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
   天津汉族妇女的服饰讲究质地、颜色、样式及缝制技巧,样式多以衫裙配套穿用,主要有琵琶襟、对襟、大襟、百衣间、满花、洋印花、一块玉等式样。从整体看,清代到民国初年妇女服饰变化不大。但民国初年到至今这几十年中,妇女服饰的变化则是非常迅速。“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一批新女性,在她们中间兴起了一种“学派儿”装束,即大襟元宝禊的肥袖短袄配以黑绸长裙、高筒袜、偏扣布鞋。这种装束在当时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五六十年代则兴起了列宁服和女制服,这些服装的流行,反映出政治气候及形势对服饰习俗的影响力。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女性的服装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尤其是近几年妇女服装款式的变化速度之快,更替之频繁,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上身着袄或衫,下身穿裤或束裙的总格局没有变化。在传统的上袄下裤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裙装,如长裙、短裙和连衣裙等等。在传统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美。衫、袄
  衫,是清代妇女中较流行的一种服装,一般是大襟式,衫的长度可及膝,高领大袖。在衣襟处和袖口等一般都有镶滚的花边。光绪末年,衫长可过膝,颜色以湖蓝、桃红居多,也有宝石蓝或大红等色。20世纪20年代以后,衣身逐渐缩短,袖管加大,下摆是弧形,称作“元宝禊”。
  袄,是比衫略短些的一种服饰,有夹袄和棉袄之分,式样主要有琵琶襟、大襟、对襟等,也带有镶滚的花边。

镶滚服
  镶滚服,是在衫、袄、裙等服装上镶嵌各种花边。清初时,只在襟边及袖端处镶绣,颜色趋于素净。到咸丰、同治年间,则镶滚繁复,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包括牡丹带、金白鬼子栏干、盘金间绣等各色镶滚。直至光绪末年,仍盛行镶滚装饰工艺。一衣仅有六分绫绸,而镶条则居十之三四。当然,从镶滚花边的繁简程度,也能看出其社会地位、家境状况等。镶滚服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丝织染绣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清中叶以来,花边手工业发达,衫裙做成后,购来成品栏干辫子订上即可。由于省时省力,而又美观华贵,致使镶沿之风久盛不衰,深为女子喜爱。
裙子
  明清时期,妇女普遍穿用裙子,其式样很多,主要有百褶裙、凤尾裙、筒裙等。清朝末年,在制作上有所变化,将裙幅用线交叉串取,形成鱼鳞百褶裙(其裙褶处能展张紧缩,展时如鱼鳞式)。此款曾风靡一时,深为女子钟爱。津门竹枝词中曾有:“凤尾如何久不开,皮绵单夹弗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有鱼鳞百褶裙。”形象地勾勒出这种时尚。
  清代裙装颜色以红为贵,孀妇则多穿黑色布裙。若有公婆,本身又寡居多年,亦可穿青色或湖色裙子。裙前面无褶处,称为“马面”,上绣有各种纹饰。穿裙装的同时,上衣要求着长衫,以便遮住一部分裙子,裙子里边还要穿裤子,扎腿带子。由此可见,穿裙装实际上是一种礼仪上的需要。
裙装发展到近现代,式样变化更快,面料的采用也多种多样,装饰功能更加突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流行背带裙,尤其是青年女工和青年学生中更是普遍穿用。70年代流行连衣裙。到了80年代以后,各种式样的裙装更是大量涌现,如一步裙、西服裙、旗袍裙、鱼尾裙、超短裙、太阳裙、A字裙等等,裙装成为最能体现妇女风采且装饰性极强的服装之一。
旗袍
  旗袍本是满族的一种典型的服饰,后为汉族所接受并广为流行。它的式样和结构不很复杂,一般是圆领、大襟、窄袖、两面开禊,有扣绊。衣料多用绸缎,且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上几道花绦或彩牙儿等宽形花边。清朝中后期,出现了不开禊的旗袍,并且下摆由宽大变为收敛,收紧腰身。袖口也由窄变肥,镶嵌改为窄形栏干。20世纪30年代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旗袍变化主要集中在领子、袖子及身长三方面,袖子由长变短,由腕部缩至肘间,最后缩至肩部,成为无袖旗袍,领高变低,曲线越来越突出,身量缩至足踝与膝盖之间,最短时在膝盖以上。旗袍成了妇女在社交场合所不可缺少的礼服,即使是家境并不富裕的妇女,一般也要有一二件旗袍以备外出时穿用。因旗袍很少受到制度性约束,故有“品官吏衣商人家”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旗袍的式样不断变化,越来越符合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穿起来爽身合体、美观大方而又具有东方女性特有的美。从80年代始,旗袍又开始流行,并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在世界服饰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裹穷
  一裹穷,是流行于清末民初的一种妇女衣饰,这种衣饰大多为贫穷的妇女所穿用,布料一般采用蓝色棉布,基本的式样与旗袍相差不多,为筒裙式,但四边都不开禊。因为穿用者大都家境贫寒,因此基本上是常年穿在身上,故而得名“一裹穷”。
背心
  背心,是一种春秋装,是当时妇女穿在最外层的衣饰,作用类似坎肩,有夹、棉、皮之分。背心的长度一般要过膝,掩盖住上身所穿的袄和衫。它的镶滚与上身衣服一样,也是一种装饰性强于实用性的服饰。

