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民俗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天津城市虽然形成较晚,但其性质、地位以及五方杂处的人口结构,使得民间服饰习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首先是重商风气影响着天津民间的服饰特点。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商贸大都会格局,营造了一大批商人,大多数家庭也以让孩子从商为谋生的出路,表现在服饰上则是崇尚豪华、奢侈,无论面料、图案、做工、样式以及佩饰都追求高档次,并在不同场合穿用不同的服饰。
其次,游民思想影响了下层劳动者的服饰特点。天津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其人口结构非常庞杂,一些有游民思想的人为其指身为业、日挣日吃的生活方式所决定,服饰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夏季一般都是“短打儿”,冬季则穿“二大棉袄”,内套紫花布小褂,下穿“空堂”棉裤,脚腕扎腿带子。
另外,天津民间的崇文思想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墨客,这些封建文人所表现出的服饰特色,也对天津民间服饰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服饰的色调,还是式样都追求高雅清新的格调,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即使是较贫穷的文人,在服饰上也力争整洁,以此维持他们所看重的“脸面”。
服装男装 长袍
长袍,是清代民间较普遍穿用的一种服饰。长袍有单袍、夹袍和棉袍之分,单袍又俗称“大褂”。天津民间流行的长袍与正宗皇室的长袍有很大区别,长袍的式样是右大襟式,左右两开禊,而皇室的长袍则是四开禊。长袍在其流行的过程中也有较大的演变。清朝初期的长袍又肥又大,长及脚面,并且没有领子,穿时,须别加领衣,俗称“一裹圆”,此种服饰为清代官吏经常使用,无禊,后来成为天津地区一般平民所穿用的袍服。清朝晚期,长袍则演变成又短又瘦,并且加上了立领。长袍大襟所遮住的部分称为“掩襟”,有长掩襟也有半掩襟。最初,长袍上都不带口袋。民国以后,在长袍的掩襟上普遍安有一个口袋,便于盛放手绢等小物品(没有口袋时,手绢等小物品一般是放在左袖口内,走路的时候左手不垂放下来或是用手牵着袖口)。旧时,无论是商人、官僚、文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稍有些“脸面”的人,长袍是必备的服饰之一,它既充当了礼服,又是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服饰之一。在商人中间,凡是属于“大同事”级别的人(相当于高级售货员或售货员中的领导者)在站门市时都穿毛料(在清朝末期,毛料被称为“巴岦哔叽”,大多从南洋流传进来)和绸缎的长袍,颜色以蓝、灰为主,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及重要的场合,更讲究穿用长袍。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长袍才逐步匿迹。
马褂
马褂,一般是套在长袍之外穿用(见图)。它身长齐脐,袖长齐肘,四面开禊。马褂的面料都采用绸缎,有棉的,也有里边挂皮毛的,冬天时套在长袍外面穿用,既方便实用,又可御寒。清代前期的马褂,式样有一字襟、对襟、琵琶襟和大襟之别,袖子又短又肥大,袖口齐平。清代末期,则只流行对襟式样,且袖子很长,一般要齐到腕部,身量也变得很紧。还有一种马褂类似于坎肩,对襟,有领无袖,一般是夹的或棉的,浅色相对较多,为年轻人所喜欢穿用。在夹马褂和无袖马褂中,大多都带有镶滚。老年人穿马褂多选用团花图案,年轻人则多选用散花图案。一般文人很少有穿马褂的,只有在祭孔的时候或上年纪的人做生日接受晚辈祝贺时才穿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长袍和马褂都是配合穿用,马褂的颜色要求必须深于长袍,否则会被认为人性轻浮。这种长袍与马褂配的穿法已成为清代男子服饰的一种模式。
