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
刻砖,是一门用于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天津的刻砖艺术,以其丰满的构图、严谨的结构、娴熟的刀法以及层次分明的透雕等工艺见长,在中国民间建筑工艺中处于显著地位。
天津刻砖工艺是随着建筑装饰艺术的兴盛应运而生的。早在明清之际,许多富贾商人和官宦人家在津门定居。他们大肆兴建豪华宅邸、摆阔气,在各自家的建筑上追求富丽、繁缛和精细的风格,并在宅院的墙、门楼、影壁等处多以砖刻作为装饰,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刻砖艺人数量的增加,也加快了砖刻技术水平的提高。
刻砖,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还由瓦工兼做。能操此业的匠人被称为“刻花活儿的”或者叫“凿花活儿的”,其工作被称为“细活儿”。其中以宁四爷和马士海的造诣最高。宁四爷,家住河东,他以刻花鸟、动物见长,尤精于刻猿猴,所刻《白猿捧桃》、《封侯荫伯》、《马上封侯》等颇受人们喜爱。马士海的砖刻作品,朴厚凝重,线条粗犷,具有中国北方艺术的豪爽风格。
清道光年间,天津砖刻已发展为独立的专门行业,从此历久不衰,代有传人,技艺亦有长足的发展。
刻砖的制作主要分4步:第一步是选好砖。按尺寸切出,用斧凿齐,用刨子刨平砖面。如果用料超出一般砖的尺寸,就先用“磨砖对缝”的方法将砖磨至所需尺寸大小;第二步是切出花边;第三步是描稿,即按图稿用刀在砖面上描画出来;最后一步是雕刻,即按图稿的要求,以前后为序,层层深入雕刻。技艺高的刻砖艺人一般不用描稿,如马顺清、刘凤鸣等,他们的制作全凭心记,直接用刀雕刻。不过像文字或图案类的雕刻,为求准确,也得用毛笔先勾出图案再雕刻。一件作品刻好后,还要重新审视一番,将用刀不慎刻坏的地方,用松香或黄蜡贴补。
马顺清的作品,气势雄浑,形象圆厚朴实,线条生动流畅,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而且画面的主次极为分明。其工艺技巧上,善于运用磨砖对缝的方法,使构图的整体性强,刀法稳健,并以豪放著称。马顺清还发明了“贴砖法”,即根据构图需要,在原砖基础上,用黄蜡和松香制成的粘合剂,将另一小块儿砖粘贴在砖面上,这种方法可增加砖面的厚度、增大画面的空间,从而使作品层次分明,有透视感。此外,马顺清还采用多种雕刻的技法,将线刻透雕与高浮雕并用,然后粘连拼合,使层次更加突出,产生了远、中、近景皆分明的艺术效果。后来,马顺清的儿子马少德、马少清、外孙刘恩甫、刘凤鸣、徒弟穆成林、何宝田等人,又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贴砖法”,形成了天津刻砖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由于马氏父子的刻砖作品层次分明、造型考究、构图巧妙、内容丰富,所以,旧时许多豪门大户的宅第建筑装饰都找他们完成。如天津的老“八大家”之一,被清咸丰皇帝封为“一品顶戴”的大盐商张锦文(绰号“海张五”)家的祠堂、老城西北角的清真大寺以及老城厢和附近乡镇的大宅院,都留有马氏父子的杰作。
旧时,较有名气的刻砖艺人还有赵连壁,他是马顺清的邻居,又是盟弟,时常相互交流刻砖技艺。其作品形象饱满、神态逼真。其子赵恩祥,擅刻花鸟。他们父子能采用国画的构图方法,使所刻的砖面远近分明、疏密得当、意境深远。其刀法朴拙、刚劲挺拔。此外,还有杨壁臣,其作品以追求构图简朴、富于装饰性而得名。然而,近百年来,最杰出的刻砖艺人还属人称“刻砖刘”的刘凤鸣。
“刻砖刘”刘凤鸣,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天津,回族,他是刻砖名匠马顺清的外孙。从小对刻砖艺术耳濡目染。15岁起,正式向外祖父马顺清学艺,后又跟舅父马少清学,28岁时能独立创作。他的作品构图丰满,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既生动、含蓄,又富有装饰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魁力。
