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念周叔弢先生
周叔老赠献国家的藏书,按经、史,子,集的体例分类,
经部;凡九十二种,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四书、小学和群经总义的善本一千二百余卷。
史部,凡一百三十八种,包括传记、编年、杂史、奏议、政书、地理,金石、目录,时令、史评、史抄类善本一千二百丸十余卷。
子部:凡二百二十四种,除总类外,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术家,释家,小说家,谱录,艺术及杂家、弈书等十五类,共善本二千三百四十余种。
集部:凡三百六十六种,包括楚辞类,汉魏六朝别集类,唐五代别集类,宋,元、明,清别集类,曲类以及唐诗百名家全集,断代,地方艺文、诗文评,小说,诗余类,善本五千一百八十余册。
此外,截至七十年代末,尚有一千六百余种,未能编入。据古籍,版本专家的初步分析研究,周叔老之珍藏四万多册善本书,反映了叔老藏书之特点:他搜集古籍图书,总是以刻、印、纸、墨均精,书晶好,初印为射的。叔老收藏的明清刻本多具有上述条件或经名人校跋的本子,如明秀芝堂翻刻的宋本《古今注》,雕版之精,行宽字大,不减宋刻精神,书后有嘉定庚辰丁黼跋,流传极少。又如万历二十五年吴郡张栋木雁轩杨慎辑《绝句辨体》共八卷,字为楷书,刻印均佳。板心下刻“张氏山房”,卷末题“连序共四十二页凡七千三百四十二字”,极为别致。明刻本《唐伯虎先生集》五卷及万历年间阎树德堂刻《陈眉公吴宁野精校青莲露六笺》,书晶都极好,且为传世不多的早期刻本。清刻本更以刻印俱佳取胜,如顺治十三年三槐堂刻《杨淮斗先生手订王文恪公家藏未刻稿》为刻写本,楷书上板,字体飘洒,罗纹纸印刷,读之悦目,堪称上乘,又如康熙四十二年刻{吕晚村先生家训真迹),依原稿临摹上板,镌刻精细,与原稿不失毫厘,阅之可以得到欣赏书法艺术之享受。康熙四十——年洞庭席启寓琴川书屋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之《昌黎先生诗集》,红筋罗纹纸印刷,纸质细且薄差似绫罗,中衬白纸、展卷为之吸引,阅之娱目悦心,此本极不易得。叔老收藏的清刻本多是精刻或是早期印本,如清内府刻的《故渊鉴》、
《音韵阐微》都极为精湛难得。除此之外,叔老还搜集到日本早期刻本,如日本天文二年(明嘉庆十二年)刻的《论语》十二卷,这是在我国流传极少,不可多得的珍品。
叔老藏书的另一特点是系统搜集了各种活字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虽远在宋代,但在雕板印刷的古籍中,用活字印刷的甚少。泥活字创于宋庆历年间的毕升,但无实物流传。宋、元活字本仅见于文献记载,尚未发现传本。明,清两代活字印书多了一些,但雕板图书中,活字本仍属极少数。而叔老经数十年刻意搜求,竟然搜集到铜,泥,木活字印本达四百多种,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实属鲜见。据行家评说,一家藏活字本如此之多,可说是举国无双。明代活字本传世极少,而叔老竭力搜求,竟然搜集到明弘治碧云馆木活字印的{鹃冠子)三卷,明正德十一年华坚雪兰堂铜活字印的《春秋繁露》十七卷,明嘉靖安国安氏铜活字印的《颜鲁公文集》十五卷,明建业张氏铜活字印的《开元天宝遗事》二卷以及明铜活字印的《曹子建集》,《沈佳期集》、《孟浩然集》、《李益集》等。这些稀见的活字印本,基本反映了明代活字印本的情况,对研究我国前代印刷术,也是极有价值的。清代的活字印本书虽比前代多,但与雕板印本相比,仍居末位。据估计,清代的活字本约有两千多种,而周叔老搜集到四百多种,约占五分之一。大约包括了从清康熙至民国初年的铜,木活字,从官家内府铜,木活字印本、聚珍版到民间各类铜、木活字印本,他都不惜重金,不惜气力,以得书为快,惟恐其流入异域。如康熙二十五年吹藜阁铜活字摆印的《文苑英华律赋选》四卷,雍正内府铜活字摆印的《古今图书集成》以及侯官林氏福田书海铜活字摆印的顾炎武《音沦》,《诗本音》,娄东施氏本木括字印的《吴郡文粹》,长方形硬体字,犹有明代遗风。清道光年间出现了用胶泥制成泥活字,且印有泥活字板书,周叔老搜采到的就有道光十二年吴郡李瑶用泥活字摆印的《校补金石例四种》,用胶泥活字印书面实物流传于今世的,此书为最早。道光以后,活字印本比前期多了,但有的也不易得,如道光年间用木活字排印的《道光御选唐诗全函》有红色二龙戏珠封面,黄绫印制书笺,开花纸印刷,袖珍本,小巧玲珑,极为精美。光绪二年京都聚珍堂曾印《红楼梦》等小说十余种,刻印整齐,可能由于印数不多,又甚为时人所爱,所以流传不多,而周叔老收集了数种,实为难得。宣统以后用木活字印的书,有些也很稀贵,如一九二零年南昌学宫木活字印周德华纂《南昌民国初年纪事》十四卷,据方志《综录》记载,此书已知者仅三部,周叔老护存一部,图书传世维艰,叔老功在其中。