坎肩,又称“马甲”,昔日多套在长袍外,一般是对襟,无领无袖,男女老少皆可穿用,坎肩也有琵琶襟、对襟和大襟等式样,其中以对襟最为普遍。其质地包括单、夹、皮、棉、纱诸种。由于坎肩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强,所以一直流传至今。现今所流行的坎肩质地和式样有许多变化,有用各种毛线编织的毛坎肩,式样有鸡心领式和对襟式等。坎肩的穿用几乎没有性别的区别和年龄的差异,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较特殊的服饰。
袄
袄,是一般劳动者常穿的一种服装,分单、夹、棉等,平时劳动或一般活动时穿着极为方便,实用价值很高。因此,这种服饰一直流传至今。
另外,在棉袄的种类中有种“二大棉袄”,它的长度介于棉袄和棉袍之间,穿着行动方便,其布料最初为蓝色或黑色的紫花布,清朝中叶以后,开始采用机织的棉布,俗称“标布”。二大棉袄是负贩劳动者较喜欢穿用的服装,也是极具天津地方特色的一种服饰。还有一种只穿皮袄而不吊面的,即只用原皮做成袄穿,俗称为“老羊皮筒子”或“光板皮筒子”,它大多是采用较为耐磨的长毛皮制成。这种衣服经常被负贩劳动者出远门时或一般赶大车的车夫所采用。它有时还被当做褥子铺或当被盖,尤其是在露天场合休息时,更能显出其优越性。 |
裤
裤,是与袄相配的服装,有单裤、夹裤、棉裤、皮裤之分,样式以大档裤为主,俗称“丐裆裤”。
旧时,天津人有在冬天穿空堂棉裤的习惯。20世纪20年代以后,则流行在棉裤中套一条单裤,到了30年代以后,已经有棉织的秋裤、秋衣在市面上流行,最有名的是“三友实业社”的产品,颜色以白为主,人们多将其套在里面穿用。裤的样式有西裤、筒裤。从50年代以后,天津人下装的穿着方法一般是内穿裤衩,再穿秋裤,外套外裤,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和御寒需要,毛裤、绒裤等都可套在里面穿用。到了70-80年代,裤型出现了瘦腿裤、喇叭口、直筒裤等等,质地有棉布、化纤、毛料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牛仔之风传入中国,各种款式的牛仔裤以其观赏性强和实用性强而风靡一时,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短打儿
“短打儿”,是负贩劳动者特有的装束,一般是指上袄下裤的打扮。由于天津是以漕运而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码头、脚行为数很多,因而短打儿这一特殊的服装便成为劳动者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民间夏季无赤膊的习惯,因而体力劳动者在夏季时,短打儿的上衣类似于坎肩,前后片用布条子在腋下连接起来。布料最初采用俗称“紫花布”的土布,这种土布所采用的棉线是用手工撮制的,粗细不等,颜色多为土黄色。后来,多用“细夏布”(为广西、贵州、四川一带产品)。“七·七”事变后,由于各种面料相继出现,再加上运输的问题,细夏布才被其它面料所代替。冬季时,上衣则穿一种比普通棉袄长而又比棉袍短的对襟扣绊棉衣,俗称“二大棉袄”,下身穿“空堂”棉裤,并在脚腕处扎上腿带子。
腿带
腿带,俗称“腿带子”,最初为布带,后为线带,有宽带和窄带之分,带子末端织有流苏线穗。旧时,人们无论穿单裤、夹裤或棉裤都时兴用腿带子扎裤腿角,缠裹于脚踝之处。特别是那时的棉裤裤裆肥大,裤筒甚宽,而里面又无贴身衣裤,故腿与裤筒间的空隙很大,易进冷风,扎上腿带子既可御寒保暖,又可起防护作用。此俗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才逐步消失。
帽子
帽子,是一种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的服饰。旧时,民间的男帽样式主要有便帽、风帽、将军盔、毡帽、恭喜帽、鸭舌帽等。(图75、86、8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流行了一段“列宁帽”,很快又被“干部帽”代替。60年代流行绿军帽。70年代又流行起鸭舌帽。再以后,各种时装帽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尤其是近几年,社会上所流行的帽子式样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而且各种质地的都有,特别是一批高档精品帽子的出现和流行使人戴帽子的目的己从单纯追求实用性向追求欣赏性转化,反映出人们追求个性美的心理。
 |
