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饰与头饰
佩饰,是民间服饰习俗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何种类型,何种质地的佩饰,其总的属性均带有工艺性质,因此作为商品,价格也高,基本上是家境较富足的人才能佩戴。妇女所佩戴的首饰,均根据其家境的贫富程度而选择不同的质地。富裕人家的妇女一般采用金质的首饰或佩戴一些品质较高的小件玉饰品。到了民国以后,民间时兴镶嵌宝石的首饰,镶嵌的宝石越贵重就越能反映出其主人的地位。而普通人家的妇女则大都选用银质的首饰。
耳套,是男人们寒冬季节在外奔走时经常使用的一种佩戴物。特别是旧时城内走街串巷的小贩更乐于戴此,目的在于保护耳朵不被冻伤。耳套的质地有棉、皮两种。由于它的实用性很强,因此直到近几年,仍有一些郊县地区的人们及城市中的老年人在使用,并且出现了一种用毛线编织的耳套,其色泽鲜艳多样,外观上增加了耳套的装饰性能,因而也受到年青人喜爱。
荷包,是男女都使用的佩饰。荷包的形式各种各样,一般都要绣上精美艳丽的图案,挂在腰间。天津开埠前,非常时兴佩戴荷包。富家女子所戴的荷包大多内装名贵香料。男人们有的佩戴一种烟包。荷包还往往被用做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中人们佩戴荷包的习惯才逐渐消失。仅有少数抽旱烟的老年人还沿用一些不带图案的荷包来装旱烟叶。
纽扣,是服装上不可缺少的物件。清代民间服饰上的纽扣差异性很大。一般劳动者的服装采用手工盘制的“绊子”,俗称“疙瘩绊儿”。也有的采用一种布扣。
民间所使用的扣子大多是素面,贵族则采用圆球状鎏金铜扣、玉石制扣和玻璃扣等等,到20世纪50——60年代,较为流行的是“子母扣”。后来有机玻璃及木制等各种质地和式样的纽扣不断出现,一些特殊服饰上的专用纽扣如“喜”字扣和“寿”字扣等都已被采用。这种专用纽扣的出现,更突出了装饰功能。近年来流行的“拉锁”,成为纽扣的新品种。
耳坠,俗称“钳子”,是妇女普遍佩戴的一种装饰物。旧时,民间流行在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扎耳朵眼的习惯,长大以后再佩戴耳坠。耳坠的质地有金、银、宝石镶嵌等,由此可分辨出家境的贫富程度和个人的审美差异。20世纪50——60年代,戴耳坠之俗被讲求朴素的社会风尚所限而不再时兴了。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才有所回潮,且在质地、样式等方面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一些仿金、银、宝石镶嵌等耳坠常与戒指、项链等配套佩戴,其工艺精湛,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手镯,是妇女普遍喜欢佩戴的一种饰品,质地有金、银、玉石等等。从人们所佩戴的手镯质地就可区分出其家境的富足程度。戴手镯的习惯在20世纪50——60年代也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奢侈和陋习而受到革除。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又开始有所恢复。近几年又兴起了质地为景泰蓝及各种仿真的工艺手镯,因其做工精细,图案精美而受到各阶层妇女的欢迎。
戒指,是妇女手指上的装饰物,在民间还多以戒指为婚姻的信物,有金、银、玉石等质地。形制又有圆环式、嵌宝式、印章式等多种。考究者用料名贵,雕琢精致。如今,男女互联婚姻或定情时均以戒指相送,并以金戒指或镶嵌各种宝石的戒指为多,极少有戴银戒指者。有关戴法,已不拘旧礼,只突出装饰性。但通常未婚女子戴中指,已婚女子戴无名指。而且一部分男人也时兴戴戒指的风气。
扳指,旧时,在一些富足而尚武的男人中流行佩戴斑指。斑指质地主要以宝玉石和玛瑙为主,而斑指套也作为一种精美的佩饰,经常戴在身上。斑指套上多绣有精美的图案,既实用又富有装饰性。此俗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消失。
手笼 ,是人们在冬季用来暖手用的,长约1尺多,呈圆筒形,质地有棉、皮两种。其内部构造为有两个各自分开的插手袋而各自封口。使用时双手同时插入,然后横于胸前。这种物品在20世纪30——40年代多有流传。20世纪50——60年代时还可见到一些老人仍在使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绝迹。代之而起的是各种质地棉、皮和毛线编织的手套。式样有拇指分开而其它四指合拢的(俗称“手闷子”),也有五指全部分开的。还有一种单布手套,作用不是为了保暖,而是体力劳动者为保护手掌而采用的。
假领子,是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要功能的物品,多为年轻人所采用。其形状为普通衬衣的领子部分再加上两根挎在腋下的带子。假领子可以起到穿衬衣的效果,既节省布票(当时人们购买棉布时要凭布票,限量购买),又经济省钱。
套袖,原本是为保护衣服的袖子不受磨损,并多在工作或干脏活时所佩戴,。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少年轻女性以流行的花布做成套袖作为装饰,尤其在冬季与家做中式棉袄罩相配穿用,成为时尚。。20世纪80年代以后,则被工作服所代替。套袖的质地以棉布和化纤布料为主,颜色一般采用黑、兰等深色,而家庭自用的套袖则多采用浅色。套袖的长短大多是腕到肘部,上下口用松紧带收紧。
百岁锁、百家锁、长命锁,
