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
  天津地区儿童服饰上的一些习俗、习惯,主要体现了人们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祈福心理。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民俗心理上的传承及人们复杂的社会意识十分丰富,它所提供的民俗研究事象也非常广泛。
月科儿服
  月科儿中的婴儿服饰都做成带大襟的道袍式,传说穿这种衣服可祝孩子长命百岁。这种衣服不能用新布来做,都用穿过的衣服改制,以免新布磨破孩子的皮肤。月科儿服不订扣,不订绊,只用带子系上。下穿开裆的连脚裤。帽子是用一块布扎住四个角而形成一个帽子形状,式样不甚讲究。
百家衣、被
  百家衣,是天津民间在儿童过“百晬儿”时为其穿的衣饰,这种衣饰是由孩子的母亲从亲朋好友及街坊邻居中讨来碎布帛,按正方形或三角形拼接缝制而成。式样做成大襟的道袍式。民间传说,穿上百家衣长寿多福。还有的认为此俗源于“受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俗谚。穿百家衣象征孩子经历了一段苦难的生活,预示苦尽甘来。还有的人家用做百家衣的方法为孩子做成百家被,以此祈福求寿。如今,各种质地和样式的儿童服装争妍斗艳,加之各小家庭均是独生子女,其服饰多于市面购置,除农村地区外,极少有穿百家衣,盖百家被的了。(
蓝紫裤
  蓝紫裤,是给儿童在“百晬儿”或周岁时穿的一种服饰。由孩子的姑姑亲自做。蓝紫裤为开裆式,质地为棉布,夏季用绸料,一条腿是蓝色,一条腿是紫色,取“拦子”的谐音寓意,意思是把孩子拦住,免得被疾病等灾祸夺去性命并能平安成长。对此天津曾有“姑蓝紫,永不死”的俚歌,特别是此裤由姑姑亲手缝制,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旧时,妇女经济不能独立,社会地位低下,如果娘家兄弟子侄人丁兴旺,家大业大,等于有了好的靠山,自己在婆家的地位亦会相应提高,不被轻视。这种社会历史原因也就造就了姑姑寄希望于侄儿,为侄儿祈求福寿安康的民俗事象。如今在郊县中仍沿袭此俗,城市中已不多见。
五毒衣
  五毒衣,是为儿童在端午节时穿用的一种衣饰,通常是背心式。一般用黄色布或绸子制成,上面绣有蝎子、蜈蚣、蟾蜍、蛇、壁虎等5种小生物。传说孩子穿上这种衣服就可以避免各种毒虫的叮咬,避邪除病,以利于儿童顺利成长。
兜肚
  兜肚,是挂在小儿胸前的一种贴身小衣,古称“抹胸”。津俗,小儿出生后即戴兜肚。其式样为菱形,上端用线绳挂在颈上,侧面两角则向腰后围上,亦用线绳束结。尖角处剪为内向弧形,称为“兜肚嘴儿”。质地以布、绸为主,上绣吉祥文字或花卉图案。夏季时,小儿多以兜肚护胸腰,以免着凉。由于小儿从小戴兜肚已形成习惯,故成人后仍有不少人将其戴在身上,特别是妇女使用者居多。(图95)
围嘴儿
  围嘴儿,是婴儿系于领下的一种实用性极强的饰物,起接住唾液或饭菜汤的作用。旧时,小儿围嘴儿多用绸面衬三四层细布,做成十字花瓣或梅花状,绕颈佩于肩际,一瓣即湿,便于转过,换用另一瓣,使用方便,故在津郊又有“转脖”之俗名。
  围嘴儿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上绣有色彩艳丽的吉祥图案,是旧时女红的代表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幼儿园里率先用羊肚巾制成围嘴,换洗方便,经济实用,渐渐普及。此间,仍有不少家做的绣花围嘴儿使用,并随时代的进步,从质地到样式又有所变化,后来出现的饭单(分带袖和不带袖二种,罩在衣服外面,后面系带),就是由围嘴发展而来。
屁股帘儿
  屁股帘儿,是旧时儿童冬季必戴的御寒饰物。有棉、夹之分。因儿时多穿用开裆裤,冬季时为防止小儿受凉,故为其戴上屁股帘儿,防风取暖。其制做十分简单,形状呈方形,两侧上角缝上布带,相围于前腰间系住,质地以布面为主,也有绸面,讲究的人家还要绣上吉祥图案。
斗篷
  旧时,小儿使用斗篷的并不多见。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职业妇女需带孩子去托儿所或幼儿园,于是在冬季兴起穿用棉斗篷。斗篷多选用红色或粉红色丝绸面料,帽子和前襟边缘均有兔毛出锋,做工十分讲究。以后又有条绒面或尼龙绸面等面料的斗篷出现,并随儿童的年龄增长,加上了袖子,被称作“棉猴儿”。
鞋帽
  天津地区流行的儿童鞋帽很有特色,并蕴涵深刻的吉祥内容,如戴老虎帽喻意着儿童能健康成长;戴五毒帽则喻意着能使儿童避免毒虫的侵害等。儿童过周岁生日时要穿虎头鞋,虎为百兽之王,民间认为小儿穿上虎头鞋可为其壮胆、避邪。过八月节(即中秋节)时要穿兔儿鞋,据说穿此鞋,孩子腿脚健壮,跑得快。冬季儿童穿的棉鞋一般像草鞋式样的篓子式。民间还有为儿童穿草鞋的习惯,一般在草鞋的里面挂上里子,使得穿着舒服不磨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