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式民居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天津成为通商口岸。特别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反帝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英、法、德、日、俄、比、奥、意、美9国先后在天津老城区外设立租界,建造了各国独特的中古时期建筑风格的民居,包括“哥特式”、“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式”、“罗马式”、“日尔曼式”、“英国中古时期式”、“俄罗斯古典式”等风格各异的洋楼。
  辛亥革命后,中国一些下野的官僚、军阀、买办及退居津门的清廷亲贵、遗老遗少也都相继在租界区内建造豪华的公馆、别墅、花园洋房。这些建筑设计新颖,突出个性,外部造型美观别致,内部有栏板护墙,雕刻着动物和花卉图案。有的欧式楼房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互融合,形成中西合璧式的折衷主义风格,如清末总管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在英租界内(今和平区重庆道)建造的寓所就是具有这种折衷主义风格的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并带有地下室。以后,这栋楼房被清室亲王奕匡力之子载振买下,故世称“庆王府”。府地占地面积438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085平方米。立面二层外有类似爱奥尼克柱式围柱廊,栏杆用黄、绿、紫三色相间的六棱琉璃柱。平面为长方形,中央是方形大厅,内设一座可拆卸的小戏台。一、二层大厅周围有列柱式回廊,四周为居室,三层的8间房屋是供奉祖先的影堂。各厅之间木雕隔断,顶棚有精美的雕饰。院内还辟有大花园,设假山、石桥、亭子等,景致幽雅宜人。
  再如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和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于民国三年(1914年)在意租界(今河北区民族路)内建造的寓所,就是意大利式小洋楼。楼房共二层,带有地下室,上靠屋顶处有宽敞的阁楼,一、二层各有9间房,由互通的门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由梁启超专用,楼下是过厅、小书房、客厅和起居室。楼上是书斋、图书资料室和浴室。西半部是其家属居住区。后来,梁启超又请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在寓所旁建了一所同样风格的洋楼,辟为书斋,起名:“饮冰室”。这座洋楼高两层,楼的正面有3个小拱门,门前两侧是石头台阶,当中有一蓄水池,池中雕一石兽,口中常年流水不断,更衬托出房屋的小巧和典雅。
  另外,曾创办恒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接办北洋纱厂的著名实业家章瑞庭的住宅也是当时较为出色的具有北欧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整个建筑为混合结构,建筑面积2324平方米,三面有外廊,入口由高台阶上大平台,两侧设门进入半圆形花厅,厅内有四根柱头为八瓣叶八面体柱子,四柱之间以喷水池点衬。花厅玻璃窗采用各色玻璃拼镶成风景图画,黑白大理石相间铺砌地面,厅两侧各有一个沙龙、餐厅、接待室。二层中央亦有一厅,周围是卧室、卫生间。三层有卧室及大平台。建筑内檐装修十分考究,有护墙板,中央屋顶带有曲线的蒙沙顶,牛舌瓦屋面,外檐方柱用水刷石,是奥地利建筑师益苓在津设计的一幢佳作。
  此外,张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德式宅邸、袁世凯亲信袁乃宽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的北欧风格寓所以及孙传芳、李吉甫、冯国璋、杨以德、段祺瑞、张学良、吉鸿昌等人所建造的宅邸都是具有不同风格的近代优秀建筑。
  由于天津租界区内的这些由中外人士建造的著名民居建筑汇集了中西各种建筑风格,故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