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鬼神信仰
  在民间的鬼神信仰中,人们把人间称做“阳间”,把人死后鬼魂居住处称做“阴间”或“阴曹地府”、“冥府”等等,这是人们受佛教、道教关于地狱、冥府的说法影响,相信人死后灵魂进入冥界化为鬼灵,经受鬼司的裁判。人们把阴间冥想成为有与人世间相似的皇权统治,创造了对阎王、东岳大帝、城隍等鬼神崇拜。
  阎王 是阎罗王的简称,又叫“十殿阎君”。原是佛教中主宰地狱的一位冥神,传入中国后成为民间广泛信仰的众鬼王,是主管地狱的十位阎王的总称。大悲院中供有其神像,常有信众在此为死去的亲人超度亡灵或做祈福活动。
  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原本是东岳泰山的一山神,泰山或称岱岳、岱宗、岱山,先秦颂之为“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所以民间认为这是治鬼的冥府所在,把东岳神视为冥府府君。唐玄宗时封东岳神为天齐王,宋真宗时又封为天齐仁圣帝,元朝加封天齐大生仁圣帝,于是东岳神被尊为东岳大帝,又因此将东岳庙称天齐庙。天津早年就在东门外建有天齐庙供奉东岳大帝。新中国成立后,庙毁并改为民居。今庙虽不在,但天齐庙胡同的地名却留了下来。
  城隍 民间除对冥界帝王崇拜外,还认为冥界有专司鬼灵诸事的鬼官、鬼吏、鬼卒。对他们的崇拜也极为普遍,几乎家家都能知晓叫出他们的名字,如判官、孟元师、康元师、温元师、张太尉、城隍、牛头、马面、白无常、黑无常、小鬼等。其中对城隍的崇拜尤为突出。
  城隍,被民间视为城市的保护神。这种认识源于古代蜡祭中的八神之一水庸。水庸即是最古老的城池守护神灵,在城隍信仰的传承过程中从古城池保护神发展到剪除凶恶、护国保邦之神,并管理阴间之魂。人们将城中的城隍庙看作是与人世官署衙门一样的阴间衙门。城隍庙位于旧城西侧,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民间对城隍的供奉和膜拜以庆祝城隍诞辰而举行的城隍庙会和鬼会最为著名。
  城隍庙会从农历四月初一城隍生日起到初八晚间鬼会止,历时8天。届时,庙前张灯结彩,搭台造棚,连续7天唱戏不断。初六和初八两天是城隍出巡日。初六的出巡路途很近,出罢即归,是为初八正式出巡和鬼会所做的预演。初八是正日子,全部节目都要上街。举办城隍庙会,有一个组织管理机构,民间称为“接驾会”,由民间自发推举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其职责包括城隍出巡鬼会的一切事务,如“座会”、“行会”、商贸会务活动,以及制定出巡路线、节目次序、经费筹措、上传下达等一切有关会务的工作。
  庙会主要由茶棚、摆设、护棚及保安等会组成。茶棚多由市面上商业行会出资承办,如同善茶棚就是鞋行商人组织的服务性会,负责预备茶点招待其他座会的工作人员。设摆,是天津所有庙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般情况是临时搭一大棚,但要求牢固且能挡风遮雨,地面用方砖墁地。接驾会的组织人员要向市内大户人家借来硬木家具、古董、字画等稀有珍品,陈列在棚内,昼夜守护,供游人参观。大棚周围还摆满火会和水局的消防设备,以防不测。设摆的器具大多为稀世珍品,参观设摆是百姓一大幸事,是大开眼界的好机会。城隍庙会的设摆还有3个地方,即老茶棚、后楼和戏台等,主要是接待上层人物而设置的。老茶棚内陈设字画、屏风及宫灯、吊灯等;后楼陈设花草盆景;戏台则有许多古玩玉器陈列,不少古董商还在此忙于销售古董。护棚会由火神庙的卫安水会负责,会员平时来练功夫,庙会期间则负责消防。负责保安工作的叫“皂班灯棚”,由衙署捕快组成,在庙会期间负责地面的保安工作,是庙会不可缺少的驻会机构。
  行会包括娱神花会、城隍出巡和鬼会。农历四月初八是城隍庙会的高潮,也是行会的日子。行会分“娱神花会”和“鬼会”两部分。
  城隍出巡是在晚间鬼会中进行,但出巡前的“排衙仪式”则要在上午举行。排衙就是模仿人间衙署由城隍向分列两边的差役、接驾会和会首等发布出巡命令。城隍神像后由一真人代城隍发话宣布出巡日期、时间、路线、活动内容等,以此象征为城隍亲命。出巡路线一般是从城隍庙出山门后向正南穿城隍庙街行至西门里,从西门里再折向正西出西门至西门外厉坛,在厉坛举行“赦孤”仪式,然后返回城隍庙。
  娱神花会是在中午后举行。由几十道表演项目按顺序排列上街,主要有门幡、中幡、挎鼓、秧歌、重阁、杠箱、高跷、抬阁、十不闲、猴爬杆等。其中不少老会都是在皇会中出会的知名表演团体。其中门幡是最先的引路会。门幡是在四方的木台子上竖起一幡杆,悬挂写有城隍全衔的布幡,由4个人抬着台子上的木杠行走,旁边另有一人负责拉着幡杆顶上的幌绳,以保持门幡平衡。挎鼓的表演气势很大,整个队伍由32人组成,分为2组,每组16人。最前面是16位童子手持小盏,配着鼓点行进,途中还变换队行编字,显现“天下太平”等字样。另16位鼓手,均是身着清一色的黄马褂,将挎鼓挂于项上,一路敲打,声闻数里。据说他们身上的黄马褂曾是当年乾隆皇帝在观皇会时赏赐给他们的。娱神花会是鬼会的序幕,一路歌舞升平,观者如潮。表演途中常遇大户人家和商号截会,即让其停下就地展演一番,这时表演者要拿出绝活,博得众人阵阵喝彩。截会者要为表演团体送茶点或红封子(赏钱),以示酬谢。由于截会的很多,娱神花会要演至晚间鬼会开始时才能结束。
  鬼会的表演团体有10道,包括无常、同顺、意善、五福、五伦、十司、拾魁、五魁等组成,在这10道表演团体前有会头红犯等,其后又有都魁,故又称“十二帮”。鬼会的表演顺序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便更动。表演者按扮相要求化妆,多带面具,踩高跷腿子。红犯都是自愿报名穿上红布衣裙戴上刑具,在手持钢叉的牛头马面、夜叉等鬼差的押解下前进,其目的是为父母祈福求寿。在红犯的后面还有一群自愿挂灯的人。这些人或为父母或为自己采取自残的方式在胳膊上挂上数量不等的灯笼,这是一种赎罪祈福的方法。人们认为这样做以后,人到阴间就可以平平安安。但是这种方式的痛苦和残忍非一般常人所能。它的方法是用钢钉穿透臂肌,挂上一串串羊角灯。走路时,两臂平伸、有铁链相联,距离地面约半尺左右。接着便是黑白无常鬼,民间俗称“吊死鬼”,其扮相十分恐怖,头顶高帽,二目流血,舌长及胸,手持扇子。其后还有一个女吊死鬼,意在寻找替身。3人一组的同顺是由2个殃神和1个阴阳界组成。殃神是给人们带来灾难的丧门神。意善,民间也称其为“面然大士”,形态为红发蓝面,这是民间所说的大鬼。德顺,主要是表演走金桥过银桥的故事。五福、五伦等均分别表演的是酒、色、财、气四色给人间带来的灾祸和阳世界坑蒙拐骗、吃喝嫖赌、欺良凌弱、巧取豪夺以及虐待父母长辈的恶鬼们被施以挖眼、割舌、下油锅、上刀山、磨碾、锯拉、狗咬、蛇缠、走奈河桥等种种“酷刑”的惨景,其目的是劝人为善,教人忠孝节义。十司,主要是表演十殿阎罗出巡。十魁演员都是由市内的大户人家子弟担任,扮相为模样俊俏的鬼。其所佩装束均由其自制,各家争相攀比,显示豪华,因而使这队人马珠光宝气,富丽堂皇。特别是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座高大的“佛照灯塔”,更衬托出他们的气派之大。五魁是表现钟馗吃鬼避邪的故事,向人间宣传扬善抑恶的精神。鬼会队伍的殿后是都魁。这是一群在城隍赦孤时驱疫逐厉、赶走众鬼的鬼差,其后有专人举绿色的都魁灯和魁灯亭。
