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旅行民俗
  交通旅行民俗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天津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并有着地域特色明显的交通旅行习俗。

水路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旧时河流纵横,有中国北方的“泽国水乡”美誉。因而,水路运输在天津交通民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天津开埠后,各租界还在海河干流两岸相继修建码头,外轮可直抵市区。


摆渡
  摆渡,是旧时天津水路运输采用的最普遍的方式,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私渡,口传其出现得最早;二是官渡,大约始于明万历年间,原系地方官府为方便驿夫往来而设,后对一般过往行旅予以接纳,但须收取一定的费用;三是义渡,系僧、道等出家人或当地绅士为方便过客在要道上免费兴办的一种善举。清代时,天津有各类渡口约30余处。


浮桥
  浮桥,是在交通要道上将多只木船横列,以铁索联结,两岸加设跳板,供车马过往通行,一旦有船只驶过时,则要自河心放开通道使其通过。
  旧时,天津著名的浮桥有6座,包括西沽浮桥(通往京师,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钞关浮桥(俗称“北浮桥”,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北门外)、盐关浮桥(欲称“东浮桥”,地处东门外)、院门口浮桥(“院”,指盐院,即巡盐御使衙署,在大胡同南头处)、老龙头浮桥(即马家口以下,今解放桥附近处,通往租界区)等等。清代著名的天津八景中曾有“浮桥驰渡”一景,即指浮桥人声鼎沸、车马杂沓,河中船行如梭的壮观景象。
  20世纪30年代以后,有的浮桥还被改建为钢筋水泥桥,便利了交通运输。


钢桥
  为了便于水陆交通,浮桥被陆续改建为钢桥。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最早的钢桥在子牙河上建成,即红桥,为空腹式钢拱桥,民国十三年(1924年)毁于洪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以后修建的钢桥有金刚桥、金钟桥、金华桥、老龙头桥、金汤桥等。金钢桥和老龙头桥又分别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和民国十五年(1926年)重建为开启式钢桥,老龙头桥后改称“万国桥”(今称“解放桥”)。


陆路
  天津的陆路四通八达,道路纵横交错,十分便捷。因天津河道蜿蜒绵长,加之租界地的设立,故其道路多是随形而建,很少有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之路。由此也形成了颇有特色的街道和胡同。


街道
  天津的街道,旧时分3个区域格局,即老城内、老城外和租界区街道。稍宽、略长的道路多称“某某大街或大街”。
天津老城地处南运河南,海河以西,以老城及其四周的一片高地为中心向西南两面作扇形展开的格局是自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城设卫以来至本世纪初近500年间津人活动开发的主要区域,是明清衙署和官绅富商的聚居地。老城东西长,南北短,有“算盘城”之称。城内以鼓楼为中心修有通向东南西北四方的4条内大街,城内鼓楼北面还有户部街、府署街衔接;城外延伸部分修有4条外大街,东至海河边(最短),西至营门,南至八里台,北至丁字沽。
  老城外运河南岸直至东门外海河西岸的沿河大街是当时漕粮、芦盐及南北货物装卸转运的码头干线道路。沿线是大小数十条从专门集市发展起来的专业街道,如粮店街、肉市口、竹竿巷、针市街、锅店街、估衣街、洋货街等。至今街间许多旧式商家门面及货栈仓库的遗迹仍依稀可见。
  天津建城初期的道路是狭窄的土路,为了便于货物运输,有的街巷铺设三条石路面,清光绪八年(1882年),从院门口浮桥到紫竹林修建了一条用碎石铺装的沿河路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修筑了东西南北4条沙石柏油马路,并将其辟为商业街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天津沿海河两岸划分租界。河西由北向南依次为日、法、英、美、德5国租界,河东由北而南依次为奥、意、俄、比4国租界。各国租界分别管理、经营,其建筑风格、道路规划等均各有体系。当时,除河西一条通向东站的干线道路(即今解放路)因共同需要由法、美、英、德等租界工部局统一规划修成笔直相接的马路外,任何两个相邻的租界都很少有联通的道路。多数是路口相错,少则二三十米,多则百米左右。偶有相连者也必须转换方向,且宽窄不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10年间,依据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及飞速发展的经济需要,在原城市区域的外围相继开辟了十几处工业区、居民区,修建了宽阔、平直的新区大道。相继打通并修筑了内、中、外三环线,周边区域的运输可以从中环线或外环线直达,而不必通过市区。同时,还修筑了14条市区通向各周边邻区的放射性道路。
  天津街道的名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南北走向的统称“路”,东西走向的统称“道”。门牌编号实行两侧交错制,“路”东侧为单号,西侧为双号,起始号在北;“道”南侧为单号,北侧为双号,起始号在东。


