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禅院的建筑艺术

  大悲禅院始建于明代,当时的建筑规模、样式和风格已不得而知。清康熙八年(1669)经重新修建,建成现存西院的建筑。1940年进行扩建,在东院修建起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讲经堂等新庙建筑群,连同园林,占地8,000平方米 。形成了以东院为寺院主体,西院为寺院附属部分的建筑格局 ,体现出一般佛教寺院的传统形式。
  大悲禅院的门外,一对石雕雄狮高踞寺门左右 。进入外墙大门,迎面即是天王殿 。天王殿原为寺院的山门,故按山门与天王殿合一的形式建造。门前立有两只黄绿相间的系铃抓珠的琉璃狮子。门券砖雕是“九狮云珠”图案。砖雕花窗呈现出“八蝠捧寿”图样。殿堂面阔3间,进深2间。由青瓦铺成的殿顶为传统庙堂的“歇山式”。在屋顶正脊两端饰有“鸱吻”,图样如鱼似虬,华丽生动,内饰流云游龙,造型庄重静雅。在屋顶四条垂脊上设置灵兽和仙人等饰物,形状各异,数量对等。殿宇山墙两际的屋檐四角均有曲线,亦称“出山”或“挑山”。屋脊高耸陡峻,屋檐趋于平缓,四面设置飞檐,不仅使建筑物轻快舒展,而且将雨水抛得很远,也减少了“大屋顶”对室内采光的遮挡,给人以深邃变幻的审美感受。
  穿过天王殿,便是巍然屹立的大雄宝殿,这是寺院内最宏伟的殿堂。宝殿座落在五尺多高的由硕大青砖垒砌的台基上。大殿迎面有六根红柱隔窗分门,面阔5间,进深3间。从建筑外观来看,与天王殿大同小异,但气势更为宏大。大殿屋顶全部以湛绿色的琉璃瓦复盖 ,青碧色的斗拱支撑着巨大屋顶的飞檐,3米多长悬挑而出的殿檐将整体建筑托举得神圣而又舒展 。四方倾斜屋面与两侧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三角形的墙面(亦称 “山花”),正是歇山式殿顶的最为精彩的典型形式。运用青绿黄红等浓艳色彩在梁、枋、椽、天花 、斗拱、柱头等部位描绘的各种云蔓图纹(亦称“旋子彩绘”),与大面积的红墙碧瓦构成了强烈的色彩呼应与烘托,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的鲜明特色。
  沿着大雄宝殿向前走,即是大悲殿。大殿台基高约3尺,面阔5间,进深3间 。殿顶以青瓦铺成,呈人字形结构,两侧山墙与屋面齐平,边际砌以方大薄砖博风板,近屋角处则用砖叠砌作成墀头花饰。沿四面山墙设置垂脊,脊上配有走兽和仙人等装饰。殿前是砌砖走廊。向右穿过题额为“慈航普渡”的门洞,便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向左穿过题额为“悲愿宏深”的门洞,便是弘一法师纪念堂了。庭院西东两侧还分设地藏殿与讲经堂,皆面阔3间;青瓦铺成的硬山屋顶正脊作成圆孤形曲线 ,在建筑学上称为“卷棚硬山”,使整个寺院的殿堂呈现出多样统一的效果。
  此外,在殿堂、廊庑、院庭等墙壁上多设有木雕或砖雕的花窗或屏门,东西两院贯穿一气,里内空间玲珑透漏,景观环境幽邃曲折,其款式有方、圆、椭圆、多角形、瓶形、扇形等变化,为古雅庄严的寺院平添许多意趣。总之 ,大悲禅院是以古典殿堂式的建筑集群与封闭式的园林庭院结为一体的寺院 ,寺中有园,园中有寺,动静相合,静中生趣,令人联想翩跹,流连忘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