下太平 是2个人玩的一种游戏。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较为普及。游戏时,2人各拿一块粉笔或“画石猴”(可在地上画出白道儿的石头),也可用棍儿,在地上各画一个“田”字方块格。然后二人“奔桥裹”,谁赢了,就先在自己的方格内以“天下太平”的笔划,写上一笔。一个格内写一个字。赢一次,写一笔。4个字的笔划写完之后,如若再赢,就在4字格的每个角上画一个“O”。谁的田字格中的9个角先被O完,谁就是胜利者。
类似于此游戏的还有,在“井”字空格处画“O”和“×”的游戏。此游戏也在2个人中进行。每人各选择画“O”或“×”。然后“奔桥裹”决出谁先画。无论横、竖、斜线,任意一个空格,均由自己画满三个连续的同样符号。仍是“奔桥裹”赢一次,画一个符号,谁先画完,便用一条线串上,证明赢了。
除上述游戏外,套圈儿、转彩、打弹弓、竹筷搭物、韭菜莛子折物、折纸、叠手绢,乃至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电子游戏机等等,都是较为普及的民间游戏项目。
许多公共娱乐场所提供的游戏项目,既有传统的打滑梯、压称板、打悠秋儿(即打秋千)、转马、航模等,又有许多80年代兴起的现代及电动游戏项目。如蹦蹦床、碰碰车、碰碰船、脚踏车、观览车、丛林鼠、风驰电掣、激流勇进、快艇、小火车、猴儿拉车、海洋球、钓鱼等项目。这些往往都是经营者投资的娱乐设施,均为有偿游戏。 此外,天津人更好玩儿扑克,玩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大跃进”、“砸红一”、“憋七”、“十点半”、“拱猪”、“桥牌”、“说瞎话”等等。
除扑克外,人们对于棋类、球类也比较热衷。如象棋、军棋、跳棋、围棋、康乐棋,还有各种名目的游戏棋等等,以及台球、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高尔夫球、网球等等都是民间竞技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游戏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