  城隍出巡的队伍紧接在鬼会队伍之后,浩浩荡荡,极为壮观。最先是10余人手执小旗引导,后为4面开道锣,8对飞虎旗、回避牌、肃静牌、官衔牌等全副执事清道,与旧时知府官员出巡相同。在这些执事仪仗之后便是卤簿、尖马、马弁、宝座、摆马、对子马、拜香者、香锅等。其中马弁等由眉清目秀的童子扮演,描眉涂唇,粉饰脸颊,全副武装,极为英俊。其身下的马鞍子也十分华丽,多为金线刺绣,有的还嵌有宝石。宝座即是一把交椅,上面蒙有虎皮,后面蒙有屏风。摆马,类似乐队行进,只是人在马上演奏。对子马,即两个一对进行,是为后面信士弟子进香开道的,俗称“引马”。进香者也称“拜香的”,其装束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均是清一色的白粗布短衣裤,裤腿下扎有红色的裤带子,腰间系红裤腰带,赤双脚,双手执香,三步一叩头。拜香者均为2人一队进行。其后便是一口铁制大香锅,锅的两耳用铁链拴系由2人穿扁担挑起行走。香锅的用途是接纳沿途上香者已点燃的把香。因行进队伍走的较快,加之路途狭窄,还设有专人执香斗接香,再投放至香锅内。香斗的把很长,约1丈多,接香的人也得有一定的技艺,因此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也都成为城隍出巡的一项表演内容。接着便是两把巨大的黄色罗伞,后置绿呢、金顶红穗的“永寿官轿”,城隍的神像端坐其中,里面还摆有瓶、盂、拂、鼎等法器,鼎内燃香。神轿之后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等十路神灵护驾。
  城隍出巡的高潮是“赦孤”,是鬼会的最后一项内容。赦孤是城隍通过代言人对有罪鬼犯进行赦免,并允许那些客死津门的游魂孤鬼遣返还乡。赦孤仪式一般在子夜时开始。地点在西门外厉坛,即白骨塔。接驾会的成员个个面目狰狞、凶神恶煞般用五齿钢叉在乱坟茔周围地上乱戳,口中不停呼嚎:“有仇报仇,有冤伸冤”。赦孤者以城隍、十司、面然大士、无常、殃神、阴阳界、钟馗、都魁及牛头、马面等掌握人间生杀大权的鬼神为代表;受赦免者有红犯、拾魁、五福、五伦等有罪鬼类组成,当听到被赦免的命令后,他们便迅速往回跑,这一命令也是鬼会结束的标志。不少人怕将鬼崇带回家,多不敢回头。为了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为午夜的活动增添新的乐趣,接驾会的成员还安排抬神轿的轿夫进行跑落儿的表演,直至返回城隍庙。随着人们的吵闹和吆喝声,这一表演又使结束了的鬼会活动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在鬼会行会的过程中,民间还有许多不成文的禁令。比如众鬼所持的钢叉白天时不能弄出声响;休息时必须将叉头放在脚面上,不准直掷地上,否则会惊动鬼神;在施行钢针刺肤的挂灯仪式时,不许喊疼,否则被认为挂灯者心不诚,因而他所许诺的愿望则不灵;行会中的挂灯者还必须保持双臂平伸姿势,休息时也只许将胳膊放在特定的架托之上,挂灯禁止落地;当鬼会出会时,观看者不许堵塞、阻止鬼会队伍的正常进行,否则在死后要受到重刑严惩。
  天津最后一次举行城隍庙会是在民国九年(19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隍崇拜逐渐失去传承。原城隍庙旧址已改建为西北角小学,后又并入今中营小学。
俗神信仰
  民间所信仰、崇拜的俗神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包容了与人类生活相厮守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神灵崇拜,包括起居家保护作用的门神、灶神等;帮助繁衍子孙的诸位送子神灵;为人们带来好运的福、禄、寿、喜、财等神灵;医治人间疼痛的药王诸神;五行八作的行业保护神等等。
  天后天后为海神,是民间信仰最广泛的神祗,她与天津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整个民间信仰中最受重视的主神。 民间昵称其为“娘娘”或“老娘娘”,因而为她建造的宫殿天后宫也被俗称为“娘娘宫”。民间曾把天后与海河比喻为天津城的两位母亲,没有她们,就没有今天的天津城,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之说。民间对天后的崇信源于金元时期漕运的兴起,由南方的水手、船户将当地的妈祖信仰传入天津,以祈求海神妈祖保佑他们航海平安。妈祖,是福建地区也就是海神原籍乡人对她的爱称。传说其姓林名默,为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上林村人(今名石顶村)。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传说她是其母受孕于南海观音之托梦,生她时红光穿堂,火球入室,光耀夺目,满屋生香。同时苍穹有声,如雷轰鸣。其降生一月,不闻啼哭,故取名林默。在她的童年时代就受到天意神典,聪颖异常。8岁时入私塾读书,即能融会贯通。10岁后虔信神佛,敬香诵经,早晚不息。一日偶遇道士告之“尔具仙性,应入正果”,即授之“玄微秘法”。以后,她便依法修身,颇得要旨,文武皆能,并可预知征兆祸福,被人称作“灵女”。16岁以后,开始救助海上遇难的船只和渔民,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称她为“龙女”、“神女”。不幸的是在一个暴雨天,林默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险船民,被台风巨浪卷走。人们不愿承认她是遇难而死,认为她是羽化升天,并说在湄峰上曾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有阵阵悦耳音乐在空中回荡。为纪念她,人们在湄洲岛上立庙祭奉。此后,航海的人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之人,并帮助海战中的爱国将领和朝廷钦使们在海上转危为安,屡建功勋,因此受到官府的认可和各朝代帝王的不断褒封,封号从“夫人”到“天妃”,最后封至“天后”,成为深受人们爱戴的女神。
