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不同时代生产技术水平、物质条件及历史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
天津市区内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聚落点是随着金王朝在海河三岔河口一带建立“直沽寨”而形成的。到元朝延佑二年(1316年)改直沽寨为“海津镇”后,居民的分布仍然呈线形的“万灶沿河(海河)而居”格局。直到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卫,形成天津卫城后,天津市区才从军事性寨镇向城市过渡。
天津典型的民居建筑在开埠前至20世纪20年代初,都是以集中在老城区及其附近繁华地区内的具有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三合院、筒子院及独门独院等砖木结构或以土坯代砖的平房为主体,特别是那些封建官僚和富商大贾们所建造的大四合套院落,代表了旧时民间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他们不仅以修建豪华宅第进行争风斗富,以装饰精美的天津刻砖(砖雕)炫耀财势,而且还以修建纵向连接的进深院落层次多为荣,以横向连接的两侧跨院多为富。至于城市中的大部分贫民则居住在简陋的窝棚、草泥房中,稍好一些的是土坯房和灰房。以老城外的北侧、西侧和海河东一带最为集中,即以西大湾子——北大关——天后宫前——大直沽一线。
  天津开埠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天津民居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形式。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许多官僚、军阀、买办及清室遗老遗少们先后在老城区外的英、法、德、意等九国租界区内建造欧式楼房和花园洋房。同时,20世纪初,老城区外开始相继出现了由中外私人房地产公司兴建的公寓式平顶平房和筒子楼。
  20世纪80年代以后,老城区内的平房改造工作被纳入天津市人民政府改善人民生活的重点工程中,居住在老城区的广大市民告别世代居住的四合院、三合院、筒子院等年久失修的危陋房屋。这样,一些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逐渐被公寓式单元结构的楼房所代替,固有的居住习俗也将发生变异,在新的居住环境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俗。

民居的类型与样式
  天津民居的类型丰富多彩,按建筑的高矮划分:有平房和楼房;按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划分:有窝棚、草泥房、灰房、土坯房、砖瓦房等;按建筑风格及时代划分:有传统民居、园林式民居、西洋民居和公寓式民居等。
窝棚,也称“窝铺”,是城市贫民或乞丐的居所,在乡村则是地头或场院边为看守者建造的临时遮蔽所。城内窝棚多用树枝、竹蔑编成半圆型的支架,上覆苇席或秫秸,有的为御寒,在外面抹一层草泥,两侧一头封死,一头开门。草泥房比窝棚稍好一些。但建筑材料仍是以泥和草、苇席等组成,只是其屋顶和墙身比窝棚严实一些。灰房是在草泥房(或土坯房)的基础上,将屋顶和墙身用青灰罩面,即抹上加青灰的白麻刀灰。
  老城区内的建筑则以砖瓦房或土坯代砖的房屋为主。为了便于描述天津的居住民俗,本章按建筑风格及历史进行分类叙述。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包括四合院、三合院、大四合套院、筒子院、独门独院及门脸儿房等。

 

四合院
  四合院,是天津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庭院布局的一种方式。它是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对面和两侧安排次要建筑,形成平面为四方形或矩形的院落,四周用围墙封闭。一般四合院都是坐北朝南方向,故以北房为上房,东西两面房屋为厢房,南房中间部位或东南部位开大门。大门的门楼是最讲究的建筑,象征着财势和地位。门外两侧有圆形或方形的石墩,俗称“门墩儿”,大门中间是条石台阶,大门前有的设有一对石狮子,使宅院的门楼更加威严。进大门后是过道儿,因与南房平行,故有顶。过道儿内设门房,门房对面沿墙壁处置春凳,俗称“懒凳”。大门迎面是影壁。影壁西侧设一道门,俗称“二道门子”,也叫“屏门”。有的二道门子与北京四合院相似,安装垂花门。进院后,东、北、西三面均有三面转的穿心廊(也有的没有),有台阶两蹬(民间将台阶的“层”俗称“蹬”)。在东、西厢房房山墙下与北方交界处设有两个小房,东面为厨房,西面为厕所(如在二道门子处,即西厢房房山墙下与南方交界地盖一厦子间做男厕所用,那么该厕所就辟为女厕所)。院内讲究方砖墁地,盆(或桶)栽花。夏天院中可搭起高高的天棚,起遮阳的作用。
三合院
  三合院,是天津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属于半封闭式的院落。院中三面均建有规整的房屋,另一面是院门,房屋除无南房外,与四合院的结构大体相同,平面呈“凹”字形排列,缺口处为院门,只是三合院的院内面积比四合院小。辛亥革命以前建的三合院都有较气派的门楼和影壁。民国以后则多无门楼,而以花墙砌大门或以简易的对开木门代之。门墩儿上也少有雕刻,条石台阶上一般不很高,仅一二蹬。
 
