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称 高振西
  又名  
  国别 中国
  性别
  民族
  生卒年 1907-1991
  籍贯 河南荥阳
  关键词 地质学、博物馆学家
  高振西(1907-1991),出生于河南荥阳。地质学、博物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
  高振西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兼教师家庭。祖父曾中秀才,后来做教师,父亲也是教师。家庭的耕读之风对高振西影响很大。高振西小时在家乡读私塾,1917年到县城上小学。1920年考入省城开封省立第二中学。1924年中学毕业后,考入私立青岛大学工科预科。一年之后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7年转入本科地质系。1931年毕业,留校担任地质系助教。
  高振西在晚元古代地层研究、福建省海岸升降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全国地质科普组织创建和活动开展的带头人。高振西在北京、广西、福建等地区作过区域地质调查,对奠定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基础多有建树。对福建二叠纪地层系统及其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福建的山脉水系和海岸等也作了开拓性研究。他早年奠定了河北蓟县中、上元古界剖面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格局,长期为中外地质学家所认同并作为相应地层的标准剖面而被广泛引用。解放初期领导全国性地质博物馆的扩建工作,他是创建全国地质科普组织的带头人。
  高振西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时,对“震旦”一词的演变及“震旦系”的研究动态极感兴趣。1930年,他在三年级时,就发表了论文“Sinian之意义在中国地质学上之变迁”,对“Sinian”一词的沿革作了综合的、详细的论述。1931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安排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二校地学系高年级学生高振西、潘钟祥、陈恺、赵金科、熊永先、高平、李连捷生产实习地质填图。高振西与高平、熊永先一起调查河北省蓟县(现属天津市)以北至黄崖关长城一线,发现在含三叶虫化石的寒武纪地层之下,有一大套浅变质或未变质的沉积岩层,覆于古老变质岩之上。他们越过长城继续向北追索至热河省兴隆县(现属河北省),发现这是个南北两翼基本对称的背斜构造。他们在路线地质图上根据岩层产状绘制剖面图时,发现这套位于寒武系与古老变质岩层之间的浅变质或未变质岩层,竟然厚逾万米,这无疑当属于“震旦系”。这一成绩开始引起地层学界的重视。高振西并不就此满足,他深知要多进行野外观察,多对比实际材料,才能弄清这一重大问题。
  高振西毕业任助教后,与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一起在北京周围调查地质,足迹遍及西山、北山以至河北宣化等地,发现李希霍芬19世纪建立的南口地区震旦系经典剖面岩性层序完全可以与蓟县地区的震旦系下部之一部分“长城统”相对比。所以,南口剖面远不如蓟县剖面全。他们在各地发现很多震旦纪地层,作了区测填图、剖面测制、标本采集,回到室内整理研究,还磨制光面、切片,描述了很多藻类叠层石化石,如圆筒状聚环藻、角状聚环藻和中国聚环藻。高振西与熊永先还新命名了蓟县聚环藻。
  在地层学方面,他还有若干贡献,如在福建工作期间,对二叠纪地层做了较多工作。在“福建二叠纪地层”一文中,他将该省二叠纪地层序列自上而下分为翠屏山系、大羽羊齿含煤地层、文笔山系和栖霞灰岩,与南方二叠系基本上可以对比。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他在湖北武昌、咸宁等十个地区的煤田进行考察,建立了“麻土坡煤系”一名,与南方普遍存在的“栖霞底煤系”相当。 高振西对新中国地质博物事业的开拓做出了重大贡献。1950年任地质陈列馆馆长时,全国性地质陈列馆仅两个,一在南京珠江路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内,一在北京西兵马司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内。高振西1954年将南京陈列馆交地质博物学家、古人类学家胡承志代管,自己到北京。见北京陈列馆已被挪作他用,经向地质部长李四光汇报后,他接受了筹建新的全国地质博物馆的艰巨任务。经两年多的紧张奔走、筹备,1956年正式动工,1958年竣工。1959年国庆10周年时正式展出,接待观众。此馆总面积1万平方米,共有7层。一层为地下标本库,高振西极力主张把未陈列、准备陈列之标本入库妥为保管,以应各项中心展览工作之需。地面1至4层为展览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按地质学之分科安排展览内容。第一层为基础地质、矿产资源,第二层为地史、古生物,第三层为岩石、矿物、矿床,第四层为区域地质。此馆既展示了祖国丰富的地质现象和矿产资源,也成为向全世界宣传中国地质事业成就的重要窗口。1980年7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沉积委员会主席、国际沉积学家协会主席、著名华裔地质学家许靖华教授参观该馆后留言:“参观地质博物馆后,中国丰富的矿物资源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里的展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非常感谢。”此博物馆也成为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地质科普教育的重要园地,经常有络绎不绝的观众在这里领略大自然的造化和人类的杰作,增进了他们对祖国和乡土的热爱之情。
  1978-1988年,高振西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29年起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友,1932年起为正式会员。1948—1953年和1979-1983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1984年起任名誉理事。1979-1983年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地球》双月刊主编,1984年起为该委员会名誉主任。他还担任过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高振西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在于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高振西在地质学史册上,留下了属于他自己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