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的佛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梵文音为“苏堵波”或“塔婆”,是埋藏佛舍利、经卷的纪念建筑。佛塔自汉代传入我国以来,与我们民族的建筑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发展成为形式多样的中国佛塔。盘山自唐代起修筑寺庙,就建有佛塔,
但经历代战乱,多有损毁, 现存的佛塔多为辽、明、清三朝修建,为砖石建筑,根据其造型可分为三类:
一、檐塔
此种塔型是由楼阁塔发展而来,即将第一层塔身加大,以上各层大大压缩,形成层层叠叠的密檐,辽金时代至明代在我国北方非常流行。盘山现存四座,其中著名的有:
1、古佛舍利塔 该塔位于盘山天成寺大殿西侧,又称天成寺舍利塔,是盘山古塔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相传塔内藏神龙亲奉舍利三万余颗,故名。塔始建于唐,辽天庆年间重修。明崇祯年间修葺时,发现塔内有石函、舍利和佛像。塔八角,密檐十三层,高22.63米,通体淡黄色,塔基由花岗岩须弥座和三层仰复莲花组成
。塔身为沟纹大砖砌筑,正面有门,内置佛龛,侧面有浮雕花窗。出檐为仿木作砖雕斗拱,挂有104个铜铎。1982年该塔被天津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多宝佛塔 位于盘山少林寺东,明崇祯7年兴建,清顺治9年落成。塔平面八角形,砖石须弥座之上乘托高大的塔身,南面设券门,内置佛龛,东、西、北三面砖雕假门,四个侧面设方形砖雕隔扇窗。塔身高20米,出密檐十三层,第一层下作砖雕斗拱,每面2朵,檐下辅瓦件小兽。密檐之间均作矮层塔身,四个正面作方窗,保留着楼阁式塔的痕迹。
二、亭阁式塔
此塔是我国古代亭阁建筑与印度苏堵波相结合的造型,塔身为方形或多角形亭阁,塔刹作宝珠,体量较密檐式小,结构简单。此种塔型在盘山为定光佛舍利塔。
定光佛舍利塔在盘山挂月峰顶,因传说每年除夕有佛灯自通州孤山塔方向飘来,绕峰飞旋,至塔息止;又因智源禅师藏佛舍利60颗,佛牙一具于塔内,故名。塔为唐延和元年智源禅师始建,辽、明、清历代重修。该塔塔基为汉白玉石雕须弥座,塔身为八角形阁楼,檐顶上再加筑一层小亭,最上为相轮、塔刹,塔身嵌砖石佛龛,刻艺精美。此塔高耸在盘山绝顶,亭亭玉立,格外壮观。1982年被天津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幢形石塔
此种塔造型与石经幢相同,不刻佛经,为高僧、长老的纪念建筑,
最具代表性的为彻公长老灵塔。 该塔位于盘山天成寺大殿西南。 在须弥座石座之上,以巨大仰莲承托塔身,正面镌刻“彻公长老和尚灵塔”
,造型古朴,为辽金建造。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