便帽,是清代民间流行的小帽,因由6瓣合缝,故也叫“瓜皮帽”(取六合一统之意),俗称“帽翅儿”。整个帽子呈瓜棱形,有圆顶和平顶之分。帽子顶有结子,以红线编成。间或有黑色者,多为老年人所戴。帽内有胎,分软胎和硬胎,颜色为黑色,其质料一般夏季用纱,春秋两季用缎,便帽是和长袍、马褂相配套的装束。 |
 |
风帽,也叫“风斗”或“观音斗”(因与泥塑或绘画中观音大士所戴头巾相似而得名),有夹、棉、皮之分,一般为黑缎于面,黑平绒里儿,亦有紫缎或蓝缎面及黑布面。辛亥革命以前都是家庭自做。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三四十年代大都由大的鞋帽店出售。帽扇很长,可护住颈项,用带系于颈下,头部可遮及前额,所以老年人一般都喜欢佩戴,罩在小帽的外面以避风寒。 |
将军盔,是由四片缝制而成,前片齐眉,左右两片可护住两颊,后片可护住脖颈。由于此帽的式样与古代武将的头盔相似,因此称之为“将军盔”。将军盔多用黑缎子做面制成。还有一种将军盔是无顶的,式样与有顶的一样,套在帽翅儿上使用,这种帽子多是青布做成,也有采用缎面,以棉质家做为主,多为中年商人所喜欢佩戴。
毡帽,有礼帽和便帽之别,其式样很多,有半圆形而顶略平的;有反折向上作两耳式,在折下时可掩住双耳来御寒的;有前作遮阳式而后向上反折的;也有顶部呈现锥状的等等。所有这些毡帽,都是负贩劳动者所普遍佩戴的。这种式样的帽子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慢慢绝迹。
恭喜帽,是由风帽演变而来的,其前沿上翻,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当时的商人和文人普遍使用。
鸭舌帽,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广泛流行的一种帽子,由于这种帽子的形状酷似鸭嘴而得名。此帽是由东北传到天津,多在国家干部之间流行。20世纪70年代,曾在民间时兴一时。
鸭舌帽,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广泛流行的一种帽子,由于这种帽子的形状酷似鸭嘴而得名。此帽是由东北传到天津,多在国家干部之间流行。20世纪70年代,曾在民间时兴一时。
鞋
清代较流行的鞋是双脸靴,也叫两道脸靴,有厚底和薄底之分。一般用缎、绒、布为鞋料。主要为绅士、富商和学界人士穿用。20世纪20年代一种圆口和尖口布鞋,质地有礼服呢和布两种,为青年人所喜欢穿着。这种鞋后来又演化成皮底和胶底。30年代还流行一种充礼服呢(假礼服呢)面的鞋。体力劳动者则多穿一种纳帮洒鞋,脸长、跟脚、经磨耐用。
20世纪20年代开始还流行一种家做的布底布面“骆驼鞍(音nān)儿”棉鞋,而一般的商人则更喜欢穿“大云儿”棉靴头,这种棉靴头到五六十年代绝迹,而“骆驼鞍儿”棉鞋如今还可看到有些老年人穿用。
皮鞋是和西装同时流行的,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式样、款式还是质地和色彩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有单皮鞋和棉皮鞋,也有高腰鞋和低腰鞋。质地有牛皮、猪皮、羊皮、鹿皮等。颜色也是多种多样,黑、白、黄、灰、烟等应有尽有。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天津地区一般的平民都以穿家做的布鞋为主,式样有“五眼鞋”(即系鞋带的鞋)和松紧口鞋两种,这种家做布鞋一直流行到70年代。具体的做法是:先用布抹上浆糊做成布夹子,根据鞋的类型剪出鞋帮子,把数层布夹子重合在一起用线绳子纳成鞋底,最后把鞋帮子绱在鞋底子上,再用鞋楦排一下就可以穿用。这种家做布鞋穿起来又舒服又结实,而且省钱。
天津人在早年没有夏天穿凉鞋的习惯。只是近几十年才兴起,先是穿塑料凉鞋,后被大量涌出的皮凉鞋所代替。
袜子
清代民间流行穿着的袜子都是家做的纳底布袜,男子流行用一块方布裹脚的习惯,此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30年代开始普及一种机织的线袜,由于线袜很容易被磨破,因此,补袜子就成为家庭妇女所必须具备的本领。补袜子使用的一种木制的袜楦,也成为当时一般家庭所必备的物品。这种补袜子的习惯大约到了六七十年代才消失,原因是经磨耐用的尼龙袜代替了线袜。近几年,市面上又兴起穿线和丝麻混织的袜子,花样繁多,颜色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