抹胸
  抹胸,俗称“兜肚”,是妇女所普遍采用的一种贴身内衣,前片有简单的绣花,缚于胸间。旧时,天津束胸的习惯并不普遍,因而从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所流行的兜肚较为宽松、随意。尤其是年岁较大且儿孙满堂的妇女,夏天时在家里可以只穿兜肚,只是有外人在场时才有所避讳。20世纪40年代以后,胸罩(也称文胸)流传进来并迅速普及,取代了兜肚。现今妇女使用的胸罩,除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外,其装饰功能越来越突出,有的还在其间装有衬垫物,以表现妇女的女性美。


斗篷
  斗篷,是清末民初所流行的一种妇女服饰,家境富裕的女子经常采用。有棉、夹、皮之分。多采用缎子面料制成,常与狐皮围脖相配套使用。
鞋
  汉族女性的鞋较有特色。从宋代开始,妇女就有缠足的习惯。到了清代,在妇女中仍然盛行缠足。因此天津女子均穿一种特制的布袜和小脚鞋,这种鞋基本上都是手工家做。所谓的“三寸金莲”指的就是妇女缠足。辛亥革命前,一些开明人士在津成立“天足会”,倡导缠足妇女放足,民间称之为“放脚”。因此从民国初年到七八十年代,社会上流行两种放足鞋,一种鞋又尖又窄,一般是自做自绱。另一种为缎面皮底,则是由匠人所制作。天津的鞋业老字号“老美华鞋店”,就是以制卖各种放足鞋而驰名全国的。放足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特殊产物。20世纪30年代,皮鞋在天津出现。一般中等家庭的年轻人,机关、学校、洋行的女职员等女性,多穿圆口、皮底偏带皮鞋。抗日战争后,一些女艺人及家境富裕的妇女,流行穿高跟鞋,而在一些学生和普通妇女中则流行布底偏扣鞋。20世纪60年代又流行平底皮鞋,配以尼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跟鞋重新兴起,式样多种多样。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种保健型的休闲鞋、旅游鞋又成了新的潮流,使鞋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更加完美地结合起来。

帽子
  旧时,妇女很少有戴帽子的习惯,只是在冬天时,老年妇女喜欢戴一种以黑缎或黑平绒为质地做成的棉帽,上面绣有简单的图案。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各种装饰帽大量涌现,特别是形式各异的草编装饰帽,同时具有遮阳的功能,因而受到一些妇女的喜爱。

袜子
  旧时,由于女子缠足,其袜子也都是家做的布袜,亦称“裹脚布”。辛亥革命后,穿用棉线高筒织袜。因此袜无弹性,故在行走时易自行脱落。为此,人们便在袜筒上边缘处订有松紧带,或穿袜后套上袜带,与贴身内裤上的布带拴在一起。20世纪30年代曾时兴一种“吊袜带裤衩”,深为当时时髦女性喜爱。五六十年代后逐渐流行尼龙袜、尼龙丝袜、单线袜等,尤其是80年代后,长短各异及连裤的丝袜在女性中普遍穿用。连裤的丝袜又根据季节变化而出现毛线、棉加丝等不同质地和颜色的袜子,成为与裙装配套不可缺少的服饰之一。
腰带
  旧时,因女子主要服饰是裙装,故时兴用腰带将裙子束于上衣内。腰带初时较窄,用丝线编织而成,下垂流苏。清末以后,腰带的作用更突出装饰性,女子多系考究的绣花绸带,将其垂于股际或至腿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则以红布缝制的窄形下垂流苏的腰带为主。而后又有皮、革、塑料、金属等各种质地和颜色的腰带出现。年轻女性则多在春秋及夏季选用装饰性强的腰带,以衬托体态之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