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
  天津民间工艺异彩纷呈,有许多不仅是天津民间艺术中的瑰宝,而且也是中国民间艺苑中的奇葩。“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等,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世人称之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天津人的骄傲。
  天津民间工艺风格受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及市民欣赏需求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呈雅俗共赏的特点。且注重写实,表现手法细腻传神,许多内容带有吉祥寓意。
雕塑
  “泥人张”彩塑 是泥塑艺人张明山于19世纪中叶创造的一门雅俗共赏的泥塑艺术。张明山用泥塑创造劳动人民形象,并能根据古典名著、戏剧和神话传说等内容,塑造出各种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用于居室中的装饰与陈设,丰富了中国传统泥塑的内容。张明山所创作的泥塑,既注重色彩的运用,同时更注重雕塑,极富写实性。从刻画得细致入微的人物衣纹、皱褶、棱角等处,能让人清楚地分辨出衣服的质地。他用漆点画人物眼睛的黑瞳,使人物更栩栩如生。加之其精湛而传奇的制作技艺,在天津、北京乃至海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被人们尊称为“泥人张”。至今“泥人张”彩塑事业已有六代传人。
  “泥人张”彩塑的原料主要是粘土。它在加水拌泥过程中,需掺入适当的棉花或毛头纸,然后用木棰捶捣,使棉花与泥土完全融合均匀,再将拌好的泥贮于缸内或阴凉处,用塑料布盖好。最少要过三四个月以后,待湿性浸透,方可取出使用。最长者,存放二三年之久。因此,所捏泥人,能保存多年,不燥不裂。做泥人的主要工具是“压子”。一般用木、竹、硬塑或象牙等材料制成。其形状为一头细而尖,另一头呈扁圆形。细尖这头一般用于塑人的五官等细小部位;扁圆这头一般用于压衣纹。此外,制作时还需要有拍板和塑台。
  制作泥人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制胎,即用泥塑出所需造型。作法是先用泥塑出小稿,成品可按其放大。“泥人张”的传统人物作品,都是头与身躯分开来制作。这种方法便于处理头与颈之间的关系,也便于重点刻画人物的头部。素胎制成后,置于干燥处阴干,待素胎八成干后,方可日晒或烘烤。
  第二步是上色。“泥人张”的传统作品都上国画色,现在也有的用水粉色或油画色。上色前,先用细砂纸将素胎打磨光,然后罩上一层白粉底子,最后再按要求涂上不同颜色。
创始人张长林,字明山(后以字称),出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父亲张万全以捏制和出售泥玩具、动物、山石等为生。张明山自幼受家庭熏陶,从8岁起帮父亲制作泥玩具。不仅使他掌握了泥塑全部的制作过程,而且为他以后创作自成一家的彩塑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明山的泥塑技艺不断成熟,且还身怀绝技。他在为人捏像时,只需对面坐谈,顷刻之间即可完成。传说他在看戏时,就以台上的角色当模特儿,将泥藏于衣袖中,于人不知不觉中,就可将人像捏好。回家后,再上色、配衣冠,即与真人丝毫不差。
  当时天津的《大公报》曾刊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明山某孙,娶妇李氏,嘉礼告成,阖家欢请祖舅看新妇。明山入室,远望辄出。越日,嘱孙辈捧新女像,置诸新房,望之俨然新娘子也。惟肖像面露一水痕,众以为敷粉未洁,往告乃祖。明山曰:岂非有乌痣耶?审视新妇,果然隐约于燕粉间也。”
  张明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所创作彩塑题材日趋广泛,表现手法亦日趋成熟。
  他捏塑的泥人,有的选自中国的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有的选自戏剧中的人物或情节塑像;有的取自中国的民间故事;有的则取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还有许多作品是各界人物的肖像以及他所熟悉的劳动人民形象;还有反映当时天津民间风俗的作品。
  张明山50岁左右时,他的彩塑受到清宫庭的赏识,被召进紫禁城,专为王府、清宫、颐和园制作泥人。可他在清宫中的行动非常不自由,连回家探亲都不允许,最后他买通了太监,逃至上海,在名画家任伯年家隐蔽了数年后,才返回天津。
