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寺今昔

白旭晨

  独乐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木结构建筑之一,是驰名中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蓟县文物保管所成立后,我曾任副所长、所长等职,除负责全县的文物工作外,主要精力是保护和管理好独乐寺。20多年与独乐寺朝夕相处,对独乐寺有了特殊的感情。多年来,怀着一颗崇敬和热爱之心,我与同仁一道对独乐寺的保护、管理、研究作了一些工作,使这座沉睡多年的千年古刹重现出绚丽夺目的青春。
  独乐寺座落在蓟县城西门内,相传始建于唐代。相传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唐,以此为誓师之地,他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命寺名为“独乐寺”。寺内现存的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其建筑手法在中外建筑史上享有盛名。寺内的菩萨泥塑像和彩色壁画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进寺后,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山门,山门是独乐寺的大门,高约10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穿堂为门道。东西两梢间各塑一尊高大的“护卫神”像,居高临下,虎视眈眈,面目狰狞可畏。门上悬挂匾额,上书“独乐寺”楷书大字,相传是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严嵩手笔。山门整个建筑由台基、殿身、殿顶三部分组成。台基用三合土夯实后外砌条石、方砖,美观而牢固,是稳定建筑的基础。台基柱础上立木柱,木柱上垒叠许多木块,最引人注目。以形似斗子的方形木块和托着两个斗子的拱形曲木称之为斗拱,它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富于装饰艺术效果,而且有着不可缺少的功能作用,是我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一组构件。山门的殿顶称作“四阿”大顶,就是五条脊、四面坡形,坡面和缓微曲,檐角如翼如飞,造形美丽壮观。脊上的瓦饰别具风格,正脊两端的“鸱尾”,尾巴翘转向内,犹如雉鸟飞翔,十分生动,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鸱尾”实物。
  过山门,穿庭院,一座雄伟的楼阁建筑平地崛起,巍然挺立,这便是主体建筑观音阁。这座建筑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式建筑。阁高23米。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从外表看是上下两层,其实里面中间还夹一暗层,实为3层。在高高的台基上,粗大的木柱分内外两周配置,外檐18根,内檐10根。采用了“侧脚”和“升起”的作法,即四根角柱并非垂直竖立,而是柱头略向里倾,柱脚略向外出,而且角柱又比中柱稍高,这样可以防止楼阁外倾。阁内建造不同井口,暗层留长方形空井,四周出小平台可绕阁一周。上层作六角形空井,使空间明快、疏朗。这种两层空井做法发挥了木结构建筑空间运用自如的优点,是观音阁设计的独到之处。观音阁为“九脊歇山顶”,外檐下做回廊栏杆,可登临远眺。上层悬挂鎏金匾额,书“观音之阁”四个大字,传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阁中间耸立着一尊巨大的观世音菩萨泥塑像,因塑像头顶上还有10个小头像,所以也称“十一面观音。”塑像穿过暗层直达阁顶的“斗八藻井”。像体通高16米,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之一。观世音塑像微带笑容,衣带飘洒,自然生动,是我国古代工匠们的杰作。观音塑像两侧为“胁侍菩萨”,塑像面部丰满,姿态优美,造型匀称,线条流畅,与唐代的侍女画一脉相承,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珍品。环顾观音阁下层四壁,五彩缤纷的壁画为明代重描的“十六罗汉”和“二明王”像,像高3米有余,形象逼真,姿态各异。
  壁画上部绘有山林风云画,下面绘有世俗题材画,整个画面线条流畅,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和绘画提供了重要资料。
