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称 玄奘
  又名 陈褘 三藏法师 唐僧
  国别 中国
  性别
  民族  
  生卒年 602-664
  籍贯 河南偃师
  关键词 高僧 法相宗创始人 佛经翻译家 旅行家
  玄奘(602-664年)唐代的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本姓陈,名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学家和最杰出的佛经翻译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槃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26岁时,决心去佛教圣地天竺(古印度)寻求真正的佛教经典。至摩揭陀国,入那烂陀寺,从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贞观十八年(645年)正月归国,受到长安“空城出观”的盛大欢迎,唐太宗又在东京洛阳亲自接见了他。他将所获梵本经书657部献于朝廷,太宗命他在弘福寺翻译群经。经过19年的刻苦努力,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1300多万字。佛教由是渐盛,玄奘法师为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沟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法师所译经籍,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他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它还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史料。由于他的卓越成就,所以民间广泛流传他的故事。如元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是从他的故事发展演义出来的。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大悲禅院的玄奘法师纪念堂供有复制的明代绝版的玄奘画像,并介绍了他的生平和事迹,也陈列了他的部分经书和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