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灯
  彩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早在2千多年前的汉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能制作彩灯。
到了宋代,彩灯更是品种繁多且绚丽多彩。只说宫灯就有四方形、六角形、球形、葫芦形、花瓣形和鱼形等。
  宫灯,即宫廷中使用或玩赏的灯,后传至民间,天津人多用其装饰宅院。至今,民间仍用此名。
  早期的宫灯用金属制成,后来改用竹雕、木雕、漆雕等材料作骨架,外用绢纱、玻璃等为灯罩,上面还绘有各种图案,使宫灯无论是用材,还是外观的造型,甚至于绘制等都十分考究。清末民初,坐落在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华锦城”,就是一家专门制作和出售宫灯的商店。其宫灯、纱灯等,做工精细、造型典雅,很有特色。
  流传在民间的灯,题材更加丰富,有鸭子灯、鱼灯、龙灯、书卷灯、楼船灯以及各种几何形灯等,造型十分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制作,多用竹、木或铅丝扎制骨架,外用绵纸、玻璃纸或纱绢装裱。
  20世纪50年代前夕,民间十分盛行悬挂彩灯,上至官宦豪门,下至普通百姓,家家大门口处都挂有一对门灯。此外,店铺、商号和寺庙的大门口也都有门头灯悬挂。尤其在春节至灯节这段时间,家家所悬的门头灯被装饰一新,通宵达旦。孩子们也都各自手提一盏灯笼,到户外玩耍。他们一边走,一边唱着歌谣:“打灯笼,烤手来,你不出来我走了(音leī),一打一个灯,俩打一个炮,仨打买一个小老道哎……”还有的用浓重的天津方言唱着:“有打的灯笼都出来哟,没打的灯笼抱小孩哟,金鱼拐子大花篮哟……”此时间,城里城外,到处都是银花火树,灯火辉煌。随着民间对彩灯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促进了民间制灯业的繁荣,彩灯技艺闻名全国。
  近代脱颖而出的是王继昌,人称“灯笼王”,祖籍河北胜芳,其外祖父和父亲王玉树都是当地有名的扎灯巧匠。王继昌从小对扎灯技术耳濡目染,加上自己善于钻研和勤学苦练,很快就成了驰名乡里的扎灯名手。后来,到了天津,靠出售自己制作的各种灯笼为生。由于他制作的灯笼既精细又美观,不仅广大的平民百姓争相购买,就连许多商号、店铺也都纷纷找他订制各种造型的大灯笼,用以装饰门脸儿。
  王继昌制作的灯笼,题材大多是仿生的小动物,如鸡、鸭、鱼、兔、象、虎等,造型十分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灯笼王”已有第四代传人。此外,周氏彩灯也是家庭彩灯作坊中较有影响的,现已有4代传人。

绒绢花鸟
  绒绢花鸟,,即用丝绒或绢制作的花鸟工艺品,在天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天津的民俗生活密切相关。
  清末民初时期,妇女盛行佩戴绒绢花鸟花儿。在端午节、中秋节,尤其是春节,无论老幼几乎都要戴绒绢花儿,以示喜庆。俗语中就有:“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儿,小子要炮,老人要顶毡帽。”此间,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卖绒绢花儿的艺人,最集中的还是东门外天后宫一带。那里除了“王家花店”和“玉丰泰”等几家有名的花铺外,宫内摆摊儿的最多,商贩们拿着一个个草靶子,上边插满了各种各样精心细作的绒绢花儿,让买主转动草把子,任意挑选。旧时,妇女戴绒绢花儿,还不仅仅在节日期间戴,就连家中有了红(结婚)、白事(8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且正常死亡,称之为“老喜丧”),所有妇女也都要戴红绒喜字花儿。