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四月二十九日,张明山偶因感冒风寒而逝,终年80岁。他的《惜春作画》等作品,今仍收藏于北京故宫。现存于颐和园乐寿堂中的“八匣泥人”就是当年的内务府大臣庆宽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禧太后70寿辰进贡的张明山晚年的作品,包括《木兰从军》、《红楼梦》、《孙夫人试剑》、《白蛇传》、《福禄寿》、《风尘三侠》、《张敞画眉》、《春秋配》等。
  张明山去世后,由其五子张玉亭和六子张华棠继承家业。张华棠早逝,张玉亭为“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第二代传人。
张玉亭,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卒于1954年。他从13岁开始就与父亲一起作泥人,并与他的六弟张华棠在其父创建的“塑古斋”内边学习,边生产。张明山去世后,塑古斋由张玉亭管理。此时,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沿海一些城市的商业及买办资本剧增。由于出口和市民阶层之需要,泥塑等艺术品的社会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于是,张玉亭和张华棠便组织了由家人组成的一个创作集体,从事“泥人张”的创作与生产。在这个集体中,有张玉亭的儿子张景福、张华棠的儿子张景祜和孙子辈张铭、张锟。他们祖孙几人采用分工和流水作业的办法一起制作生产。主要人物由张玉亭来作。
张景福和张景祜负责加工修整。张铭和张锟专管上色和彩绘。后来,张华棠和张玉亭的好友赵月廷在估衣街开设了“同升号”,专门经营销售“泥人张”作品,以供中外人士购买。他们的许多精品和名作都出自这里。在几十年内,他们集体创作了2万多件作品。
  张玉亭在继承“泥人张”彩塑创作方法的同时,经不断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更多的则注重在人物动态中去寻找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根据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内容而塑造的《钟馗嫁妹》组像,堪称他的代表作。作品展示了能镇邪降妖的钟馗,带领大小鬼为其妹出嫁而护驾的送亲场面。其中有20多个神鬼组成了送亲仪仗队伍在前面鸣锣开道,后面——鬼拉车,——鬼推车,另有——鬼打灯照明,钟馗妹就端坐于车轿中,威严的钟馗坐于骏骑上护驾。如此众多的神鬼人物被刻划得各具风采、活灵活现。
  张玉亭作品的题材,除与第一代有类似之处外,更多的作品则是反映社会中的平民生活。如《吹糖人》、《卖糕者》、《搬卸工》、《木工》、《采桑》、《占卜者》、《渔妇》、《渔翁》、《老僧》、《二学士》等,再现了平民生活中360行的各个侧面。(图189A)
  “泥人张”一二代,是该彩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民国四年(1915年)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泥人张”参展了16件作品,被会议誉为是出类拔萃之作。只因赛会规定,泥制品必须经过800度火力烧制,而参展的泥塑未经火烧被获得名誉奖。此外,“泥人张”彩塑作品还在南洋各地展览会上荣获奖状、奖牌20多件。有些国家还将“泥人张”彩塑作品标明“中国特产”作为藏品陈列。
  “泥人张”的第三代传人是张华棠之子张景祜、张玉亭之子张景福和张景禧。其中张景祜是受张玉亭教诲最多、艺术熏陶最深的一个。他的作品吸收了前两代的优点,在表现手法上获得更为突出的成就。在创作上对解剖学和透视法都有新的探索和运用。在表现手法上非常注重人物细节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另外,他对色彩的要求较高,注重彩绘效果和装饰美,并在服饰上多加花纹。代表作有历史故事《将相和》、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惜春作画》(组);他还创作了一批反映人民斗争题材的作品,如《火烧望海楼》、《欢迎太平军》等;此外,从张景祜开始,将少数民族的生活内容汇入“泥人张”彩塑的创作题材。如《选花布》、《藏族妇女》、《彝族妇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景祜被请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专门从事工艺美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旧时,“泥人张”技艺,依“家传”,即传儿不传女。直到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才使“泥人张”越出了张氏家传的小天地,由“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担任领导和教学工作。“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联合招生,经考试合格方可录取。学员按中专待遇,进行文化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新一代“泥人张”彩塑人才。
