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与北洋实业
周学熙为了报效袁世凯,接任后,一面为袁世凯整理税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在各省建立国税厅,又计划设印花税、所得税、遗产税,以进一步搜刮人民财富,又计划办理云南铜矿,延长石油、汉河金矿以及纺织工厂,以进一步开辟利源,一面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伙同当时的总理赵秉钧,外长陆征祥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于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六日秘密在北京东交民巷英国汇丰银行同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了一项英金二千五百万镑的所谓“善后借款”合同。这项借款年息五厘,四十七年还清,以盐税收入作为抵押,规定在财政部下设盐务署,由外国人“襄办”盐务以保证盐税收入,偿还借款本息。从此,中国盐政和海关一样,完全沦于帝国主义之手,盐务机关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政府的工具,使中国人民被剥削压榨长达数十年之久。这项“善后借款”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反对,周学熙被迫于签订合同后不久即行辞职。袁世凯由于得到这笔借款,缓和了他的财政困境,从而加强了反动统治,终于把“二次革命”镇压下去。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十月,袁世凯由临时大总统被选为正式大总统。但他还想当皇帝。为了筹划帝制活动的经费,一九一五年一月,袁世凯二次任命周学熙为财政总长。周就任后即着手整理田赋,整顿盐产,清理官产,施行烟酒公卖,为袁开辟财源。这些措施都是直接间接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榨取和掠夺。此外,还以筹划全国的经济建设为名,如筹办实业银行和兴办工业,为巩固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提供物质基础。但是周学熙对袁世凯搞帝制活动并不赞成,因为他知道搞帝制不得人心,必致失败。袁世凯对此甚为震怒,将周学熙软禁起来,直到袁世凯帝制失败后才恢复自由。
在周学熙第二次当财政总长时,正值第—次世界大战,欧美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机会,特别是洋纱因进口锐减,价格倍增,纱厂利润高涨。周学熙见办纱厂有利可图,遂授意其亲信具呈袁世凯创办华新纺织有限公司。在袁世凯的支持下,由财政部拨款先在天津建厂,订购纺织机器。正进行间袁世凯搞帝制失败不久死去,周学熙也辞去了财政总长,因而财政部即未再拨款。华新公司后又集资陆续创建了青岛、唐山、卫辉等三个纱厂。
一九一九年,总统徐世昌委周为全国整理棉业筹备处督办。周就任后拟办一模范纱厂,因资金短绌未能实现。为了给棉业培养技术人才,设棉业传习所,其毕业生多派充为华新纱厂技术干部。此外,为了增加棉花产量,改进棉花质量,减少进口棉花,棉业筹备处引进美棉种籽十余万斤在河北、山东、河南一些产棉县份试种。周学熙还成立长芦棉垦局,拟仿效张謇开垦苏北盐场种植棉花办法,在长芦五场废地进行开垦。由于徐世昌不久下台,周亦随之离任,此项计划未能实现。
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四年,周学熙集资开办普育公司 (机器制造厂)、中国实业银行、耀华玻璃公司、华新银行、久安信托公司等企业。
一九二四年周学熙六十岁,辞去了滦矿主任董事、启新总理、华新唐卫厂管理处主任、京师自来水公司总理、中国实业银行总理等职务,组织了实业总汇处,自任理事长以控制各企业。由于各企业的负责人各自为政,周实际不能控制,一年后即辞职,把实业总汇处改组为实业协会。又二年改为实业学会,周即引退家中以诗文自娱,不再过问各企业的业务了。
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周学熙年八十二岁,卒于北平寓所。
二、北洋实业的开端——直隶工艺总局
1.开办直隶工艺总局的起源
天津遭到八国联军的侵略后,地方的建设和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一时无业“游民”甚多。袁世凯为了维持地方治安以巩固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札委周学熙总办教养局以收养“游民”,同时他为了迎合清政府推行办学校、开工厂等等所谓“新政”,把刚刚开办不久为了培养工艺人才的工艺学堂拨归教养局兼管,并要该局筹办鼓舞市情的考工厂。周学熙认为“教养局系收养‘无业游民’,办法宜仿营伍,以约束严整为主,工艺学堂系造就人才,办法宜仿义塾,以培养诱掖为主,考工厂系鼓舞市情,办法宜仿赛会,以交通联络为主。此三事情形各有不同”。所以他接到这个扎委后,向袁世凯建议把收养游民的教养局交给地方去办,另行成立直隶工艺总局。在成立之初“先办学堂及考工二事,以学堂习其技能,以考工生其观感”,“并考求直隶全省土产及进口所销各货,凡是可以仿造的,加以提倡和保护,使之尽利。”周学熙认为照此办理,“将来工场遍立,制造日精,自然户鲜游闲,民多乐利,不特隐患可消,且以立富强之根本矣”。周学熙这个建议既可以为袁世凯捞取政治资本,又可以使游民就业“隐患可消”,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这当然正合袁世凯之意,所以深为袁世凯所赞许,就委派周学熙总办直隶工艺总局。北洋实业即由此开端。
2.直隶工艺总局概况
周学熙于一九O三年(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创办直隶工艺总局。他计划通过该局仿效明治维新兴学校,办工厂的办法来实现他的大兴工艺的想法。他认为“工非学不兴”,可是如果风气不开,工业也发展不起来。所以他在办工艺学堂的同时,筹办了考工厂,用工艺学堂来培养工艺人才,用考工厂来开通风气,劝导“绅商”投资工业。
周学熙办工艺学堂(后来改名高等工业学堂)时,特别注重理化与机器制造。为了使学生通过实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一九O四年开办了实习工场。该场除供工艺学堂学生试验制造外,还招收工徒实地练习。
考工厂开办于一九O四年(光绪三十年)八月,一九O六年十二月改名为劝工陈列所。周学熙在筹办考工厂时,“均采日本成法”,同时又“参以本省现情”,除购置本省,外省和外洋的常用,稀用各物品陈列起来任人参观以开风气外,并附设工业售品所,出售工艺总局所属各工厂的产品。为劝导“绅商”投资工业,开办工商演说会,每月两次,“以增益其见闻”,又设工商研究所“以开拓其智识”。为了激励工厂提高质量,订立考工制度,举行招考,分别奖励,“或给金银牌,或禀准专利以资提倡”。
周学熙一面通过考工厂来劝导和鼓励“绅商”投资开办工厂,—面由直隶工艺总局投资开办造纸工厂以为示范,又以官督商办形式开办劝业铁工厂和官助商办形式开办织染缝纫公司,造胰公司、牙粉公司、玻璃厂等。
为了推动直隶全省发展工艺,直隶工艺总局行文各府州县厅要它们也成立工艺局,同时还“委派劝工员赴各处考察情形,开会演说,其风气未开者,多方利导,其成本未裕者,酌助赀财”。但是当时直隶一省一百六十几个府州县厅直到一九O七年(光绪三十三年)十月,才只有六十五处成立了工艺局(或工艺学堂、工艺所、工艺厂)。这是因为清政府的官吏贪污腐化,只知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对于既无经费又无好处的工艺局的成立,当然不感兴趣,所以将近一百个州县没有成立工艺局,而已成立的州县也不过是官样文章,徒具虚名,在周学熙一九O七年因丁母忧离职后就相继停办了。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