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区别于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它以地域性的民间创作活动为基础,并因一个地区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其物质条件与精神意识的结合所体现出来的民间美术风格也就有所不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民间版画,就有杨柳青木版年画、塘沽版画、汉沽版画和大港版画数种。除几百年前诞生的著名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外,其余数种版画均产生于20世纪。从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除此内画壶、糖画、麦秆画、布贴画、工笔重彩画、油彩画、邮票画、鱼骨画、鱼羽画、戏剧人物画、脸谱艺术、石绘艺术等等,也都以各自的艺术特色,成为天津民间美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丰富了天津的美术事业。
版画
  版画,是民间美术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最著名的当属杨柳青的木版年画,此外就是现代的塘沽版画、汉沽版画和大港版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 兴起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因发源于天津西郊的杨柳青而得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杨柳青年画,始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雅俗共赏的内容、鲜艳明快而又和谐典雅的色彩等受到各界人士之喜爱。每逢新春佳节,人们总是在自家的门、窗、厅堂、内室、炕头儿、灶旁、影壁、水缸、粮囤等处张贴杨柳青年画,以示喜庆和吉祥。
  年画本身就是中国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早在汉代,民间就有换桃符、贴门神的习俗;宋代,民间就有了彩版印刷的年画。明清之际,更是年画的全盛时期。年画的产地几乎遍布大江南北。然而,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还属天津的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是以木版套印与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而成。要制作一幅年画,首先创作画稿,然后按画稿勾描于木版上,再按照画稿内容进行刻版。杨柳青年画因为是“套印”,故而,一幅画上应大体有几种主要颜色。然后再按照1种颜色刻1个版,先后将这1幅图刻出几个版。再往版上刷色,将画纸扣在上面,用棕刷将版上的颜色拓印于纸上,再揭下来,改换另一版,刷上另一种颜色,再将那幅图反扣上面,用棕刷再次拓印。将第二种色也拓印其上。由此,将这几种版的大致颜色全部拓印完之后,再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即人工彩绘,将画面上小面积的颜色和人物的五官及手指等部位,均由艺人用毛笔进行彩绘,这幅画就算完成了。这种“半印半画”,或者说七分印三分画的方法成为杨柳青年画的一大特色,它使一幅年画,既有粗犷的“版味儿”,又有精致的人工描绘。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层次分明,为杨柳青年画赋予了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杨柳青年画的体裁大致可分为:贡尖(整张横幅粉纸印刷的画样)、板屏(与贡尖尺幅相同,分单张和对幅两种形式)、条屏(分四扇和八扇两种)、屏对(配于单幅板屏两侧的条对)、横三裁(将整张粉纸横裁出三开)、立三裁(与横三裁相同,只是成立幅式)、炕围、门画(分门神和门童两种)、历画、灯画、斗方(用于壁灯或影壁上)、缸鱼、窗花纸、格景(专为西北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印制的)、选仙图、洋片、祖师神码儿和朝衣大像等。
  起初,杨柳青年画的品种只有一些神码儿,如灶王、门神、财神、钟馗以及天地日月诸神。后来,随着人们的喜爱和情趣,又在神码儿基础上设计印制了《升官图》、《消寒图》、《转八蛇》、《福禄寿喜》等吉利、发财、喜庆年画。这些年画上市后,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不光当地人纷纷购买,就连外地来的商人也来订货。从而使杨柳青年画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制作也逐渐出现了分工,即由过去艺人自己画样,自己刻版、印刷、着墨等,变为各种工序相互分离的专门性生产作坊和画铺。
  清代中期,是杨柳青年画业的全盛时期。那时,杨柳青镇仅画店作坊就有近百家,街上画牌相招,彩幌遥对。从事年画生产的手工艺人达3千多人。制作者还不只限于本镇的手工艺人,就连附近的32个村子的人们,也都纷纷为画铺印好的墨线着墨、开脸、描金、加花儿等。不仅大人画,就连稍大些的孩子也都站在凳子上涂抹颜色。使那一带出现了“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的盛况。