  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后,很快由单司航海之职迅速发展为多功能的神灵,并当作护城神加以崇拜。天后既护航,又能去灾赐福,掌握着福、禄、寿、喜乃至生育等大权,其法力无边,而且有求必应。为此,天津曾在东门外小直沽、陈家沟、丁家沽、咸水沽、贺家口、葛沽、泥沽、东沽、前辛庄、后尖山、秦家庄、城西马庄、天后行宫如意庵、河东唐家口、芦北口、大直沽等地建有16座天后宫(不包括一些庙宇或佛堂中供奉的天后神像)。其中惟一保留下来的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亦有说建于元泰定三年)的东门外小直沽天后宫为皇帝敕建,影响颇大。其位于海河三岔河口附近,香火极盛,南来北往的船户、商贾、官宦无一不前来朝拜。元代国子监祭酒张翥描绘说:“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官袍。”至今,此天后宫仍被国内外信徒和学术界尊为中国三大天后宫之第二位。
  民间视天后为万能之神,这种信仰对天津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也形成了许多颇具天津特色的地方民俗,如拴娃娃求子习俗、献船挂船的还愿习俗、出皇会的祭祀习俗等等。其中以出皇会最负盛名。
皇会,是民间为庆祝天后诞辰而举办的酬神祭祀活动,具有庙会的性质。皇会原被称为“娘娘会”,也称“天后圣会”等等。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源于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实际上在此之前的几百年间,天津已有一些简单的祭祀活动,只不过出会的规模较小。皇会曾受到清康熙、乾隆二帝的褒奖和赏赐。据说有一年清代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路过天津,正值出娘娘会。皇帝一时高兴,提出要看出会表演。当时,乾隆皇帝的船就停泊在三岔河口。各表演老会都各显其能,尽力表演。其中乡祠挎(有写作“跨”)鼓的表演很精彩,乾隆皇帝特别御赏黄马褂4件,分给4位鼓手各穿一件。还因鹤龄会唱得好,赏赐给4名鹤童每人一只金项圈。同时,还对娘娘会的组织安排大加赞赏,赐给大会龙旗两面。从此,娘娘会身价倍增,易名为“皇会”,延续至今。
  皇会举办的时间是从天后诞辰前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至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历时9天。其间农历三月十六日、十八日、二十日、二十二日这4天里都要举办出会表演活动,其余5天时间均为各地民众大规模进香朝拜、贸易往来,会亲访友,看戏游观及一些老会、圣会的座会摆设等庆贺活动。在皇会期间,最隆重、最热闹、最壮观、最吸引人的要数农历十六日、十八日、二十日、二十二日这4天的行会活动。以至于后来民间不少人都认为皇会只举办4天,并将皇会作为民间各道老会、圣会进行行会表演的代名词。农历三月十六日为送驾日,由在津经商的潮、建、广三帮商人将天后的神像送到他们所建的闽粤会馆接受香火,民间将此解释为“老娘娘回娘家”,并谓之“送驾”。旧时,送驾的地点除闽粤会馆外,还曾一度改在城西如意庵。后因如意庵被进香的人不慎烧毁后,就改在千福寺举行。三月十八日为“接驾”日,人们要将天后神像再接回天后宫。三月二十日、二十二日两天,天后要出巡散福,这两天的皇会最为壮观,各路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云聚于此,在娘娘神驾前根据各自职能和地位顺序排列,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特别是当天后出巡散福时,与其一同供奉在天后宫大殿的送生、癍疹、子孙、眼光等4位娘娘也要乘坐宝辇随行,光这4座宝辇和天后娘娘的一座华辇就够得上富丽堂皇,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
  皇会的表演内容很多,分工极其详细,有专门负责事物性工作的,如请驾会、净街会、扫殿会、护棚会等;有以高超的技艺来展示自己表演才能的,如大乐、鹤龄、重阁、狮子、挎鼓、中幡、高跷、五虎杠箱、十不闲、庆寿八仙等;还有以华丽的摆设仪仗执事等装饰道具来显示自己特色的,如门幡、太狮、广照、宝鼎、接香、日罩、灯扇、銮驾、宝辇、华辇、护驾等。出会时的表演内容每次都有所不同,一般情况是依经济实力而定。资金雄厚时,内容就多一些,否则就会有所减少。特别是在会的数量上,有时多达一百多道,有时少至二三十道。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清代《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百米彩绘长卷就十分生动地描述了当年皇会出会时的盛况,共计40余种110多道会的表演,以及4千多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构成一幅十分珍贵的民俗风情画卷。
  皇会出巡时的表演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现举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的皇会表演次序为例:最先是净街会,其后依次是门幡、太狮、捷兽、中幡、挎鼓、五虎杠箱、老重阁、十不闲、云照灵官、花音法鼓、鲜花、广照、宝鼎、道众行香、西园法鼓、庆寿八仙、銮驾、接香、日罩、灯扇、提炉提灯、送生娘娘宝辇请驾会、同心法鼓、接香、日罩、灯扇、提炉提灯、癍疹娘娘宝辇请驾会、永音法鼓、接香、日罩、灯扇、提炉提灯、子孙娘娘宝辇请驾会、东园法鼓、接香、日罩、灯扇、提炉提灯、眼光娘娘宝辇请驾会、值符灯亭、金音法鼓、接香、大乐、鹤龄、音乐、灯扇、提炉提灯、日罩、天后圣母华辇请驾会、护驾。
