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塘沽区东部大沽口南岸。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津门十景之一。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防倭寇扰掠,明政府在大沽“宿重兵,领以副总兵”,于大沽口两岸“设置铜铁大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炮台1座。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两岸增建炮台3座。清咸丰八年(1858年)在原炮台旧址重建新炮台5座,以“威、镇、海、门、高”5字编号。另修建小炮台25座,置大小炮64尊。炮台高10—17米不等,均为上砖下石,以三合土、糯米汁夯筑而成,高大坚固,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古迹。
  自1840年,英侵略军侵犯大沽口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 6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多次入侵大沽口。大沽地区军民一次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斗争,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民族。大沽口以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北方主战场、大沽炮台是主战场上的“重武器”而载入史册。
  清咸丰八年三月 (1858年),英、法公使以交涉修订《南京条约》为借口,率领两国舰队驶抵大沽口外,美、俄随之而来。四月初八(5月20日)上午8时,英、法公使发出通牒,限令清军在2小时内交出炮台。10时英法联军开始进攻炮台,联军的大型军舰向炮台轰击,清军仓促应战,坚守炮台,战斗进行1个多小时,伤亡敌军90余人,清军游击沙春元、都司陈毅、千总常荣魁等200余名官兵牺牲,大沽炮台陷落。英法联军水陆两路攻入天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一年后在北京互换批准书。1859年6月,英、法、美公使各自率领一支舰队到达大沽海口。清政府安排公使从大沽海口北30里的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英、法公使凭借武力蛮横拒绝,屡次声称:“定行接仗,不走北塘”。6月25日,英法联军突然进攻大沽炮台,守卫炮台的将士,奋起抵抗。激战一昼夜,敌舰除1艘逃走外,4艘被击沉,8艘被击破,登陆进攻炮台的英军1000多人死伤近半,英军舰队司令贺布也受重伤。英法联军在大沽口挑衅失败后,溜回上海,等候训令。在战斗中清军官兵阵亡32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英勇捐躯。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中国近代史上闪光的一页。
  1859年6月大沽口军事冲突后,清政府仍希望侵略者“复寻旧好,进京换约”。英、法侵略者不理并于1860年8月1日乘虚进攻北塘,攻大沽后路。8月21日晨,联军倾巢出动,猛攻北岸炮台,炮台守军英勇作战,奋力抵抗,各炮台一齐开炮策应。上午10时,北炮台被攻陷。战斗中共死伤敌军200余人,清军伤亡1000余人,提督乐善壮烈牺牲。南岸各炮台随之失守。
  1900年初,义和团运动席卷京津,波及全国,严重地威胁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利益。5月28日,各国公使集会,决议请求本国政府立即出兵,联合镇压义和团。5月30日,各帝国主义军舰云集大沽口,他们以“保护”使馆及侨民为名,向京津入侵,挑起了近代历史上最卑鄙最野蛮的侵略战争。6月6日,帝国主义侵略者经过一番集结兵力之后,于6月16日夜11时,利用兵舰 10余艘突然袭击大沽各炮台,大沽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率军还击,激战6小时,击伤击沉敌舰6艘,由于岸上几处弹药库被击中,爆炸起火,炮台失守,大沽陷落。侵略者入侵塘沽地区后,大肆烧杀抢掠,在大沽杀人无数,在塘沽焚烧3昼夜,新河1000户人家,杀得剩下不足300户。
  坐落在渤海湾之滨、京津重要屏障的大沽炮台,历经战火洗礼,铭记着民族的血与泪,她时刻告诫人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立、自强,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才能彻底摆脱落后挨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献出处: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