刘凤鸣善于观察事物,广泛地吸取建筑上的彩画、寺院、坟茔上的砖石雕刻、杨柳青年画和旧式花灯上的人物、花卉、楼台亭阁等花样的表现方式,从中汲取营养,经过日积月累,使他的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画稿,他在平日的刻砖实践中,几乎都不用提前画稿,只略加思考和构思,便可在砖上刻出数层的人物或风景等,而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在此基础上,刘凤鸣还继承和发展了马氏父子创造的“贴砖法”,使贴一块砖增加到贴数块,使砖面的起伏更大,更明显,形成了“堆贴”。也使作品的立体结构更加突出,无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看,都给人以美的感受。《九狮图》就是他用“堆贴法”创作的代表作。刘凤鸣在这件作品中,娴熟地运用了透雕、浮雕和镂空等雕刻技法,使作品体现出层次多、立体感强和装饰性强的特点。(图198)
旧时的建筑,讲究三合院或四合院。其磨砖对缝的虎座门楼,好几层高台阶和封闭式的院墙上,经过刘凤鸣刻雕出的各种花形,都起到了立体的装饰效果。如屋脊上的大兽、房檐两边的斗板、挂楼、直檐、锁妖、炉口、半活以及房顶上的烟囱等,都雕刻得十分精细。由于刘凤鸣刻砖技艺精湛,手法细腻,作品表现的人物、动物、花鸟、屋宇等已非剪影的形式,人的眉目、动物的羽毛、花草的花蕊、筋脉等都有细致的刻画,加之其作品的表现力强、立体感突出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刻砖绝技,使他获得了“刻砖刘”的美誉。“刻砖刘”早期的刻砖代表作有《合家欢乐》、《龙凤呈祥》、《常年富贵》、《十鹤十鹿》、《扶苏花篮》等;后期有《九狮图》、《龙凤图》等。特别是他在7块砖上拼成1丈左右长的《三国演义》,人物众多,形象生动、逼真,并有茂密的丛林、巍峨的城堡和汹涌的江河作衬托,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刻砖刘”从事泥瓦建筑和刻砖长达70余年之久,不仅将马氏刻砖的技艺得以很好地继承,而且还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为天津刻砖艺术事业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此外,他在天津工艺美术厂任职期间,还培养出了许多艺术人才,为天津刻砖艺术后继有人作出了贡献。
1979年11月15日,刘凤鸣逝世,享年89岁。其子刘书儒虽曾追随父亲做过泥瓦活和刻砖。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刻砖作为建筑装饰的社会需求量逐渐减少,使天津的刻砖艺人也随之大量减少,这就使大兴建筑刻砖的装饰艺术已成为历史。目前,在保存完整的“中国华北民居第一宅”的石家大院,还可一睹天津刻砖的特色。如今,天津人习惯地将“刻砖刘”与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并称为天津民间艺术之四绝。“刻砖刘”和其他著名的刻砖艺人之代表作,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作为该馆的一大特色予以陈列展览。
木雕 是著称津门,驰名海内外的民间工艺之一。尤其是清代,天津的豪门望族、官僚巨商等纷纷为自已修建豪华宅邸,并在这些中国式建筑的庭院、影壁、室内隔扇及各种家具中,无不以木雕作为装饰。它与刻砖一样,都是富豪借以显示各自的财富和地位的手段。从而使天津木雕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装饰艺术。
木雕分平雕、浮雕和全雕3种。平雕即在木材上,用线条来表现物体的雕刻;浮雕即将所雕物体浮于木材之上,形成的半雕塑;全雕即将物体形象写实地雕塑出来。
木雕的制作。一种是直接雕刻图案;另一种是先画小稿,然后放于木材上,而后再雕刻。完毕后封漆(有的着色后再封漆)。
明末清初时期,木雕制品多由木匠们自己雕刻,工艺不讲究。至清代乾隆年间,有了房、云、赵3家较有名气的木雕作坊。房家善刻狮,云家善雕凤,有“房狮云凤”之誉,又有“东房西赵”之说。
清嘉庆、道光年间,房广元等人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从改进木雕制作工具入手,将旧式木雕工具“独条锯”改为“锼弓锯”;同时积极汲取南方木雕制作工艺、技巧等方面的长处,继承和发扬天津木雕的风格和传统,使南方与北方,特别是与天津的木雕制作技艺融为一体。使木雕工艺进入了可细分层面,镂空剔透的境界。形成了天津木雕既有南方木雕的精美剔透、灵巧秀丽,也有北方木雕的淳朴豪放、粗犷奔放的独特风格。