胡同
  天津的胡同狭窄、曲折、多弯,均以房地产权的四至为界逐渐衔接形成的,路面坎坷不平。其名称由来五花八门,有的用房主姓名,如张家胡同、王家胡同、梅家胡同等;有的以重要店铺、建筑物或某些特征为名,如日升当胡同、贡院胡同、冰窖胡同、烧锅胡同、白衣胡同、元升茶园胡同、九道弯胡同、耳朵眼胡同等。凡胡同一端不通者,均称作实(音“死”)胡同。有的胡同起名“某某里”,如洪源里、耀远里、清瑞里、仁和里、德才里等等。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和平房改造工程的不断发展,昔日的胡同已日趋减少,一座座新型住宅楼拔地而起,形成各种体系的园林式生活小区,其名称更是标新立异、各具特色。有的称“某某里小区”;有的称“某某公寓”;有的称“某某花园”。


行具
  在现代化交通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普及使用之前,人们外出旅行,除步行外,仅有车、船、骑、轿数种行具。


轿
  旧时,官宦、富商和家道较殷实的家庭成员(包括妇女)出行,均要乘轿。轿又分4人官轿及2人轿。官员乘轿要求走得平稳,而商人乘轿却要轿夫“飞轿”跑步行进,以示有“派儿”。2人轿,多为妇女乘坐。

  天津开埠前使用装载货车有大车、地排车、独轮车;乘人的有轿车等。轿车是在大车的原型上改装出来的一种畜拉客车。旧时的富商大户均有自己的轿车,其做工十分讲究,车身上装有车篷,篷外依用途不同加不同颜色罩衣,罩衣上镶花边,并以刺绣为饰。车篷两边或后边,各设窗口,车前为门,门上垂帘子。车内铺有车褥子。车辕、车尾装有镂花铜饰,驾车马的绳套上、笼头上,个个装有铜饰与缨穗,马头、马项间,又系许多铜铃,行走起来,颇为悦耳。此外,还有驴、马等牲畜,即可驮货又可驮人。
  以后又陆续增添了车胎为实心的自行车、人力车、西洋四轮马车等。19世纪后期,以津地为中心向北京和冀东修筑了中国最早的铁路,火车为交通旅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0世纪初,汽车进入天津。租界地外侨和中国军阀官僚都有自己专有的汽车。同时,有轨电车出现,以环老城4条马路和日、法、意租界区域绕行。这时,人力车增多,自行车和四轮马车得到普遍便用。20世纪20年代,两轮畜力轿车在天津市区绝迹。30年代小轿在市区少有使用,代之以小汽车步入富豪家庭。40年代公共汽车出现,而牲畜驮人的现象在市区绝迹。50年代,机动车运输得到发展。载重汽车增多,公共汽车线路及长途汽车客货运输线路增多,人力三轮车取代了人力车,自行车的使用已相当普遍,牲畜车在市区逐渐绝迹。70年代末,出现出租汽车及小公共汽车。80年代轻便人力三轮车因其既可带人又可驮少量物品而为普通民众所喜用。摩托车也已被青年人所喜爱。90年代,私人拥有小汽车日俱增,但使用者多限于个体经营者或高薪阶层。


天津开埠前,内河船只很多,载货的有尖头对槽船、一身船;载人的有通往各县的集船,短程的有帮摇船(即可载货又可载人)。海上船只有遮洋船(用于运粮)、大红头船(闽、广北上的船只)。冬日,内河冰封,冰上有凌床子可乘人,亦可载货。
  19世纪后期,内河有了汽驳船,海上有了招商局的轮船。20世纪50年代,内河使用汽轮拖挂木船队,即减轻了船工的体力负担,又增加了货运能力。


出行与迎送
  旧时,天津人出行,特别是出远门者,多参照皇历所言行事,即择吉日而行。如遇有重要事情必须按期启程时,家中一定要为其敬香礼佛,祈求平安,有的还要到寺观求吉。
天津人好客,迎送之礼十分讲究。有贵客到家时,全家均要出门迎接,家中有名望者双手抱拳施礼。之后,主人在前面引路,起门帘,请客人进屋。落坐后,要给客人递烟、上茶。递送时主人须躬下腰身,双手奉献,客人则要起身以同礼接过烟茶。续茶时,壶嘴儿不得对着任何人,且水不得斟满。
送贵客时,主人一定要送出很远,并说:“您慢走”、“请走好”、“有空再来”等。客人则也同时说“好走”、“请留步”等,并对主人发出邀请。平辈或辈份小的客人来家,一般都由平辈人送至家门口,主人只说“以后再来,给家里人捎好”即可。倘若家人或亲朋好友出行远方或长途归来,则要到车站或码头接送,谓之“送站”、“接站”。同时,或在家中,或在饭店设宴款待。送客之宴,称之“饯行”;迎客之宴,谓之“接风”、“洗尘”。安排的主食根据迎、送的不同而分别是面条和饺子,即迎客吃面条,送客吃饺子,民间俗称“长接短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