大四合套院
  大四合套院,是天津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它是若干个四合院、三合院、独门独院,甚至包括杂房、车房、马棚等附属建筑组成的大型院落,民间也俗称“大四合套”。
  大四合套的院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横向的,一种是纵向的。横向的四合套院一般是中间设大门,有门楼和影壁。进大门后从影壁左方进入院子。迎面是一个胡同式的箭道。箭道是横向四合院的中轴线,用方砖铺成甬路,以此沟通东、西两院。两院的房屋一般不对称。西院不住人,为家祠、佛堂、客厅、戏楼等建筑物。东院是连续几套的四合院、三合院,均由主人及其晚辈使用。这些四合院、三合院的院门均开向箭道,出入互不干扰;纵向的四合套院则是多重递进式的四合院落。第一道院落的北房又是下一道院落的南房,以此类推。人们经中间的堂屋通过进入各院落,因此,民间称中间屋为“穿堂屋”。穿堂屋两侧一般均不住人,仅当客厅使用。一家之主居住在最后一个院落的北房,其余家人的住房也依定制按辈份长幼有序排列。
  旧时,天津的官宦人家及富商大贾大多都居住在老城区及其周围的大四合套院落。“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的清代早期八大家等都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四合套宅院。之所以将上述八大家说成早期,是因为后来的八大家不断更换(依经济实力而定),不少富商相继跻身于八大家中,如乡祠卞家,户部街益德王家,东门里高台阶华家,“世进士第”姚家,买办徐朴庵家,冰窖胡同李善人家,城厢附近则有文昌宫严翰林家,河东(今河北区)粮店街李叔同家,南门外王竹林家,河东(今河北区)大狮子胡同冯家等等都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富商大户,居住的四合套院落也十分讲究。此外,大四合套中除属于中国传统的庭院营造式建筑外,还有一些为中西合璧式。
筒子院
  筒子院,是在一院落中只有两边有住房,一面为大门,一面为简易的厦子间组成的长方形院落。院门多为花墙大门,迎门立“插屏子”(即起隔绝内外的影壁作用的木结构屏风,由三扇屏组成),平时绕行插屏两侧出进。有大事时,屏风板两侧均可开启推向院内,中间者则可卸下。筒子院忌一、二、三的房屋布局,即在一所院内建一单间、一套间和一联三间住房。

独门独院
  独门独院,在天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不限房屋的规格大小和类型,只是由一个家庭或家族居住的,即统称“独门独院”。狭义的概念是指院内几间房屋布局不规整,不统一,但又自成体系的小院落,一般也都是一家居住。近几十年,大部分独门独院都是院内一面为住房,院子成纵向长条形,住房或单间,或呈里外套间形式。也有的迎面是住房,大门两侧设厨房、厕所等,中间是横向长条形院子。

门脸儿房
  门脸儿房,是指沿街的无门楼及庭院的房屋,其门窗均开向街面,一般常做店铺使用,通衢街道随处可见。有的门脸房是纵向的里外套间,商家多是里间做居室用,外间做店铺用。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店铺门面减少,原来的门脸儿房多改成居住用房,家家门口一侧垒起了生火存煤的小屋,便道成了临街住户的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