  皇会每一种表演形式都有一至数个表演团体,俗称其为“会”或“老会”。在皇会的每一表演团体中都有区别于其他老会的独特名称,在每道老会的会旗中还多缀有会址所在地。以法鼓老会为例,金音法鼓老会坐落在大觉庵,故该会的会名全称即是大觉庵金音法鼓老会;永音法鼓老会的会址在侯家后,因此它的全称即是侯家后永音法鼓老会。这些老会的成员被称为“在会的”,平日在各自会址内练功夫。每道会都有会头主持,有的是世代承袭的子弟会,皇会举办之时出会,皆尽心尽力,以完美高超的表演技艺炫耀自己,博得众人称赞皇会表演内容繁多。由皇会行会表演的各老会、圣会演变的今民间花会已经成为天津民间音乐舞蹈的主要内容
  天津皇会的鼎盛时期是清代乾隆时期至清末。皇会的组织者最初是由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和一些热心公益之人操办,后来天后宫进驻道士成立了扫殿会,由他们与社会名人共同协办,再后来就由天津的盐商负责办会。原因一是盐商经济力量雄厚,二是他们与官府达成了有关协议,即由官府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从每年三月初到皇会结束之日,各地来津的货物无论水陆,一律免税。另外运署经销之盐,每包抽收制钱一文,作为出会时零星开支的费用。因此,皇会在官府这种免税政策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庙会的商业性质也更加突出。来自各地的乡民,因为免税降低了成本,便把产品竞相向天津运销,而需求者也因这时品类丰富、价格低廉而亦争先来天津购买。这时,所有南北运河及海河一带凡可以停泊之处,船只密集,无隙可寻。各处旅店人满为患。市区内的各大戏园从早8点开始演出,一连数场招待远道而来的人们。街上的中小饭馆,也拥挤不堪。《津门杂记》曾有这样的描写:“……神诞之前,每日赛会,光怪陆离,百戏云集,谓之皇会。香船之赴庙烧香者,不远数百里而来。由御河起,沿至北河海河,帆樯林立,如芥园、湾子、茶店口、院门口、三岔河口,所有可以泊船之处,几乎无隙可寻。河面黄旗飞舞空中,俱写天后进香字样,红颜白髯,迷漫于途。数日之内,庙旁各店铺所卖货物,亦利市三倍云。”
  皇会繁荣了当时民众的文化生活,从中也能看出天津人的参与意识和对海神天后的敬仰之情。清代乾隆年间举人杨一昆(又名杨无怪)曾作《皇会论》,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出会盛况。
后来,皇会不再是年年都办了,最后的几次皇会,分别是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民国四年(1915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几乎十年左右一次。
  1988年,皇会在沉睡了50年之后,在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周的艺术舞台上重展雄姿,显示出了社会主义时代民间艺术的崭新风貌。主办单位为南开区人民政府,具体实施者为南开区文化局。由于时代不同,加之城市交通的限制,皇会只在古文化街广场(原称宫南宫北大街的天后宫广场)进行表演。会的数量也减少了许多。2001年由天津市旅游办公室、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中国天津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除来自海外200多位专家学者、信众共同举办大型祭典和妈祖文化研讨会外,皇会的展示成为一大亮点,其间有狮子、舞龙、高跷、秧歌等16道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并有根据天后传奇故事创作的“红灯祈福大型舞蹈”,赋予了皇会新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目前,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和天津市文物局、文化局等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努力,挖掘、扶持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使其由以颂扬民间信仰为主题逐渐向展示天津民俗风情的全民性文化娱乐活动的方向发展,并为天津的经济腾飞架起一座桥梁。
  天后信仰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天后神像被毁坏,天后宫改建他用而曾一度消亡。直到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修复天后宫后才得以恢复。修复后的天后宫雄伟壮观,占地5352平方米,包括山门、牌坊、钟鼓楼、前殿、大殿、凤尾殿、藏经阁、启圣祠及两侧4座配殿。小门左侧有过街楼张仙阁,山门外10多米处有两棵分别为26米、27米高的幡杆,山门外100多米处还设有一戏楼。今天后宫已被辟为天津市民俗博物馆,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以复原民间信仰民俗的方式在大殿内重塑了天后神像,其旁有4位仕女相侍。墙壁上绘制了大型壁画《天后圣迹图》,详细地描绘了天后从降生到成神的过程,以及她挽救众生的一些灵迹。今天的天后宫,不仅是研究天津地方民俗的重要阵地,也是海内外游客观光游览的胜地。2002年3月,在原河东大直沽天妃宫遗址上重新修复并建立了天津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开馆,为天津的天后信仰研究与展示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妈祖文化研究在国内外的升温,天后这种民间信仰正逐步纳入与国际妈祖文化研究、交流相融合的轨道。天后已成为一位跨越国界的和平女神。
