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大院的建筑风格
杨柳青石家大院始建于光绪元年(1895年)。整座建筑规模宏大,从估衣街到河沿街长100米,宽70米,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有房屋278间,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封闭式晚清民宅建筑群,整座建筑典雅华贵,砖、木、石雕精美细腻,无论是建筑的布局与结构,内外装饰,还是室内的陈设,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孕含着浓郁的民风,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
院落的中间以串过四座垂花门楼的甬道为中轴线,把整个院子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为居住区,由前后四套院组成,每院有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院与院之间又有穿堂门,可前后贯通。西侧是戏楼和两套四合院。设有大客厅、佛堂、账房等。整个院落从空中看去,象是一个巨大的寿字。如果生人进去没有人带路,很容易迷失方向。其中的建筑都有寓意。如从南到北各门逐渐升高寓为“步步升高”,三级石阶寓为“连升三级”。
建筑的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所用砖瓦来自苏州临清。木料采用楠、樟、楸、柏多种硬木。均购自云南、贵州等地。建筑工艺采用磨砖对逢法,即美观奢华又坚固耐用。由于石家大院兴建时受到封建统制对民居建筑装饰严格规定的限制。石家大院采用了青砖、黛瓦构成的基本色调,形成了深沉、庄重的气韵。建造者为了巧妙的处理建筑形式中的收与放这一对矛盾,达到合谐统一,调整建筑的气氛,在内外装饰中、大量使用了砖雕、木雕、石雕等工艺美术手段。精美的雕刻在石家大院的建筑物上随处可见。即美化了建筑又包函着丰富的寓意,表达了主人的愿望,三座正门,二座后门,甬道门以及檐口等处均有精美的砖雕,图案有“回”字,“五福捧寿”、“岁寒三友”等等,其中“刻砖刘”的作品最为出名。
石家大院建筑中的木雕多采用楠木等贵重木材,且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例如三座垂花门,在垂头上运用圆雕技法,雕刻出了莲花的三个不同生长阶段,分别为“含苞待放”、“花蕊吐絮”、“子满蓬莲”。另一处名为“松鼠葡萄”的木雕,除了表现出机灵的松鼠和丰硕的葡萄生动的情态之外,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件作品看似不透光线,但风却可从其中穿过,足见雕工之精湛。
石雕的最精美之处是大垂柱门前的青石石鼓、护阶带子石,以及台阶上精美的浮雕。当初两位石雕艺人用了一年时间才雕琢而成。昔日石家也将此门视为珍品,台阶用木板做成架子扣着。故而“门虽设而常关”。主、仆均走两边的小门,非节日喜庆吉辰,难见开启一次。
在石家大院中最为出众的建筑是暖厅和戏楼。暖厅外的西院墙山上有砖砌的灶口与暖厅方砖下的遁环烟道相连。冬天在外面点燃灶中的木炭,厅内即无烟呛,又温暖如春。这种建筑形式多为皇宫所用,在民居中则很少见到。
戏楼是石家大院的代表性建筑,为天津最大的民宅戏楼,不但造型落落大方,更以美轮美奂的内部装饰著称于世,令观者瞠目。旧时,孙菊仙、于叔岩等京剧名角曾在此唱过堂会,置身其中,仿佛还能听到往日的余音还在梁中盘绕。
更多图片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