叔老搜集影印,影写,影刻图书四百六十多种,约占他捐赠图书的四分之一强。古籍善本图书,有的原刻本流传极少,有的被帝国主义侵略者所掠夺,国人难睹实物,因此影印,影写,影刻本一向为人所重视,叔老加意搜求,不乏珍品。如影刻本中,一九二二年南陵徐乃昌影刻明崇祯六年赵均小宛堂《玉台新咏》,出自当时名镌刻家黄同陶子麟之手,
用宣纸印,陈玉父后序末页最后一行刻有“太岁在元黓阉茂南陵徐乃昌影明崇祯吴郡寒山赵均小宛堂复宋本重雕刻”通行牌记,影刻极精,故曾有人垫去赵均跋后“黄同陶子麟刻”字样及牌记等,改用旧棉纸印刷,冒充宋本,而竟能以假乱真,可见明影刻之精。影抄本中如南唐李建勋撰《李丞相诗集》,系借铁琴铜剑楼藏之宋临安府洪桥子南河西岸陈宅书籍铺刻本影写的,连藏书印章也用朱笔临摹下来,与原印章可以说是不差毫厘,不仅书写一笔不苟,用墨浓淡匀称,即木钉的木纹也描得维妙维肖,实堪称绝作。影写本中的宋元庆本《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明弘治十三年马炳然刊唐李贺《锦囊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品。叔老搜集的这些上乘的影刻、影写,影印本,既保持了原书面貌,不失其本真,可供读者鉴赏,也为鉴定版本提供了证明,成为研究古籍的依据。
叔老藏书中,还有一批名人名家的稿本,因为分散收藏,数量尚待清点,统计.有人说总数为六十六种,也有人说为二十六种(一说是属叔老最珍爱者有二十六种),惜乎此数未能在叔老健在时校清。而稿本中如顺治十五年周亮工手写的《赖古堂未刻诗》、清顾广昕手写《邗水杂诗》、
《夏小正诂》一卷,清人诸锦撰稿本一册,清人张呜河撰《说文佚字考》稿本一册,都无一不是极为珍贵者。顺治十五年周亮工手写的《赖古堂未刻诗》在其自跋中说到他的诗“未刻者仅此数首,外所传流,多为伪作或不足存者。亮工此行,将死奸人手,平生为诗,虽不足传,然往往能见其性情。半生精力所在,惧子弟不能为之收拾,因尽以付之逸庵先生,先生与亮工性命交…….叔老健在时提起过这个手稿珍本,还说过一些周亮工的情况,亮工又字元亮,河南祥符人,明崇祯时举进士,授监察御史,富诗才,仕清后受劾下狱,有《赖古堂集》、《碑传集》流传于世。《赖古堂未刻诗》手稿及书跋,当是下狱前的手笔。至于如何从逸庵先生处流佚出来,叔老也可能考求过,可惜我们未能有闻。对这些珍品,叔老曾饶有风趣的谈到过南宋本《花间集》,明朱性甫的《铁网珊瑚》二稿本,曾经出示于原南开大学历史教授,簿录学家谢国祯氏,谢氏至为欣赏。后来我读叔老赠与我的《自庄严勘善本书目》,得见谢的书跋,称道这两本书;“其书法与雕刻之美,不胜健羡之至。恒常以为称之为书,然亦不可以称之为书,盖一层卷面古泽照人,灵光灿烂,未尝不萦回于胸中而梦寝思之。盖古人精神所寄,一经入目,可以如身临其境,缩千百年于今日。此祖国之文物,人间之瑰宝也。”我想,作为后学,我们实在应该感谢周叔老的辛勤劳动,为人民后代积蓄了如此丰富而珍贵的精神食粮。
叔老不仅对一些名人名家批校的本子十分珍视,他自己也校勘了很多书。如明景泰本《尔雅》,万历本《新序》,汲古阁本《孟东野集》等等。他还手录了《江安傅氏双鉴楼善本书目》,
《李氏鉴藏敦煌写本目录>>等等。叔老不仅对目录之学有兴趣,而且也是一位专家,经数十年刻意搜求,得各类书目二百二十多部,其中有拜经斋抄本《汲古阁刊书目录》,茫茫斋抄本《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清抄本《孝慈堂书目》,抄本《宜稼堂书目》,还有稿本《吴轩古刻善本目录》、《读有用书斋戊午七月以后书目》,《小蓬莱阁金石目》等。
为使古籍善本,特别是稀见本得以广泛流传,叔老在收藏古籍的同时,翻刻了许多珍品,如宋本《寒山子诗集》,《宣和宫词》,《孝经》,《屈原赋》,《十经斋遗集》等等。叔老翻刻的图书,刻印之精,纸墨之好,可与董康,陶湘,徐乃昌、刘世珩等所刻之书相媲美,为人称道。