  门神 是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他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俗神之一。门神的产生与古人祭门和鬼魂崇拜的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天津最初的门神是具有驱鬼镇妖功能的武神门将,如秦琼、尉迟恭、燃灯道人、赵公明等等。他们常被贴在临街大门上,威猛雄壮,堪可镇伏鬼魅,保佑阖家一年平安。后来人们又根据不同的需要,创建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临街门上驱鬼镇邪的武士门神,并含有迎福进财的心态。祈福门神则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密切相连,在祈福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多用谐音,取其吉利,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常被寓为“爵禄福喜,马报平安”。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常常被配成对,同时贴于门上,如天官(或状元)常和送子娘娘相配;喜神常与和合二仙相配;刘海儿常与招财童子相配等等。著名的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大部分题材就是取材于人们对门神的崇拜而创作的。民间在春节期间至今还有张贴门神的风俗,这种风俗在老城区居民家庭和农村乡镇居民的家庭中尤甚。

  灶神 是古人将崇拜之物和自然现象人格化的神灵之一。在民间,灶神又被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等。作为家神,灶神的神码儿常年被供于家中灶台上方墙壁,接受香火。人们普遍认为灶神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祭灶有感谢和颂扬灶神功德的意思。在民间还传说灶神是有搜集家庭的隐私,然后向玉皇大帝报告的职责,说他:“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被奉举告者,大错要减寿300天,小错也要损寿100天,因此人们惹不起他,又躲不起他,于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出现了祭灶的风俗。天津称这一天为“小年儿”。这天,人们要在灶王神像前摆放许多用饴糖滚芝麻作成的糖瓜。认为用糖瓜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这样,他就不能说人们的坏话,如果说话,也只能是甜言蜜语。人们还在他的神像两侧帖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到了晚上,要将灶王的神码儿取下,连同准备好的纸钱、纸金元宝等祭品烧掉。同时,还要燃放鞭炮,说是送灶王爷上天。这一切都是由家中男人负责,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说法。
  农历腊月三十,家家要将新的灶王神码儿请(买)回家中重新供在灶台上方。直至今日,民间部分地区仍沿袭此俗。春节期间,天后宫一带仍有出售灶王神码儿和糖瓜的摊贩。
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居住在市内特别是公寓式楼房的居民百姓家庭已经没有过去年代所使用的灶台了,也不再需要供奉灶王神码儿,因而祭灶的风俗便发生了变化,一般是在晚上燃放一串鞭炮,有些人家在放炮时还念叨一些吉庆话,然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饭,说是“过小年儿”。人们还是要到街上买一些糖瓜,但享用对象则是自己了。
  送子诸神送子神,是主宰并赐佑民间生育子嗣、繁衍后代的神灵。旧时,民间崇尚多子多福,重视传宗接代,把有无子嗣继承家业看作一个家庭兴衰的标志,因此对送子神灵格外信奉。民间除了到天后宫向天后娘娘祈求子嗣外,还创造了为其分劳的泰山娘娘、子孙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百子娘娘、送生娘娘、催生郎君、送子观音、张仙等众多的可满足人们求子保幼愿望的神灵形象。
  泰山娘娘,即碧霞元君,天津人俗称之为“侉娘娘”。传说她是泰山上的女神,为东岳大帝的女儿,能“滋生万物”,所以民间视其为主生的送子娘娘。
  子孙娘娘,是民间认为能给人间带来子孙的最灵验的一位神灵。旧时,民间的“拴娃娃”求子习俗就是无子嗣的女性或其母亲、婆婆为她在子孙娘娘神像前“偷”走一个小泥娃娃回家后而使其怀孕的风俗。人们在塑造送子神灵时,大都将其与孩子形象一同塑造,使人一目了然就能分辨出她们的职能。子孙娘娘的形象是手抱小儿,身背口袋,袋内装满小孩;千子娘娘、百子娘娘的形象都是浑身上下爬满小孩;引母娘娘是以手领小孩的形象出现;逐姓催生郎君的形象是身披布袋,袋中装满小孩,背上亦爬满小孩;送子观音也是手托小孩的形象;送生娘娘被塑成两面人,前面善脸,慈眉笑目。背面是恶脸,凶恶骇人。传说这位娘娘把小孩送生到人世间时,惟恐孩子留恋不舍,所以在送生时,先是善面,然后又回过头来,露出恶脸,孩子一害怕就降生了。
  张仙,是位传说颇多的神灵。民间认为其前身是花蕊夫人的丈夫——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后蜀被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也被送到汴京皇宫归新帝所有。花蕊夫人不忘故主,时时怀念前夫恩爱,就画了一张孟昶挟弓射猎的画像,挂在寝室墙壁上。一天,赵匡胤见到此画,询问其故,花蕊夫人诡称其为“我蜀中的送子张仙神”。后来,传到民间,求子的人纷纷供奉起张仙来。
  民间还认为张仙既能送子,也能佑子,称他为“张仙爷”。天后宫内为张仙在过街楼上建立了张仙阁。阁内供奉张仙神像。其神姿与一般神仙不同,一身华丽的贵族打扮,面如敷粉,唇若涂朱,五绺长髯,飘洒胸前,是一位十足的美男子形象。他左手张弓,右手执弹,作仰面直射状。若是神码儿,右上角还常画有一只天狗。旧时,天津不少居民家中把张仙的神码儿或画像镜框挂在卧室房山炕灶烟道出口处悬架的供板上,供上香碗、蜡烛。板上还要设一小瓷碟,内放四五个湿白面球,每日更换,据说是喂天狗的。人们传说因家里的烟囱冲着天,会有天狗顺烟囱钻进屋里,吓唬小孩,传染天花。张仙爷守住了烟囱口,天狗就不敢进屋了,可保佑孩子一年平安。此外,人们还认为生男孩要悬弧矢(弓箭),张仙所夹“弹”与“诞”字谐音,暗含“诞生”之意,因此人们将张仙爷奉为专管人间送子之事的“诞生之神”。