  在杨柳青年画制作生产的普及之中,脱颖而出两家最有名的生产年画大户——齐健隆和戴廉增。这两家的画铺开得最早,不仅字号最老,而且版样亦最多,还自己刻版、印刷、销售。齐、戴两家一般的作坊年画题材多是些构图比较简单的像《仕女》、《娃娃》、《门神》、《灶王》、《新年吉庆》等。齐家的年画题材以历史题材居多,如《完壁归赵》、《三顾茅庐》、《文姬归汉》等,这类题材被称之为“文样“;戴家的年画则以小说、戏曲中的故事为主要题材,如《大破天门阵》、《三盗芭蕉扇》等,这类画被称之为“武样”。这两家的年画不仅在艺术上工细精美,而且题材多是脍炙人口的故事,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遂使齐、戴两家名噪一时。两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字号分店、作坊亦越来越多。只戴家就有“廉增”、“美丽”、“廉增丽”等字号;齐家也有“益隆”、“健隆”和“惠隆”等字号。这些字号,每家各占一条胡同。胡同两边都是为这两家制作年画的作坊。不仅如此,齐家还在奉天设了分店,年画行销东北;戴家也先后在北京、绥远(今呼和浩特)、东丰台(今天津宁河县)等地设肆卖画,使杨柳青年画闻名遐迩。
  在这种盛况下,其他画铺作坊也争相效仿,不惜重金聘请画师画样。力图以新、奇取胜。出现了大批的优秀作品,也提高了杨柳青年画的整体水平。据民间追溯,清光绪前后著名的年画制作家就有张俊庭、王润伯等2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农民画师是高桐轩,对杨柳青年画影响最大的文人画家是钱吉生。
  高桐轩,名荫章。自幼生活在杨柳青,后成为较有文化修养的农民画师。一度曾在清宫廷“如意馆”长期供奉。晚年归乡,开设“雪鸿山馆”画室。其年画构图典雅,人物造型生动、细腻,既有文人画的长处,又有传真般的写实。保留和发扬了杨柳青年画的特色,形成较突出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踏雪寻梅》、《瑞雪丰年》、《春风得意》等。
  钱吉生,名慧安。在上海以鬻画为业,名重一时。清光绪年间来到杨柳青,从多方面对杨柳青年画进行了改造。其作品画面丰满新颖、色彩匀称。特别是在年画中采用典故和前人诗句。高古俊逸,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其代表作有《南村访友》、《竹林七贤》、《洗桐图》等。
  杨柳青年画总的风格是受宋元民间版画和明代木刻版画的影响,画风工整,写实性强。以后又博采众长,并融建筑、戏曲等艺术于一体,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即雕版精细、线条流畅、构图丰满、形象生动、画面富于装饰。
  此外,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典故、戏曲、时事、世俗佳境、名胜风景、仕女娃娃和花鸟走兽等。杨柳青年画,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其中最有特色的图案就是娃娃抱大鲤鱼的“连年有余”。用莲花取“连”,用娃娃抱大鲤鱼,取“余”的谐音。再如“连生贵子”,用男娃手持的莲子和画面中的乐器笙,取“连续生子”之意。此外在杨柳青年画中,还多用蝙蝠,取“福”的谐音。用蝙蝠、鹿和寿桃,象征“福、禄、寿”之意等等。有的年画还在一幅整体画面中出现若干个情节,并在每个情节旁边附上一段话。如《代唱三国叹十声》,画面根据戏曲内容共分出“蒋干盗书”、“单骑救主”、“草船借箭”、“连环计”、“讨荆州”、“东吴招亲”、“张松献地图”、“失街亭”、“铁龙山”等场面,上面各附有一段唱词,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卖此年画者,一边卖,一边唱着画面上的唱词小调,以招揽顾客。这种年画的表现形式,为杨柳青年画所独有。
  杨柳青年画色彩鲜艳,表现手法细腻润泽。既富于变化,又典雅和谐。所表现的仕女艳丽俊秀,衣着华贵精巧。娃娃嬉乐自在、活泼可爱。加之该画是用木版套印与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使画面层次分明。因此,杨柳青年画被人们称之为“细货”。有的地方又称之为“卫货”(天津卫的货)。还有的人因印年画时用树棕子在纸背上来回刷,所以又称为“卫抹子”。由于当时杨柳青年画的知名度高,又有图案的吉祥寓意。因而,有人将年画作为嫁妆的一部分,还有人利用年画的寓意,将其作为礼品送与邻里亲朋。
  杨柳青年画不仅在民间享有盛誉,而且也深受清代宫廷的厚爱。著名艺人常在北京听旨候差。杨柳青年画每年进入宫廷的数量相当大,他们将年画张贴在三宫六院的内室。如价格昂贵的巨幅门神,最大者如真人一般,也为宫廷、王府的朱门于除夕时悬贴。
