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风筝,旧称“纸鸢”或“纸鹞”,在中国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人曾用木料或皮革制成较大的风筝,上面可载人负物,借助风的力量,放飞天空,用于军事侦察或投递求援信号。后来,风筝又成为中国宫廷贵族子弟的玩具。五代时,就有人在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又在鸢首置一竹笛,“使风入一竹,声如筝鸣”,所谓的“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这就是风筝命名的由来。宋元以后,风筝逐渐普及到民间,明清时期更为流传,放风筝便成为人们的一种娱乐游戏。天津人素有春秋两季放风筝的爱好。民间有“杨柳青,放风筝”的古谚和在重阳佳节登高放风筝的风俗。此外,民间还有以放风筝来祈祷福寿,祛病避灾的风俗,认为通过放风筝,使人张口仰视,可泄内热。因此,放风筝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娱乐游戏,而且还具有一种除灾祛病的功能 风筝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原料有竹子、纸或绢、胶、颜色、丝线、浆糊以及少许铜片或铅片。竹子是扎制骨架的主要原料。要选择质地细腻、竹节较长、弹性较大者。使用前,必须用雨水泡、火煮,使其脱去韧性。纸或绢是风筝面的主要原料,但必须选择具有绵性、拉力较大的纸。制作风筝时,先将选好的竹材,根据设计图样的曲度,用油灯煨烤成型后,将其劈开,使骨架对称,再用钻头在成型架上打眼儿,以便扣榫连接,然后,将成型的竹条扎接起来,形成骨架,再按骨架的形式裁出风筝面,而后彩绘,再平整地裱糊在骨架上。为了风筝能飞得起来,还必须根据风筝的大小、轻重,拴上长短比例恰当的顶线,试飞一下,及时纠正飞行中的问题,这样,一件完整的风筝才算完成。 风筝的种类有拍子、硬翅、软翅和串活4种。拍子,是两边不伸出翅膀的平面,如瓦块、大炉鼎、八仙人、朱砂判等。为使风筝上下部分重量平衡,往往在下部系条麻绳。这种风筝属低档产品,多在小杂货摊上出售。硬翅,其翅膀由上下两根硬条组成,并与躯干扎结在一起,然后糊上纸或绢。这种风筝吃风力大,擅于拔高。软翅,其翅膀是真实飞禽形状之模拟。翅膀只有上膀条,没有下膀条。在上膀条上糊绢,下边随形剪就。这种风筝吃风力小,不擅拔高,但可御风跑远。串活,即将几个或几十个拍子或硬翅风筝串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风筝。如串蜈蚣,每个单个风筝就是整个蜈蚣身上的一个骨节儿;串雁,是由若干个硬翅的大雁风筝组成,犹如雁群有序地在空中飞翔。

  “董、朱、王”三氏风筝 天津,一向被人们誉为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之乡。清代前期,市场出售的风筝多是北京的产品,其风筝的制作很粗糙,造型也不太美观,又不便于保存和携带。清道光年间,天津的文人董先生、朱先生和王先生等人,改进了风筝的制作,用丝线扎制骨架,并用翎毛管连接躯干、翅和头等部位,这样既可使风筝拆装折叠,又便于保存,从而形成了天津风筝的独特风格。这种风筝的头部,多用纸浆和模制作,增强了立体感。骨架外多用绫、绢裱糊,格外雅致。如朱先生制作的老鹰,造型准确、神情生动,当系好顶线放飞后,还时时俯冲,恰似苍鹰捕食。

  “帘子李”风筝由于那时人们扎制风筝的骨架材料,是从以打竹帘驰名的“帘子李”那里买来的,使帘子李受其影响,逐渐对扎制风筝亦产生了兴趣。他虚心向董先生等人请教,很快就掌握了扎制风筝的技术,而且他的作品与董先生等3人的作品亦不分上下。尤其是他做的软翅风筝,得到了董先生等人的真传,并能拆装折叠。从此,折叠式的风筝就正式步入了市场。帘子李制作的风筝样品,往往就插在自己商店门口的幌子——竹帘子上,以招揽生意。此后,帘子李的名字就与他的风筝成了同义语。