  旧时,天后宫内供奉的上述送子神灵香火甚旺,民间关于这些神灵的灵迹传说很多,故信奉者极为虔诚。

  观音 即观音菩萨,是佛国众菩萨中的首席菩萨,应叫“观世音”。由于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观音菩萨在民间几乎家喻户晓,人们普遍认为民间众生受苦受难时,念诵其名,菩萨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刻前往解救。
  在民间,观音菩萨的信徒以妇女居多。民间传说的观音菩萨有很多形象,如南海观音、送子观音、披发观音、白衣观音、长带观音、渔篮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这其中都有不同的意义和故事传说,以千手千眼观音的传说最多。
民间传说的妙善公主出家的故事就是与千手千眼观音有关,并由此认为观音菩萨的故土在天津蓟县一带。传说大约在东周时期,蓟县有个兴隆国,国王极想求一子,但前二胎均是女孩,到第三个时仍是女孩子,国王虽不高兴,但见到三公主长相可爱,便请道士为其测了生辰八字,并起名妙善。妙善自幼念经诵佛,16岁时,其父为她在邻国选一佳婿,妙善不从,逃至无终山修行去了。国王派人将其抓回,贬为庶人,妙善仍不从,其父一气便将她杀死。这时正巧赶上佛祖释迦牟尼游历无终山,遂把她救活,之后引到山上白雀寺修行。国王听说公主复活又进山中修行,派人又把白雀寺烧毁了。由于妙善藏在莲花之中,死里逃生。国王以为公主死了,从此便不再追问此事。公主修行后,常在海河及渤海边上搭救遇难之人。十年后,其父重病不能治,妙善化作小童,告诉国王的亲人们,只要他们当中有人把自己的双手剁下,双眼挖出,才能救国王一命。可是众亲人当中,没有一人肯这么做。最后,妙善自己剁下双手,挖去双眼,才救活父王。
  国王病愈后,得知是妙善救了自己的性命,遂到无终山还愿,并下令国内最好的石匠、铁匠雕塑一尊“全手全眼的观音妙善像”。工匠们在慌乱中,把“全手全眼”误听为“千手千眼”。于是最后雕塑成一尊千手千眼的观音像,这就是今天佛寺中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法相。天津的独乐寺、大悲院,就是以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图DBY)
旧时,民间还普遍供奉南海观音,以保家人平安。差不多每家都有不同规格的佛堂,供奉南海观音的彩色神像画轴,其形象是南海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光脚,手中托一净水瓶。其头上有大鹏金翅鸟。右上方(与大鹏金翅鸟平行)是一韦驮抱金刚杵。莲花座台两边是善才和龙女,他们的下面均是蓝蓝的海水。据说供奉南海观音与天津为滨海之地和移民多为南方人有关。
  佛教界将农历二月十九日定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日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出家日。届时,善男信女都会涌入大悲院和天后宫,焚香上供,叩首朝拜。大悲院的僧侣们还要举办大型法事活动,统称“观音香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音崇拜渐渐在民间减少。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观音神像全部被毁。80年代大悲院重新修复,民间对观音的祭拜才又兴起,但居民家中已无旧时那种神像了。有的家庭开始供奉一种瓷制的观音菩萨塑像,按时焚香朝拜。在民间诸多的护身符中也多带有观音菩萨的法相。

  喜神,是民间信仰中幻想的吉神,喜神无星宿之说,也无神形可辨。民间讹传喜神系一女神,且蓄长须,原是修炼神仙长拜北斗星神一女子,修真成道时,北斗星宿神以其虔诚显形女前询问所求,女以手抿口笑而不答,星君误以为此女祈讨胡须,遂赐长须,并以其发笑呈喜相而封为喜神。从此喜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民间创造了喜神每日所居方位,按干支推测日期,按八卦推算方位,以确定喜神某日某时在某位,设祭供奉求喜。
旧时,迎娶新娘时上、下轿都得对准喜神所在方位。春节期间也以贴“抬头见喜”、“出门见喜”等条幅来迎接喜神的到来。

  财神,是主宰人世间金银财宝的神灵,因为其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成为人间最为崇拜的偶像之一。
旧时,在春节前后有请财神和敬财神的民俗活动。农历腊月三十之前,各家各户要到街市请(买)一张财神神码儿供于家中佛堂或堂屋内供全神像的地方。这时,街面上还有一种专门走街串户为各家送财神的小贩,这些人多出自贫寒之家,有的就以此为行乞的借口,他们低价趸来财神神码儿,然后挨家叫卖:“送财神爷来喽!”,没有一家说“不要”的,户主还要热情的迎接他,花上几个铜子请(买)一张,即使再穷的人家也得赏个豆包(豆馅馒头),换回一张。由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多,因此一个家庭要接到许多送财神的人送来的神码儿,即使再多,,也都乐于接受,这是为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
  农历正月初二,是敬财神的日子,民间要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有的在家中财神神码儿前摆满供品,点燃香烛,叩头祷告,然后将财神神码儿随黄钱纸焚烧,以此感谢财神为家庭带来的福份;还有的人到天后宫财神殿朝拜财神。这一天,天后宫内外都备有专卖纸元宝的摊位,宫中的道士还将事先备好的纸金元宝、纸银锭等放在财神爷的神坐下,供朝拜者“偷拿”,因朝拜者都以较多的香资换取“元宝”、“银锭”,所以道士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理会香客的“偷窃”,以使人们讨个吉利,欢喜而归。在上述“偷拿”者中,以城中妓女、老鸨及一些梨园弟子为多。
