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骨画
  鱼骨画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将各种形态各异的鱼骨,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粘贴于画面上,依型入画、依意组画。即“遵其意,保其神韵;仿其型,保天然美;画随骨,不失特色”。整个画面中,既能显示鱼骨原貌天然奇特之美,又可显示被组合成的画面所独有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制作鱼骨画,首先要从各种鱼身上提取出一个个完整的鱼骨件,再将这些骨件进行除油、防腐、增白、烘干等技术处理,方可作为做画的材料。民间艺人仅从鱼的头部便可提取出40余对和30多个单件,共120余骨件。再加脊梁骨、肋骨、分水、浆水和尾骨等处,一条鱼不分大小,一般都可细心提取出近200个完整的骨件。提取出的骨件要放入适量盐或碱,经加温除油,再用防腐剂浸泡,以防变色、变质或腐烂;然后进行清洗,用增白剂增白;最后是烘干。平日可放于阴凉通风处凉干,冬日可放于暖气上蒸干。
  鱼骨画所用鱼骨既有淡水鱼,也有海鱼,品种达20多种。然而海水鱼骨件多呈土黄色。为使洁白,要在清蒸或水煮的鱼中提取骨件,忌煎、炸、熬等,以防骨质黑脆。
  鱼骨画最小的只有20公分左右,最大的有3.3×1.3米。题材有花卉、动物、风景、昆虫、人物、文字等。作品构图巧妙、错落有致、手法细腻、立体感强。如用鳞片绘制的梅花、葡萄;肋条骨绘制的兰草;鳃边条和脊梁骨绘制的竹子;鱼下嘴骨及脑盖骨绘制的菊花等等,都以其天然的白色和鱼骨原貌的特异幽雅展现于画面上,给人以形象生动逼真和天然奇特之美感。
  为迎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艺人赵钢创作的《东方巨龙》,堪称其鱼骨画之精品。这幅画,共采用了20余种海鱼和淡水鱼,共选用骨件约二万余件。无论绘画还是文字,均用鱼骨组合而成。龙身鳞片也是用18斤重的大鲤鱼之鳞片组成。整个画面气势壮观,形象生动逼真。构思奇特,寓意丰富。工笔鱼骨画与各种书体写成的鱼骨书法浑然一体,传统绘画与民间工艺巧妙结合,使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赵钢首创的鱼骨画,1998年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

  鱼羽画 是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一种美术品种。鱼羽画,取材于新鲜的鱼皮、鱼鳍、鱼尾等。鱼的品种既有淡水鱼,也有海鱼,还有那些观赏的热带鱼,达数十种。这些鱼羽都要经过一番处理,首先用清水洗净粘液,然后用酒精浸泡去腥、消毒,再用香墨剂片或香水杀菌后便可使用。
  鱼羽画步骤:先绘出图案,然后按图案用各种鱼羽拼粘,再将粘好的图案剪下,粘贴于画轴或画片上,最后往鱼羽上着色。用毛笔写上题跋,盖上印章,一幅鱼羽画便告完成。鱼羽画多粘贴于宣纸或绢上,将其装裱成画轴。既可悬挂欣赏,又可卷曲,携带方便,永久保存亦不变质。

邮票画
  20世纪30年代,南马路上有一家“小琅环书画社”(后改为“小琅环邮票社”)。其经营者唐伯昆,精通古玩字画和集邮,且书法造诣也很深。受其影响和熏陶,其子唐锡金也酷爱美术,他用那些废旧邮票剪贴成画,制成各种各样的邮票画,从而开创了这种独具风格的民间美术。唐锡金从30年代就从事邮票画的创作,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他制作的邮票画多为小幅,以人物为主,山水花鸟等做背景陪衬。所做人物多取自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如《大禹治水》、《姜太公钓鱼》、《娥皇女英》、《麻姑献寿》等。作品多为外国人购买收藏,也有的被国内集邮爱好者收藏。
  时至50年代始,邮票画销声匿迹。80年代后期,年近八旬的唐锡金便将邮票画艺术传给了他的两个女儿。
唐氏姐妹的邮票画在大赛中获奖。

丝兰画
  丝兰画 是近10年来新产生的一种美术绘画形式。
  是将景泰蓝的工艺展现于画面上。采用钢丝和天然石粉末,经过掐丝、着色、平整、上光、防腐处理及装框等工序制成。特点是色泽鲜艳、形象逼真、透视鲜明、层次清楚。像工笔画的线条、写意画的韵色、油画的凝重以及水墨画的洒脱等都能体现入微。尤其是丝兰画表现出极强的立体感,利用天然石粉的色彩,使画面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形变色,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琢画
  琢画包括蛋壳琢画与木板琢画。
  琢画不同于世界各地的蛋雕及木刻,全非传统刻线、浮雕、圆雕及阴阳刻法。艺人经过多年研究作品的平面效果给人的视觉完全为现有的画面情韵,用肉眼直视几乎看不出雕琢痕迹。
琢画创研成果,打破了“雕刻艺术不能像绘画一样表现瞬间的真实空间感”的传统理论,为绘画与雕刻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有机的结合作出了成功的范例与贡献。
  除以上所述之外,民间还有糖画、烙画、麦秆画、布贴画等,可谓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民间美术工作者较为普及,创作欲望较为强烈,新、奇品种不断涌现。尤其是天津民间收藏协会的成立,每年一届的收藏展览,为这些民间美术工作者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不仅对他们本身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进而挖掘潜力、提高技艺,同时也为繁荣天津地方的民间美术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