周叔老不仅是名播海内外的藏书家,版本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文物玺印的收藏家、鉴赏家,自己还能奏刀治印。叔老收藏古玺近千方,大都是历代官私印玺。同时他还搜集了各种印谱一百三十多部,其中有明万历年间孙如兰辑刻的《口选》、万历顾氏芸阁刻王常编《集古印谱》,清康熙年间刊《敦复斋藏印》,乾隆年间汪启淑辑《退斋印类》,乾隆六十年刊黄锡蕃的《续古印式》;钤印本有《十二金符斋印存》,《十六金符斋印存》、《魏石经室古玺印景》,《染色室印存》气《磊斋銶印选存》等等。这些玺印和印谱,都是研究古文字和篆刻艺术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和工具。至于叔老自己能够奏刀抬印一事,我们知之极少,叔老健在时也很少言及这方面的情况。一九七九年八月,
《天津日报》副总编辑朱其华同志在所撰《门外读印之二·清泉石上流》文中,介绍了早年周叔老和他的堂弟周明锦共享“邮笺论印之乐”的往事.其华同志于一九七九年夏,无意中购得周叔老在一九一六年为英年早逝的堂弟明锦出版的《恧庵印存》一册,叔老为此印集所作序言中说自己“拙于奏刀而好为夸大之言”,这当然是叔老自谦的话,但从而可见叔老“自己偶尔也奏刀治印,但所作不多,历时既久,保存下来的自然也就更少了。”其华同志曾将《恧庵印存》送叔老过目,叔老睹物思人,感慨万端,援笔题识云:
恧庵印存当时只印一百部流传不广顷其华同志出示此册六十年前情景如在目前不胜感叹今原印献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可谓得所矣一九七九年八月周叔瞍记时年八十九
总之,叔老以一片爱国赤诚,竭尽毕生之精力,为国家,为人民辛勤搜集了如此之多的珍贵古籍文物,解放后又毫无保留地将这些珍品捐赠国家,对学术研究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我们在纪念叔老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批古籍文物保管好,整理好,使之为两个文明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庶其不负叔老捐赠珍藏有利国家,嘉惠后学的心愿。
六、沉痛的哀悼
叔老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豁达大度,胸怀坦荡,生活朴素而有节,九十高龄,仍然精神旺盛。虽然年事日高,即使偶有不适,仍坚持参加会议和一些重要的活动,上下楼也不要人扶助,他几次患病,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医生的经心治疗与家人的细心照顾下,自己努力克服病痛,转危为安。一九八四年,他又因病住院,我去看望他,老人望着我说:“我这次是真正病了!想说话没有力气。”那一日,他精神尚好,之后,病情日渐恶化。在中央及天津市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经努力治疗,病势一度又有了转机。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医院里去探望他,他每次都向我举手致意。有一次他还对我说:“你的爱人病故了,现在你是一个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叔老在病榻上还惦记我,使我感动得暗抛热泪。一九八四年春节前后,叔老的病情尚属平稳。二月十二日,我又去医院,看到他病势加剧,呼吸十分困难,脉搏已呈现异常,当时他还抓住我的手勉强说出“谢谢!”在场的人,包括我在内,都很惊诧,信以为他的病情又有转缓之望!谁知这一次,竟成了我们最后一次的相见!二月十四日凌晨,我敬重的前辈周叔老逝世了,永远地离开我们了!
早在一九八二年十月,叔老就以改革者的气魄,对自己身后作了移风易俗的安排,亲手写下遗嘱:
我平生无他长只是不说假话临终之时定能心地坦然无愧于中我死之后千万不要发讣告千万不要开追悼会千万不要留骨灰盒投之沧海以饱鱼虾毋为子孙累
存款五年定期壹万元 国库券壹万伍仟元
全数本息上交国家在四化大海中添一滴水
一九八二年十月弢翁至嘱
遗嘱交一良同志,已公诸报端。叔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他的高风亮节,实是我们的楷模!
回忆叔老与我相交的往事,回忆叔老予我的关怀教益,我不能不感到自己书剑无成,徒增马齿,特别是为两个文明建设,未能作出应有的贡献,有负良师益友.而今,生死殊途,思之黯然。现就我心中萦绕的往事,一幕一幕的回忆,提供如上,聊申对叔老的怀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