  民间传说农历九月十七为财神的诞辰日,这一天,人们要举办酬神祭祀活动,商号要犒劳店员。照常开业的商号,要在后柜轮流在财神像前焚香祝拜,中午吃喜面,晚上做席。还要安排和附近几家店的联欢。这一天,银号、钱庄最热闹,一般都要张灯结彩,大肆举办庆祝活动。他们将财神视为自己的行业保护神,大部分人都被安排去进行为财神做寿的准备工作。下午约三四点钟时就提前关门,在店堂内组织店员拜财神、打牌、唱戏(票友演唱),晚间的宴席更是极为丰盛。较大一些商号的老板和从事银号、钱庄买卖的都要在自家进行拜财神活动,设香案,摆供品,家人依次叩拜,之后要摆酒席宴请宾朋。
  民间将财神分为文、武两种。文财神是比干和范蠡。武财神是赵公明。传说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因直言相谏纣王而遭到迫害,被纣王挖去了心。他虽然没有心,但因吃了仙人送的仙丹,并未死去。正因为他无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因而人们敬他是将他视为率直纯正、公正无私、童叟无欺的正派君子,以去掉商人的奸诈。敬范蠡,是因为他足智多谋。他曾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帮助越王成就了霸业,在勾践大赏功臣之际,隐姓埋名到了齐国经商。因他料到君王“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同富贵”,看破红尘,所以将赚来的大量钱财都分给亲朋好友。人们认为范蠡即能聚财,又能散财,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敬他是文财神。武财神赵公明,则是一个虚构人物,为道教神明。民间认为他能主迎祥纳福,且具备除瘟去症、消病去灾的功能。传说其在秦朝时避世山中,虔诚修炼,后被汉代张天师收为徒弟,命他骑黑虎,守护丹炉。赵公明吃了师傅赠送的仙丹后,遂能变化无穷。张天师又命他守护道教的祭坛,即玄坛,故世人又称其为“赵玄坛”、“黑虎玄坛”等。民间所供的武财神赵公明其形象是黑面浓须,顶盔披甲,持宝擎鞭。在他的画像周围,常画有招财童子、聚宝盆、元宝、珍珠及珊瑚等物,以示财源茂盛。
  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商贩不断增多,他们几乎都供奉财神,在一些店堂或家庭中,常年供有财神的塑像或神码儿,香火不断,这种风俗的兴盛从一个侧面再次反映了民间信仰中的急功近利思想。
药王诸神 是为人们解除病痛并制造出灵丹妙药的神灵。在中国的历史上,对于药王众说纷纭,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民众创造的药王多达20多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孙思邈、华陀、扁鹊、邳彤、三韦氏、吕洞宾、李时珍等历史人物。
  民间传说中的药王以孙思貌、华陀、扁鹊、邳彤4人居多。旧时,城南30里峰山庙、盐陀大药王庙、北门外茶店口西大药王庙及玉皇阁、天后宫等处都供奉药王,玉皇阁、天后宫内还单独再供奉华陀仙师的塑像。每年春节都要在峰山庙举办规模隆重的药王庙会。届时,善男信女都要前去进香。不少民间表演团体也纷纷献艺,戏台上几乎每天都有大戏演唱,连续五六天不断,庙周围形成的商品、药品等交易市场更是生意兴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活动逐渐停止。1993年,天后宫内由香客捐资重塑了药王塑像,使这一信仰又逐渐得到恢复。1997年,始建于唐永淳二年(683年)的峰山药王庙重建,并恢复了庙会活动。
  由于旧时医药落后,人们生命没有保障,特别是幼儿出天花,死亡率极高,被人们看作是极其恐怖的疾病,因此民间塑造了专门医治天花、痘疹及其他疾病的神灵,如癍疹娘娘、痘疹娘娘、施药仙宫、散行痘疹童子、散行天花仙女、挠司大人、送浆哥哥、报事童子、挑水哥哥、王三奶奶、白老太太、黄二大爷、眼光娘娘等。旧时天后宫就供有这些神灵的塑像。
  癍疹娘娘被道教奉为“癍疹回生元君”,其形象为左手握持一物,形如莲蓬,上面有许多癍点,代表天花。施药仙宫,手持不同的药物,为人们“医治”天花。散行痘疹童子和散行天花仙女,都是帮助人们驱散天花苦痛之神。挠司大人,一共有3位,通称“挠三大爷”,其身下有3只黑色的狗。据说小孩出天花时,这3位可以替小孩挠痒痒,狗可以舔痘去痒。
报事童子也叫“报事灵童”,手持令旗。挑水哥哥为一水夫打扮,头戴斗笠。早先人们传说他们两位曾是为纪念修庙服役的人而塑造的。后来,人们将报事童子视为可向人们预报有关天花之事,而挑水哥哥可以用挑来的浆水浇天花。民间旧俗,若家中有小孩出天花,要请痘疹娘娘的神码儿供于家中,待牛痘出毕掉痂时,家中要举行“谢奶奶”的仪式,焚烧纸扎彩和痘疹娘娘神码儿,其中还必须有报事童子和挑水哥哥神码儿。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述神像均被毁。1995年天后宫内由香客捐资重塑了挑水哥哥、白老太太的塑像,2001年又重塑了施药仙宫、施药仙女塑像。其寓意和职能比先前更丰富了。特别是挑水哥哥,根据天津农历正月初二敬财神送柴、送水的习惯,当今的挑水哥哥又担负起帮助人们进财水、满足人们求财愿望的民间俗神。
  八仙 是八位仙人的合称。后被道教纳入仙真行列,成为民间广为崇拜的仙灵。八仙人物有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其中民间对吕洞宾的崇信最为突出。
被尊为吕祖的吕洞宾,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民间传说他是唐、五代时期著名的道士,姓吕名喦,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年  少时即熟读经史,但考了几次进士都不中,遂浪迹江湖。64岁时在长安赴试时,因向钟离权学到延命之术和金液大丹之功,成道为仙;还传说他遇到火龙真人,得到天盾剑法,他的剑术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嗔。在民间传说中,吕洞宾还被描述成一个集“剑仙”、“酒仙“诗仙”和“色仙”于一身的充满人情味的神仙。他曾发誓愿度尽天下众生。因此,元明时期被官方封为“纯阳孚佑帝君”,全真道教奉他为“纯阳祖师”,号称“吕祖”。