都是儿童的一种佩饰品,形状相似,意义相近。旧时,民间在婴儿出生百日时,家中须举行庆贺,款待亲友,谓之过“百晬儿”,俗称“百岁儿”。此日,婴儿的外婆须送来婴儿的衣饰,其中必不可少的要有“百岁锁”,以此为小儿祈福求寿。“百家锁”是在儿童过“百晬儿”以前,父母向亲朋好友及街坊邻居等1百户人家象征性地布施来很少量的钱,购置或打制而成,此举与百家衣意义相同,戴上可使幼儿健康成长。20世纪50——60年代以后,过百岁儿风俗渐趋淡化,百家锁为长命锁所代替。
百岁锁、百家锁和长命锁的形状如古锁,上面多打制“长命百岁”、“富贵长命”等字样以及“麒麟送子”等各种吉祥图案,下边坠有许多小铃铛,用五彩线做带,挂颈上,垂至胸间。质地有银和薄铜胎镀银两种。选用时一般视家境的富裕程度而定。20世纪70年代后期,过百晬儿之风重兴,市面上不仅有百岁锁、长命锁,且增加了手镯、脚镯等装饰品配套出售。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图102、103、119A、120A、121A)
头饰
男子头饰
清朝以前,汉族男子的发式一直是传统的总发为髻,即留全发,绾髻。清朝政府则强制推行半剃半留,辫发垂肩的发式,也就是在额角两端引一直线,将直线以外的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后头发,再编为辫,垂于脑后。到辛亥革命以后,一般的体力劳动者都留光头,稍有些身份的人都时兴留分头或背头,尤以分头为最多见,有中分和偏分。还有一种较为随便的头顶前部留有短发的学式头。男童发饰样式较多,有将头剃成两侧留发、前面留发、后面留发等多种,特别是在后面留一小绺头发并梳成辫子的头型,俗称“鬼见愁”,据说可以避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至今,仍能见到这种遗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男子有烫发者。20世纪90年代时,又有板儿寸头型在市面流行,多为青年男子喜爱。此时,尚有部分男子受国外风气影响而蓄披肩长发,并有染发(棕、红、黄、绿等各种颜色)习尚流行。
女子头饰
女性的发式是妇女较为重要的装饰之一。其头面装饰以发髻最为讲究。髻的形式较为多样,主要分圆、长两种。髻多梳于脑后,亦有梳在头顶或两鬓者。流行较多的髻式有平三套、苏州撅、喜鹊尾等。清朝流行女性在幼时挽双髻、也叫抓髻。姑娘们则大多是前留“短刘海儿”(即发覆于额,其形有平剪、燕尾、垂丝等),后编长辫子。在已婚的中年妇女中则流行梳一种颇具天津特色的“卫头”。卫头的梳法非常独特,把头发整个编成一个较松散的辫子,其间要“续假”。所谓续假就是把一缕缕的假头发编进去,目的是使头发延长,编的时候要抹一种梧桐木之刨花泡成的水,使头发能粘到一起,然后把辫子盘上去,在头的后部形成一个扁而平的形状,上下各翘一块,贴在脑后。后来又有在梳好的髻外罩一硬纸糊黑绸缎做成的如同无底鞋般的胎,称为“纂儿”。青年妇女流行梳盘髻,俗称“盘头”,其发型式样主要有连环髻、元宝髻、香瓜髻、盘辫髻、堕马髻等发式。老年妇女则多在脑后将发梳成圆形,中间用扁髻压住。扁髻长约寸半,髻上罩一硬纸或绸缎做的“冠子”,其直径约两寸,深约半寸,黑色,上绣吉祥花卉或团寿字,上边及左右两侧各有小孔,冠簪插于其上。簪为金属材料制成,状如大头针,上镌有各式花纹。这种整个圆形头发谓之“高冠”。
为使梳好的髻不松散,当时妇女喜欢用梳头油或发腊等抹拭头发,俗称“抿头”。为不伤髻底,睡眠时多使用硬枕具,如木枕、瓷猫枕、瓷人物枕等等。
辛亥革命以后,青年女性开始时兴剪短发,到了20世纪30年代,40岁左右的已婚妇女大多都剪短发,只有50岁以上的家庭妇女仍梳盘头。但此时已有烫发,多为富商、军阀的妻妾及娼妓等采用。20世纪40年代,烫发在民间迅速普及。到了20世纪60年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烫发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在年轻女子中间又时兴长辫,梳成单辫、双辫,以长为美。由于受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的影响,“柯湘”式短发风靡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子发式的发展变化更为迅速,烫发再次兴起,并迅速普及。披肩发及各式短发交替成为发式的新潮流,后来的爆炸式、蘑菇式、冰棍儿式、直板烫等又风行一时。近几年,在年轻的女性中又流行直发,或以“离子烫”将其烫直增加垂度,发式有长穗、短穗等,使发式的总趋势向着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旧时,女子头面装饰的另一特点是讲究额角发式,有五六种之多,其中以圆满、垂幔两种最为流行。此外,讲究化装,择眉、画眉、敷粉、描唇、佩簪花、戴耳环等都十分讲究。
女头上的饰品一般采用簪子,质地有金、银、玉等。有的在簪端做成凤形而垂下,也有的做成各式各样的花形,华丽异常。其贵贱之分则在于质地的区别。妇女还有头上戴花的习俗。直到如今,每逢过年,妇女大多要戴花,不仅儿童、姑娘、中年妇女要戴花,就是上了年岁的老人,也要戴一种有聚宝盆图案的绒花以示吉祥。妇女所戴的花分鲜花、绒花和绢花几种。民国初年到20世纪40年代,戴鲜花的很普遍,而到了20世纪50代以后,就少见了。民间举办婚礼时,所有的女宾,不分长幼都要戴“喜喜”字绒花,以示贺喜。而新娘 头上所戴的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图案的花,更是以多、奇、艳而形成天津地区的一大特色。
社会发展到现代,各种质地、各种式样的发卡大量出现,有布、绒、绸、塑料、铝、铁、木等等质地。从式样和作用上也可分出多种类型,使妇女头上的饰品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