随着天津木雕工艺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木雕艺人。清光绪年间,朱星联、何万清等木雕艺人,借鉴中国画的构图和布局方法,独具匠心地将中国花鸟画技法引入木雕制作中,使木雕艺术风格趋于成熟。在他们的弟子中,刘杏林颇有盛名,人称“木刻刘”。其幼年投师学习木雕技艺,学徒期满后任天津实习工厂的雕花教师。他的木雕技艺精湛,刀法娴熟。作品多以花鸟为题材,所雕的叶片花瓣,中间厚,边缘渐薄,玲珑精巧,栩栩如生。1960年,他曾为人民大会堂精制了巨幅木雕——毛泽东诗词挂屏和花鸟屏,使天津木雕登上了大雅之堂。
天津木雕杰出的代表作是广东会馆的大戏台。螺旋藻井着以金色、碧绿,分外醒目,制作技艺高超。舞台内均为木制结构。舞台正面的两根重柱,采用圆雕艺术手法,图案为狮子滚绣球。柱头雕成卷曲的荷叶和含苞欲放的莲花。几面的华板和楣子,所雕图案是彩云之中腾飞的龙凤。舞台大幕正中间,镶嵌着大幅“天官赐福”镂空木雕,祥云上站立着天官和仙童,松柏灵芝中跳跃着活泼灵巧的猴子。圆心之外的四个角上,浮雕着的蝙蝠,口中都衔着桃叶。所雕图案,严谨对称,又充满情趣。在整个木结构的广东会馆大舞台,其门厅、房间的卷棚及廊厦的额坊上,在隔扇、门窗、裙板甚至于楼梯扶手、楼门楣子等,都以多姿多彩的松竹兰花,以及冰裂纹形、方形等连续图案为木雕装饰。它集中展现了天津木雕的技艺和装饰艺术,代表了天津木雕的技艺水平和地方特色。
民国年间,天津曾遭受一场火灾,因木结构房屋损失很大,故有关当局下令,建筑外面一律不许用木雕。从此,木雕艺人纷纷改行,有的做西式家具,有的做点心模子。北马路有家点心模子铺,就是由许多木雕艺人改行后发展起来的。
点心模子,即制作糕点所用的模子。天津的点心模子,以雕刻清晰,造型美观,没有杂纹著称。木雕艺人多选用木质细 腻、纹理密致的木头为雕刻原料。所雕图案多以“福、禄、寿、喜”和吉祥人物、花卉为主。闻名全国的“三顺合”点心模子,就是天津木雕艺人傅定元开设的。这是天津木雕由室内装饰艺术到饮食装饰艺术的一个转变。
时至今日,天津木雕又向装饰艺术品转化。木雕艺人们除制作一些仿古家具和传统木雕饰品外,还标新立异、因材施艺,利用不同材质、不同的木纹肌理和不同的树皮、树结等材料,巧做一些人物或动物造型,栩栩如生。并将其制成壁挂艺术饰品,以美化居室,深受国内外人士之喜爱。
根雕 根雕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初具形态,明清时期渐具规模,近年来这门古老艺术又焕发了青春,呈蓬勃发展之势。
根雕工艺,取材于深山峭壁,荒山野岭之巅,尤贵于年久又不易长大之灌木,其根扎于少土又多石的岩缝中,自成千姿百态之势。具有耐湿耐燥,不干不裂,年愈久树根颜色愈重、形态愈奇的特征。民间艺人创作的根雕作品,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构思巧妙,富于想象。有远古时代野性十足的恐龙;有凶恶的鳄鱼、强悍的熊、机灵活泼的猴、狗、沙漠之舟骆驼、疾走如飞的鸵鸟、苍劲的雄鹰、引颈展翅的天鹅等动物;有未脱尽野性,又具充沛强悍生命力的原始人;有神话传说中的鬼魅,各样形态富于神秘感和隐含深远意境,又有令人回味无穷的人物等等。动物的姿态,或张牙舞爪、趾高气扬;或憨态可掬、雅拙有趣;或机灵可爱、姿态优美。原始人的粗拙骁勇、鬼魅的神奇、现代人的意境等,都具有造型和抽象之美。
刻瓷,是在瓷器上用“铁笔”刻划出各种书画作品,是融金石书画为一炉,在瓷器上展示的一门综合艺术。每件刻瓷作品,艺术家们都要经过相瓷(即审瓷)、设计(构图)、绘制、刻划、着色、封瓷等过程,是一种高雅艺术。
刻瓷工具大致分2种,一是电动工具,一是合金自制的工具。
电动工具具有速度快的特点,但刻出的线条光滑,艺术性差;而自制工具刻制速度慢,但划出的线条自然,富有表现力。艺术家们在刻作中,将2种工具结合使用,用其各自的优点互为补充,速度又快又有艺术感染力。刻字技巧讲究“凿”、“刻”、“划”、“擦”。
凿,即用刀具在瓷器上硬性冲击;刻,即用刀具在瓷器上硬性推拉;划,即用刀具的刀尖在瓷器上划痕;擦,即用合金砂等研磨用具擦。
刻瓷艺术家们在传统的瓷器上,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制作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造型美观、艺术性强的作品,其作品取材,既有中国的传统书法,也有古今绘画;既有摹古陶瓷上的花纹,也有名人手迹。作品因器型施艺,所刻图案与瓷器本身的造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普通的单釉瓷器凭添了许多姿色和光彩。
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体系,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