  观音阁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不仅经历了雨雪风霜的侵蚀,而且经过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当时建筑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它是我国建筑遗产的精华,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
  独乐寺这座古老建筑,早在建国前曾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占有。他们利用宗教迷信作为统治老百姓的手段之一。辽代的圣宗、兴宗、道宗即辽朝中叶这一历史时期,佛教已达到极盛时期,道宗本人“好佛法,能自讲其书,每夏季,辄令诸京僧徒及其群臣,执经亲讲,所在修盖寺院,度僧甚众。”由于皇帝的提倡,上行下效,大臣官僚信佛尤甚,大兴刻经建寺之风。形成“僧徒纵恣,放债营利,侵夺小民,民甚苦之”的情景。
  明清时期,独乐寺是蓟县佛教活动的中心。明朝僧政司即僧衙门就设在寺内。清朝乾隆、咸丰皇帝御题观音阁下层“普门香界”、“具足圆成”鎏金匾额。明清时“渔阳八景”之一的“独乐晨灯”是描写独乐寺香火的最好写照。但因清朝后期的腐败,使独乐寺经历了内忧外患的磨难。八国联军进北京时,蓟县城惨遭蹂躏,据文献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四日,德国洋兵二千余名先后人城抢掠蹂躏。独乐寺行宫、正殿、宝座以及佛殿神像,各处门窗、户壁均被洋兵烧砸,损坏不堪。殿前幔帐陈设,卧佛所铺被褥,均被洋兵劫去”。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独乐寺惨遭破坏。据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记载:“1924年,陕军来蓟驻于独乐寺,是寺内驻军之始”。“民国十八年春驻孙殿英部军队,破坏最甚。”1939年蓟县沦陷,独乐寺被日本侵略者占据。十一面观音前额的宝珠和胸中的佛心均被盗走。胁侍菩萨的双手被打掉,倒座观音和左右护法神像只剩下残破的躯体,阁后八角亭内的韦驮铜像被盗。院内附属建筑的布局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到建国前夕,独乐寺院内已是满目疮痍,面目全非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加强了对独乐寺的保护、维修与管理。1954年独乐寺由县文化馆管理使用,是当时蓟县人民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日常保护工作由县文化馆负责。为了进一步作好独乐寺的保护研究,1960年冬,由中国古代建筑修整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寺内辽代建筑山门和观音阁进行了详细的勘测。1961年,独乐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确立了独乐寺作为文物古建的级别和在全国古建筑中的独特地位。1962年观音阁安装了网式避雷针。十年浩劫中,独乐寺曾被外单位占用,幸未遭到大的破坏。1972年成立蓟县文物保管所,负责独乐寺的保护管理工作,并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划定了独乐寺的保护范围和安全保护区。同年,在观音阁下层发现墙皮的破损处有壁画的痕迹,由保管所会同当时的主管部门河北省文管处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共同勘察并剥去了原来的抹灰层,露出了绘有“十六尊者”的精美壁画,为独乐寺增添了新的保护内容,这一新发现,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不久占用单位迁出,为此后的管理和有计划的维修,创造了条件。从1973年至1975年,本着“恢复原状或保持现状”的原则,先后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维修。1973年,河北省文化局拨款修缮独乐寺,添配观音阁门窗隔扇、遮椽板、支顶加固了顶层乳伏梁架。1974年,对山门、观音阁局部进行了揭瓦补漏,更换了平座斗拱,翻修了回廊地面。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独乐寺院墙部分倒塌,观音阁墙皮部分脱落,十一面观音像胸部铁箍被震断。1977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震损部位进行了及时的抢修。1978年,修整台基、地面、甬路,山门添配隔扇窗。1979年,修整、油饰“独乐寺”、“观音之阁”等匾额,并邀请天津著名彩塑大师“泥 人张”第三代传人张铭等修补加固了十一面观音、胁侍菩萨、金 刚力士、倒座观音等塑像。同年,还两次邀请天津美术学院绘画 系临摹了观音阁和山门的精美壁画。1980年,修建了一条4寸粗100米长专用的消防水管,设立了4处2寸半规格的出水嘴,扬程高度达20米,同时修整好能容30吨水的防火水池。