  “张氏”风筝 清光绪年间,搬运工人张七爱玩风筝,他苦心钻研,不几年,竟也做得一手很好的软翅风筝。还开设了“志乐斋”风筝铺。张七死后,其弟张国瑞继承了张七扎制风筝的技法,骨架均匀,画工精细,尤以制作“串活”出名。如他做的“串蜈蚣”,两旁的“脚”被风吹动,如同真蜈蚣在蠕蠕爬行;“串雁” 在天空中排成一字形,犹如一群大雁有秩序地飞翔。后来,他被请到北京的一个王府,专为清朝贵族们扎制风筝,甚至把他的作品当作珍贵的艺术品,进贡给皇上。

  “风筝魏”风筝 民国初年,风筝制作业空前昌盛,艺人辈出。除张国瑞外,还有“志远斋”的李和曾、李和林兄弟,“志祥斋”的王三,“唯心斋”的段宇樵,以及李云清、段景春、段德清、金万友和“长清斋” 的魏元泰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魏元泰,他创作了独具特色的风筝,被人誉为“风筝魏”。创始人魏元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六月八日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困,被迫中途缀学,16岁时便被送到“天福斋”扎彩铺当学徒。他不仅学会了扎彩手艺,也学会了扎制风筝。4年学徒期满后,在鼓楼东大街开设了以父亲名字命名的“长清斋”扎彩铺。除制作出售一些扎彩、太平鼓(玩具)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风筝的制作。当年,在他的小铺面外,常挂着一个纸糊的“锣鼓燕”风筝,上有“魏记”二字作为引人的标记。 魏元泰的风筝,以精巧秀丽著称。制作上他不愿墨守前人古法。他借鉴了木工打眼儿的技术,榫接骨架,这样制作既简便,又结实轻巧。他还受锡匠的启发,改用焊制小锡箍衔接骨架,既坚固又美观。这样就使无论体积多大的风筝,都能折叠自如。像长5丈,直径为2寸,具有百节儿身子和200根可折成3节儿须子而组成的大型蜈蚣风筝,拆叠起来,可以放在一个很小的盒子里,精巧工整,携带方便。 魏元泰风筝的造型,吸收了刻纸艺人伊德元刻纸艺术的特点,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夸张,使其构图丰满、图案装饰性强,富于浓厚的民族风味儿 魏元泰的风筝彩绘逼真。他以仿生为基础,采用写实与写意结合的重彩勾勒和线条夸张的手法,还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彩绘中常用的退晕法(近似工笔画的晕染),使其风筝近观色彩鲜艳、装饰感强,远望形象逼真,达到了远近俱佳之境地。 “魏记”风筝的架子原料,选用的是具有坚细纤维的多年生毛竹,这种竹子既坚硬、富有弹性,又可使结构牢固,能较好地减少重量,放飞时也容易升高。由于其骨架各部位的比例与实物相似,重心位置合理,动与静平衡无误,所以放飞时飞行平稳,无拔高倒栽、偏摆、摇晃等现象出现,产品的放飞成功率通常达100%。“魏记”风筝除上述特点外,还在风筝的放飞中,施展了不少绝技。如“送饭”、“背负锣鼓”、“变字变色”、“变换方位”和“撒传单”等。“送饭”。由大小两个相同风筝组成,俗称“子母风筝”。放飞时,小风筝立放于地面,大风筝先飞向天空。就在大风筝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时候,小风筝犹如孩子找母亲一般,从地面直奔大风筝飞去。它们“母子”可一起在蓝天上飞,小风筝也可从空中到地面,再由地面飞向空中,自由自在地往返,犹如孩子为母亲送饭,故曰“送饭”。“背负锣鼓”。在风筝上安有锣鼓装置,当风筝在空中飞翔时,借助风的力量,使风筝能自动敲打出欢快的锣鼓声,达到风吹自鸣之境地。“变色变字”。 变色,是利用人对光的视觉原理,风筝面儿在蓝天上,被风一吹,很自然地向阳或向阴,从而使特制着色过的风筝,在阳或阴面就可显出不同的色彩。变字,即在风筝上装有标语,放飞时,操纵风筝者,只需用力一抻线,空中的风筝立即打开机关,一幅醒目的标语便展现于空中,随风筝自由飘动。 “变换方法”。一组风筝,可借助风力和手抻线的拉力,在空中自动变换位置。如魏元泰制作的一组蝴蝶风筝,由一根线牵引着绘有4种不同颜色的蝴蝶,在蓝天上飘动,自动调换着位置,犹如真飞的蝴蝶在空中飞舞一般,将人们带到了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撒传单”。