  彩塑工作室自成立至今40多年来,“泥人张”传人为社会、为国家培育了众多的泥塑高手,这里也包括有第五代传人即张铭的儿子张乃英和张钺的侄女张宏英等张氏家族的后代,更多的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使“泥人张”的弟子遍布全国。正如1963年郭沫若题诗那样:“用泥造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他们不但继承了“泥人张”的优良传统,同时还吸收了雕塑、油画艺术的有关经验,使作品洋溢着时代的精神。如今,“泥人张”数代人的彩塑艺术的代表作均被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并辟专室予以陈列,作为该馆陈列展览的一大特色。张乃英也被安排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专门从事对祖辈传下的彩塑艺术事业的研究和创新工作。
  近年来,为适应时代潮流,“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专业人员也纷纷走出了创作室,直接为社会服务,在从事创作和研究的同时,还经销和承制各种规格的传统彩塑、设计和承制室内装饰彩塑、园林彩塑、复制和修整庙宇佛像及出土的古代陶俑及泥陶文物等。此外,还制作了不少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儿童形象,如《百子图》等。作为天津特有的民间艺术绝品的“泥人张”彩塑艺术,1957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专题影片。1979年,出版了《天津彩塑作品选》,“泥人张”彩塑艺术在国际上一直享有盛誉。许多外国友人早就“以重值购之,置诸博物馆,供人观赏”(引自《津门杂记》卷中)近年来,“泥人张”作品仍行销海内外,作品曾到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展出。有的国家还特邀“泥人张”专业人员到国外献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日本芦屋市的一座中国近代美术馆中,还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
  “泥陶于”泥塑 创始人是于庆成,为蓟县盘山玉石庄的一个农民。于20世纪其创作的作品,题材多是反映中国北方山区的农民生活。内容除一些家禽家畜小动物外,大多还是男女老幼的人物形象。其艺术造型的外表,几乎是一堆堆很粗糙很少修饰的泥土,然而就在这种“土”的艺术之中,却蕴藏着很生动的语言和很深的思想内涵。
  1990年中国文化部授予于庆成“全国民间美术开拓者”称号。如今在天津的盘山脚下,还设有“盘山泥陶艺术馆”,主要展览“泥陶于”泥塑作品。
  泥漫塑 取材于黄胶泥土,渗水成泥后塑像。创始于20世纪80年代。使用的工具与“泥人张”相同。其艺术处理方法,即塑像后自然地敷阴干,然后,置入蜡锅中煮,使能溶解于蜡中的颜色自然于泥漫塑像的表面,作品犹如红木一般。有的作品还可入窑烧制,经过氧化还原后,使作品在色调上呈现红陶或者黑陶器的效果。
  泥漫塑,是将中国传统的泥塑艺术表现手法与西方漫画的表现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在捏塑创作中,抓住每个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用粗犷或细微的线条,予以夸张或者变形,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这种泥漫塑大小一般都在15公分左右,大多被做成壁挂式,也有的做成圆雕立体式。壁挂式多在泥漫像后背留一孔,用于钉挂;有的在泥漫塑中装一铁片,做成起瓶盖的起子,背面再装上磁铁装置,入窑烧制后,将其粘贴于电冰箱上;还有的将圆珠笔芯用泥包裹后,在上面捏制一些立体圆雕漫画塑像作为装饰。这种将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结合的泥漫塑艺术,为当今的泥塑事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领域。

  面塑 是中国特有的一门民间艺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泥塑发展而来,只因其工艺本身的质地不易保存,而且制作者多为民间艺人,故很少有文字记载。据《中国民间艺人志》记载,最早的一位面塑家,就是天津人,姓张,生活在光绪年间,曾以为人抄录戏曲为生,由于他在戏曲方面见多识广,故被人们称之为“百本张”。后来他学会了捏面塑,而且捏得非常好。晚年,因眼睛失明,穷困而死。