  清代晚期,天津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经济萧条、百业俱废,杨柳青年画业也开始走向衰退。尤其是西洋画、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的出现,更加冲击了以手工业方式生产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和生产,使许多的年画作坊不得不改行或者专门印刷一些灶王、财神、门神、跑码儿(给受惊吓的小孩追魂)、月宫码儿、鲁班码儿、杜康码儿、火神、水神、关帝像等神码儿一类的年画出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为修公路从杨柳青画铺抢走了许多画版。此后,杨柳青画铺和作坊全部歇业。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杨柳青年画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而获得新生。1956年,杨柳青年画的老艺人韩春荣、尹青山等7人组织了“和平画业社”,重新开始了木版年画的印刷。1959年,和平画业社与天津荣宝斋、天津裕德公画社合并组成了杨柳青年画社。1966年画社由西郊迁至市区内。目前已成为颇具规模的杨柳青年画出版社了。在这里,受过高等教育和从杨柳青年画制作人员中培养起来的人才成为了杨柳青年画专业创作队伍的生力军。从60年代开始,他们就在继承杨柳青年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如《四季花开》保持了杨柳青年画构图饱满、色彩强烈和装饰性强的特点;《山鹊山鹊别处啼》曾名噪一时,为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近年来,杨柳青年画,在全国历次画展和历届全国年画评选中均得到好评并不断获奖。许多国家也都喜欢收藏,法国还正式出版了多种有关杨柳青年画的专著。杨柳青年画先后到英、法、意、比、加、日等国展览,均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不少来津旅游的中外朋友,也都以购买杨柳青年画作为纪念品。或自己收藏,或馈赠亲朋。

  塘沽版画 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70年代,名扬于80年代,现已成为中国实力较强的地域性版画创作群体之一。这支创作队伍以业余人员为主,此外还有一些专业人员,他们都分布于塘沽区各行各业,现已达到较高创作水平的作者就有70多名。他们创作的作品中,有数千件曾在国外20多个国家展出,数百件作品被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等单位收藏。1982年,塘沽版画研究会获得了天津市鲁迅文艺奖。
  塘沽版画是以工业版画起家的。因为塘沽区所在地理位置是沿海地区,辽阔的大海,丰富的海产品,辉煌的造船业等等,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创作源泉。经过3O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他们的版画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抒情版画。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富于装饰性和欣赏性。塘沽版画的表现形式极其丰富。既有中国传统的木版水印版画、粉印木刻版画;也有现代的综合版画、丝漏版画、石膏版画、纸版画、砖刻水印版画、黑白木刻版画以及套色木刻版画等等。无论是什么种类的版画,都要先画底稿,然后刻于不同材料上,着色后,再拓印于纸上。塘沽版画中最具特色的是套色版画。它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各种不同色块的巧妙配置,使作品显示出了巨大的魅力。此外,有的作品用粗而有力的黑色轮廓来表现物象的结构,使其与明快的色彩构成强烈的反差,烘托出一种别具特色的旋律;有的作品还用柔和、淡雅的色调,借助其色调的不同来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感。

  汉沽版画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现有版画作者50余人,平均年龄为30多岁。这也是由汉沽区的工人、教师和美术工作者组成的一个创作群体。现已创作了数百件作品,其中有数十件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及国际友人收藏。数百件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发表。1986年,汉沽版画荣获了天津市鲁迅文艺奖特别奖。同年又获《版画世界》杂志社颁发的版画世界“金杯奖”。
  汉沽版画的特点是吸收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中的创作手法,在内容和形式上以饱满的热情展现了汉沽地区盐场、化工、农业和渔业的劳动与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地区特色。
汉沽版画还大胆运用新材料、新技法、新手段进行创作。品种有木版、纸版、综合版、丝漏版等。其技法有油印和水印,并注重版画语言方面的探索,使人耳目一新。
  大港版画大港版画的材料,品种丰富。包括木刻、石版、铜版、锌版、纸版、综合版等。作品的视野更开阔,表现手法也更含蓄,更富于情理。特别是在直接反映和表现工业题材的作品中,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大港版画中还有一些颇具诗情的佳作,各有意境又各具特色,使生活与自然的美得以艺术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