即在风筝上夹带着一些传单,当风筝在空中飘飞到兴浓时,操纵风筝者只需用力一抻线,风筝架上的夹子立即呈现出“顶牛”之势,传单便从上随风飘落下来,犹如天女散花一般,非常好看。“魏记”风筝的题材不仅有各种仿生的飞禽、走兽、鱼类,还有山水、人物等。仿生飞禽以鹰、大雁、小燕、蝴蝶、蜻蜓等为多;走兽有虎、马等;还有神话传中的龙、凤等;山水风筝,多是选自中国江南秀丽的风景或中国名胜古迹,以及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像《海市蜃楼》等;人物多取自神话故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师徒。还有八仙过海、天女散花以及古代美女、戏剧中的人物等。 “魏记”风筝的造型十分准确、生动和传神。如魏元泰制作的《子孙万代》,其造型由一个大葫芦和周围的5只蝴蝶组合而成的一个风筝。当风筝在空中飘飞时,这5只蝴蝶围绕葫芦在四周翩翩飞舞,形象非常生动。《麻姑骑凤》和《天女散花》都是绢面立体风筝,放飞时,天上犹如飘来了身跨彩凤和足踏青云的两个美女,飘飘然,宛如神话中的仙女临凡。 由于“魏记”风筝题材丰富,造型生动,做工精细,彩绘逼真,飞行平稳,技艺精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所以在海内外赢得了很高的赞誉。清代末年,慈禧太后曾派太监来津向魏元泰订做风筝。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也亲自买过他的风筝。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的清末皇帝溥仪在津张园居住时,也曾派人买过“魏记”风筝。民国四年1915年,“魏记”风筝曾作为当时北洋政府直隶全省出口商品征集的展品,被送至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商品展览会,获得了银牌奖章和奖状。从此,“风筝魏”之名叫响。 1961年5月14日,魏元泰去世,继承其事业的是魏元泰的亲侄子魏慎行。 魏慎行是魏元泰的胞兄魏元章之子,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卒于1981年,是“风筝魏”的第二代传人。魏慎行从12岁起就在自家的作坊里跟叔父魏元泰学做风筝,并得其真传,特别是在风筝的动静平衡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建树。“风筝魏”的第三代传人是魏慎行的一双儿女——魏永昌和魏永珍兄妹俩。 魏永昌在较好地继承魏记风筝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贡献。他制作的风筝,注重动与静、远与近之间的关系,使其作品既能在室外放飞,也可作室内陈设。此外,还改进了仿生飞禽动物的头部制作。改用穿榫工艺的立体结构,使飞禽头部鼓起,加上用玻璃球制的眼睛,使“风筝魏”的仿生动物风筝的形象更加美观、逼真。魏永珍彩绘的风筝,色调清淡明快,线条均匀,远近看俱佳。1991年,自己投资建起了“风筝魏工艺品公司”,从而使“风筝魏”风筝,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推向系列化生产规模的新阶段,风筝制品更得以行销国内外。“风筝魏”的第四代传人是魏永昌之子魏国秋。他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创新。使“魏记”风筝保持了造型多、彩绘真、特技精、飞行稳、重德操和常创新等优点。 如今,“风筝魏”风筝的制作,既能继承和借鉴中国的传统工艺,又能大胆吸收现代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其风筝不但是人们放飞的娱乐品,而且还成了家庭居室的装饰欣赏品,并日益成为国内外人们保存和收藏的艺术珍品,使“风筝魏”风筝产品畅销海内外。正像国际风筝协会常委、美国风筝权威斯瑞特先生来“魏记”风筝厂参观时说的那样:“我走遍中国,只有‘风筝魏’保持着中国民间艺术特色,不愧为中国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