  绒绢花鸟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五毒”、兔、聚宝盆、花卉、凤(鸟)喜字、鱼等。聚宝盆,有大小不同、繁简各异之分;花卉主要有牡丹、月季、芍药、梅花等。这些花鸟,多用红色丝绒制作而成,还有用粉、紫等色的绢或纱制成。天津妇女喜戴绒绢花儿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只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使妇女戴花的时间和人员的范围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今戴花儿的时间一是在春节期间;二是在红、白喜事期间。春节戴花儿的人,多是女孩子和老太太们,大姑娘、少妇及中年妇女一般都不戴。女孩子们戴的多是牡丹花儿、月季花儿、梅花等绒绢花卉;老太太们则多戴聚宝盆、宝相花、双鱼等绒制花。大姑娘只有在出嫁才戴绒绢花,而且要戴满半个头。包括红绒龙凤花,双喜字花,还要戴绢或纱制的粉色月季花、牡丹花乃至于枝枝梅视为点缀,并有白色珍珠、金丝线、金黄色光片等镶嵌其中,金光闪闪,为婚礼增添了欢乐和喜庆气氛。除此,前来参加婚礼的所有女性,不分老幼也都要戴上红绒双喜字花(现也有的用红色海绵制成的红双喜字花)。
 近代,做绒绢花鸟的艺人,以人称“花儿刘“的武清县刘享元的作品最为驰名,其作品曾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荣获四等奖。南王坪村的王永寅,擅制纸、绢、绫、绸等通草花,其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绒绢花鸟属纯手工艺品。其制作是用丝绒包缠的铁丝作为筋骨,按所需花样,由艺人随心所欲地盘绕塑造而成。现在的绒花,还用一些珍珠、金丝线、金黄色光片等作为装饰点缀,使红绒花显得更加华丽、光彩;绢、纱、绫等质地的花,用纸粘裹的铁丝作为花枝,将一片片剪好的花瓣围绕花蕊粘成所需花样。绢、纱花,还多做成半弧形状,其制作是将数根用纸粘裹的铁丝底部缠绑作为枝干,上面分叉作花枝,然后将剪好的花瓣,一片片地粘于花枝上,形成一朵朵花;再将提前做好的朵朵小花苞粘绑于一根根花枝上,最后再配上几片花叶即可。随着科技的发展,艺人逐渐用白呢龙绳代替了传统的糊纸铁丝作为枝干和花枝,这样既减少了制作工序,又便利了工艺制作,还可在呢龙绳上串粘上一片片小花儿,串上一粒粒珠子等,使花形更加形象,更加活泼美丽。
  除了妇女戴的绒绢花鸟外,为美化居室和庭院,从20世纪50年代始,绒绢花鸟艺人又制作了仿生的绒鸟兽制品,并销往海内外,到70年代后期,又制作了绒绢昆虫。80年代又增添了绒制人物和滑稽动物,绢制把花儿和盆花等,丰富了绒绢制品的题材。
  如今的绢制把花儿,不仅花的品种繁多,而且色彩亦十分丰富。插在花瓶中,或插在用竹、藤等编织的小花篮中,装饰居室正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

麦杆玩具
  麦杆玩具,是以麦杆为原料,通过麦杆编织加糊而制成的工艺品。旧时,天津的麦杆工艺以西郊大芦北口村和大寺村的农民生产的麦杆玩具最为著名。由于这种玩具经常在当地的峰窝庙会时出售,人们赶完庙会,往往要买个麦杆玩具带回家去,所以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峰窝麦杆”。
  天津峰窝麦杆玩具起源于20世纪初,后来一直成为当地农民,尤其是妇女农闲时的一种副业。
  麦杆玩具的制作:先将麦杆剥理整齐,用颜色染煮好备用。麦杆玩具的内胎,是用布或纸制成各种小动物造型。制作时,先把煮染好的麦杆剥开展平,然后取不同颜色的麦杆编织成片,再将编织好的麦杆编锁封口。小动物下面缀有几串小饰物,上面在中心部位安上一根与下面小缀物相协调的提挂物,将其悬挂起来。如果编织花篮,则先用麦杆编织成菱形、方形或长方形等几何图案,然后再将其连缀成花篮形状,篮内及提梁上再装饰些鱼、花儿等图案,使其显得更加艳丽多姿。
  天津麦杆玩具的题材,多是选择家禽家畜如鸡、鸭、鱼、狗、猫、兔等。造型生动活泼,色彩明快艳丽,风格淳厚朴实,装饰趣味浓,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1956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妇女艺术品博览会上,麦杆玩具曾荣获金奖。
  随着当地的旱地改种水稻,麦杆玩具原料断绝,使麦杆玩具工艺失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