  民间对吕祖的祭祀比较隆重。旧城西关外(今红桥区)建有吕祖堂。玉皇阁和天后宫内都供有吕祖神像。传说 农历四月十四日(也有说十三日)是吕祖的诞辰日。是日,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焚香朝拜。玉皇阁内道士还要做道场,诵经祭祀。在玉皇阁内,人们传说吕祖有多种灵迹:一是说他善于为人解疑,所以过去庙中设有“灵签”,供人虔讨;另外又传说吕祖善为人治病,所以过去吕祖坛前还备有一种开列药方的签,供病人讨求服用。由于这些传说的影响,使吕祖像前的香火很盛,所以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将吕祖供奉到了正位,玉皇反倒供在后边楼上去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玉皇阁就因年久失修而拆毁,只保留了清虚阁。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吕祖堂、玉皇阁及天后宫内的吕祖像被毁,祭祀吕祖的一些活动完全取消。1985年,天津恢复了吕祖堂,重塑了吕祖神像,因义和团曾在此设立坛口,所以又在吕祖堂内建立了天津义和团纪念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图184)
  关帝 即关羽,俗称“关公”,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受到民众的重视归结于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他生前英勇而讲义气,可谓义结千秋,忠贞不二。因此人们敬爱他,将其视为偶像。
  旧时,民间还普遍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佑商贾等多种功能,所以人们又将他视为正义之神、威武之神、万能之神,都对他顶礼膜拜。旧时,盐陀关帝庙、河北水梯子关帝庙等都是当时香火极盛、影响颇大的供奉关帝的庙宇。玉皇阁、天后宫也都有关帝神像。在市郊农村,几乎每村都有关帝庙,可见其影响之大。
  王三奶奶 是民间信仰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的说她本是京东人氏,19岁嫁给一个王姓排行老三、以农为业的人。王三奶奶本性慈善,能为人“了灾治病”,“引以康乐”,大家称她为活神仙。她78岁那年,骑着毛驴到妙峰山进香,一不小心跌入山涧摔死了,朝山的善男信女说她是“成仙飞升”,故对其加以供奉;还有说王三奶奶是天津人,为一大户人家的老妈子(即佣人),懂得为人治病和一些巫术;传说最多的是说王三奶奶来自北京妙峰山,有一年骑毛驴来天津,进天后宫后就成了神,没再出来。
  旧时,天后宫中供奉的王三奶奶像为木制,胳膊和手都是活的,其身穿蓝色粗布衣,手持药丸,脚似三寸金莲,身旁有一毛驴和手持鞭子的男童。之所以将王三奶奶的手弄成能活动的,是为让香客抚摸方便。因为民间曾有这样的说法:“摸摸王三奶奶的手,百病全没有”,“摸摸王三奶奶的脚,百病全都消”。人们还传说王奶奶可以骑毛驴由童子引路去为人治病。
  民国时期,民间对王三奶奶的崇拜最厉害。祭祀活动除到天后宫朝拜进香外,主要是成群结队去北京妙峰山参加庙会,朝拜山上的王三奶奶。妙峰山庙会还特意为天津香客开辟了一条专用道路,沿途都是天津一些商号设置的茶棚和销售点。这些商家备有茶点免费提供给香客。
  前去妙峰山进香的香客,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是买香牌子,香牌子是一个木制的小牌,按固定的格式书写有“金顶妙峰山王三奶奶之灵位”几个字,边上有“香客”二字,下面空着的地方是临时再填上的,谁去填谁的名字。那时大一点的杂货铺和热闹地区的小杂货铺内都有卖这种牌子的。香牌子可以自己带到妙峰山,也可以托别人带,有时街坊邻居或亲朋好友间选几个代表去,那些不去之人的香牌子就得要提前写好,委托代表们送到妙峰山。香牌子常被挂在大襟上的绊子上,倘若要替多人带,也得挂在上面,布满前胸。上山后,香牌子就留在王三奶奶的神像前,以证明自己的虔诚,去妙峰山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灿茶叶”。当时天津的老字号茶叶庄——正兴德茶庄的茶叶远近闻名。天津、北京及附近几省的香客都要买些茶叶带回家,或自己享用,或作为礼物送亲友。灿茶叶就是将买来的茶叶放到王三奶奶像前供上一会儿,再拿回家,人们认为这更有灵气,能治百病,这是灿茶叶的简单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把茶叶包打开,放在王三奶奶神像前,香客点上香,磕头叩拜,然后把点燃的香倾斜在茶叶包上反复转动,燃着的香灰便纷纷落在茶叶上,参了香灰的茶叶便也认为具有神力,能治百病。每年一度的妙峰山庙会为天津的茶庄商人提供了发财的大好时机,其一个庙会的收入往往可抵得上他一年的茶叶销售额。
  当人们朝拜完王三奶奶后,还要买上在庙会中出售的麦秸编的鱼、马、福贴或一串聚福元宝,有的人还将买来的马、鱼等对称的插在草帽边沿。买这些东西被誉为“带福还家”。
  20世纪50——60年代,对王三奶奶的崇拜渐渐减少,在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天后宫内王三奶奶像被毁,加之去妙峰山的人逐年减少,这种信仰慢慢消失。1993年,在天后宫内由香客捐资重塑了王三奶奶像,这与以前的神像有所不同,旁边没有毛驴和童子。但王三奶奶依然是一位朴实、慈善的老太太形象。她的手仍可以活动,而且被香客和游人摸的发亮,人们仍然相信,摸摸王三奶奶的手,百病全没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许多关帝庙年久失修,加之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关帝的神像全部被毁,关帝的崇拜逐渐失去传承。2002年3月,天后宫内的关帝殿得到重建,民间恢复了对关帝的信仰。
  在天津的民间信仰中还有许多是为纪念当时修庙有功德的人物而塑造的神像,如曹公、马公、冯老恩师、报事童子和挑水哥哥等等。还有一些是无任何来源的人造神,如天后宫旧时供奉的傻大爷、疙瘩刘爷等。20世纪50——60年代均逐渐失去传承。
  此外,在部分群体中还有信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儒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