并在寺内进行了适当绿化。1980年5月10日,独乐寺正式向中外游客 开放。1984年是独乐寺重建一千年。10月24日至26日,国家文物局和市政府举行纪念独乐寺重建一千年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 45个科研单位、14个省市自治区和13家新闻单位的184名专家学者和代表应邀参加了大会。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郑孝燮、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王书庄、余鸣谦、周宝中、文化部文物局的罗哲文、朱希元、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的祁英涛、杜仙州、中国 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等专家参加了会议,当时的市领导、县领导与文物界专家济济一堂,共同回顾独乐寺的历史,研讨保护这座千年古刹的措施。专家、学者们共发表论文30余篇。市政府还立“独乐寺重建一千年纪念碑”一通,县文保所发行“独乐寺重建一千年纪念币”500枚。独乐寺的管理、维修和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自辽统和二年(984年)对独乐寺进行重修后,千余年中,只有乾隆十八年(1753年)对独乐寺进行了大修,增建了观音阁上下两层,檐角上加了8根方柱支顶,阁前配殿原有的门面、山花改成了清式,在寺东侧建成了独乐寺行宫,寺前建成栅栏、照壁,形成了现在的模样。200多年来,由于年久失修,独乐寺已象一位患有重病的老人,部分斗拱已经糟朽,部分梁架变形扭曲,柱脚歪闪破裂。1990年国家文物局立项决定维修独乐寺,并列为国家重点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怎么维修呢?为了使维修工作顺利进行,国家文物局、天津文物局请来了专家,设计了多套维修方案,文物、建筑及地震等学科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施工要求,经过4年的测绘鉴定,最终决定采取“半落架”、“卸落拨正,修旧如旧”的维修方案。既对观音阁全面抢救,又不损坏其内部的壁画与观世音菩萨泥塑像。日本专家也对维修工作提出了很好建议。
  独乐寺维修工程,是由中国文物保护研究所主持设计,天津市文物局、蓟县人民政府等组织自营施工的。施工人员建过许多大楼,但修复独乐寺是他们遇到的最精细的一项工程。他们拆下的每件东西都要轻拿轻放,而且都要经编号、绘图、修补、重新安放等程序。据统计,仅拆下的木构件与瓦件每样都在上万件以上。
  为了不使观音阁内的观世音菩萨泥塑像受损坏,施工人员对泥塑像进行了重点保护,他们为泥塑像搭起了金字形的保护架,内衬棉被、塑料布,外用木板,将泥塑像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修复中,为了使16米高的大佛没有倾斜的危险,当时的修复者在泥塑像的胸部和腰部各加了一条箍,并用4条拉杆与观音阁连上。在这次维修中,按施工要求, 4条拉杆必须与观音阁分开一段时间,大家戏称这是在给菩萨像“松绑”。为了确保撤掉拉杆后菩萨像不加重倾斜,专家建议在菩萨像胸前拉上一个“千分表”,随时观察移动情况。庆幸的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菩萨像没有一丝一毫的动静。由此,专家确认原来的4条拉杆也仅仅是起预防作用的,为了更科学地保护这尊一千多年的“国宝”,这次修复时,专家们采用了弹性拉结加固的方法来保护菩萨像。
  在这次维修工程中,还有一些珍贵的文物被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查明了大佛的真相。关于独乐寺的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说观音阁内部观音菩萨塑像支架就是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树,以谐音而取名。这次经过天津勘察设计院物探队的勘察,大佛不是一棵大树雕成,内部有密密实实的骨架,就象人的骨架一样,是由木骨架、木板、竹钉、泥和绘画层组成的,至此,千年大佛所用材料才有了结论。此外,这次维修中,还发现了唐代的“莲花瓦当”等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998年10月,历时8年、号称“千年第一拆”的独乐寺维修工程基本竣工了。独乐寺这座千年古刹就象一位病重的老人,做完了一次成功的大手术,又有了精神。虽然,整修完毕的独乐寺旧貌依然,但正是这“修旧如旧”的维修原则,才使独乐寺的维修工程创造了中国古建筑维修的典范。
  如今,维修后的独乐寺正迎接着四海宾朋,八方来客,向人们讲述着悠久历史、展示着唐辽风韵。


文献出处:蓟县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