  在“百本张”之后的20年间,天津又出现了一位面塑艺人潘树华,他捏制的面塑很有名。后来,他到了上海、无锡。从此,他将天津的面塑技艺传到了无锡,并在无锡成立了天津馆,被称为无锡的“面人潘”。
  旧时,面塑艺人多以街头卖艺为生。他们在食用的面粉中,加入适当的蜂蜜,将其调制成得心应手的雕塑材料。将其分成若干块儿,俗称“面剂”,再分别调上各种颜色。然后,艺人用一头尖,另一头为扁圆状的竹制或者骨制(现也有的用有机玻璃或胶塑制的)工具,根据顾客的需要,不断地从一块块不同颜色的面剂中揪出若干,施以捏、搓、按、轧等不同手工技巧,在5至10分钟内,就能捏出一件面塑作品。那时,艺人们为了招揽生意,往往将捏好的几件面塑样品,如孙悟空、猪八戒或各种小动物等,插在自己的卖摊架上,作为“幌子”。
  如今,民间的面塑艺术家新人辈出,他们已告别了旧时艺人只限于沿街售卖的形式,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并以其高超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加之用丝绒底和玻璃罩的装璜,使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微雕面塑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天津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

  木偶 是民间艺术中又一珍品,其木偶造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天津木偶是以“泥人张”彩塑艺术为基础,并广泛吸取天津剪纸、皮影、年画和民间玩具等艺术之长,同时注重吸收了南派江加走的木偶造型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既有粗犷豪放的舞台效果,又具有“泥人张”彩塑中精巧细腻的表现手法,并使之能巧妙地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造型十分生动、朴实,达到远看简洁完整,近看精巧细腻;静中神态含蓄,动中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木偶的制作:先用泥按照剧本对每个人物的要求塑出外型即模型,晾干后,再用泥扣于上面,等泥半干时将其翻揭下来,这叫作“翻模”,使模型上的造型印扣于外模上。再将调好的纸浆灌入外模内,等纸浆干透,把外模揭下,便形成了纸胎的木偶造型。再用颜色将木偶面部彩绘勾画,安上竹或木、钢丝等材料制成的操纵杆。外罩服装、饰品,一件木偶就此完成。

  陶艺 技艺体现在陶瓷艺术的制作上,即在陶瓷未上釉之前,在胎上从事艺术创作。其制作过程是:选择陶土或瓷土,渗水和其他原料,制成可塑性物质。根据艺人的构思,塑出主体或平面造型。然后利用各种氧化物在陶瓷胎上绘画或雕刻,而后上釉,最后入窑烧制而成。其釉有高温釉、低温釉和外国的洋釉。出窑的作品,因绘画时所用氧化物不同,入窑经高、低温度的烧制和停火后氧化物的还原等因素,从而使陶瓷上的花纹、图案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陶瓷艺术家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广泛涉猎文物古董、碑帖拓片、秦砖汉瓦、民间泥模、版画、壁画等,在其中汲取养分,使陶艺作品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不拘一格,不落俗套,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陶艺题材既有象形文字、书法,也有花鸟鱼虫、古今人物,内容相当广泛。在风格韵味上,既有仿古写实的,也有写意的,还有装饰变形和抽象的。在釉彩和烧制技术运用上,既有绚丽多彩的“窑变”,也有古朴淳厚的“开片”。在艺术创作上,既有中国画笔酣墨饱的渲染,也有精工细作的线刻。
京剧人偶 是按照戏剧舞台上的人物,以5:l的比例进行的微缩创作,是戏剧人物的真实写照,是研究戏剧人物、服装、装饰等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民间艺人制作的京剧人偶,大小在30——40厘米。人偶头部为泥塑造型,再用脸谱勾勒。人偶的服装、道具,也完全根据戏剧舞台中人物的穿着打扮,无论从服装的款式,还是服装的颜色、花纹图案以及盔头等,都一丝不苟地设计制作。制作时,先将图案和规制浓缩,然后施以刺绣或彩绘;在表现服装图案时采用了有别于舞台服装直绣工艺的堆绣方法,从而解决了复杂图案难以浓缩的难题,又达到了浓缩原舞台服饰的精华效果
  此外,玉雕、牙雕、树脂雕以及漆器等传统工艺也都很有特色,仿古黑陶也有制作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