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诚与他的藏品
  
  张叔诚,原籍北京通县,为前清工部右侍郎、开平矿务局督办、总办路矿大臣张翼(字燕某)之子。他不仅是一位著名实业家,更是一位著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他的父亲张翼是一位文物收藏家,平素最喜字画和古陶瓷器,常与亲友中的收藏家、鉴赏家一起纵论文物、评定真伪等级、探讨书画家的造诣。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张叔诚自孩提时代便对文物情有独钟。那时,他家居北京,一到农历腊月,便有小贩沿街叫卖杨柳青年画,每每让家人买上几张细细品味。他考入南开中学后,学到了不少有关收藏和鉴赏文物的基本知识。其父去世后,张叔诚便继承其爱好,致力于文物的收藏和鉴赏。最初,由于手头较紧,张叔诚不能随心所欲购买心爱的文物,有时竟为此夜不能寐。后来,他当了董事兼协理,经济宽裕了,遇到有价值的文物便千方百计买下来。如石涛的《仿张僧繇青绿山水》画,是他在北京琉璃厂茹古斋花了4750元买到的名画。后来,日本人要办书画展览,托友人悦情要出两万元买这幅名画,还有人出更高的价钱购买此画,均被他婉言谢绝。张叔诚认为收藏文物应以珍藏和鉴赏为主,为赢利而收藏是不足取的。张叔诚为辨别书画真伪,曾悉心研究过画论。他恪守前人遗训,悉心收藏历代名画。别人都讲看画,他却讲读画、审画。他鉴赏画作真伪的原则是七分看画,三分看有关的书籍。张叔诚收藏的对象除书画外,还有旧玉、青铜器和成扇等。1931年,他出于对文物的爱好,在北京琉璃厂集资开设厂宝古斋。
  张叔诚一生致力于文物收藏,擅于鉴别真伪,发掘真品,不惜重金,刻意搜求,家藏珍品甚多。如宋代著名画家范宽所绘的《雪夜寒林图》。了解中国书画的人都知道,中国山水画经过长期的孕育,至两宋而达到艺术之高峰。画家们深入自然,细心观察体验,着重于对自然山水的形式结构进行研究,并寻求以不同的笔法去表现,总结了整套的创作经验规律,形成画史所谓“宋人格法”。这一时期名师巨匠辈出,各具独特风貌而成为后世楷模。范宽即为北宋初期画坛开宗立派之扛鼎巨匠,他与李成、关仝被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呈”。存世的范宽作品极为罕见,现仅知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溪山行旅图》是可信的真迹,此外还有台北收藏的《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是一件三拼绢巨制,高193.5厘米,宽106.3厘米,描绘了北方雪山的壮美景色:远处群峰耸立,山势嵯峨,直上云霄;近处白雪皑皑,袭人寒气,静谧深远。画面构图严谨,气韵生动,笔法苍劲,秦岭神采尽收眼底,雪山深莽。清代著名收藏家安麓村在其所著《墨缘汇观》中盛赞此画为“华原(范宽)生平之杰作”,在“宋画中当为无上神品”。此画在明末清初曾被天津的著名收藏家安仪周收藏,安死后其子孙将画卖出,后辗转被呈献给乾隆皇帝,收藏于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园中大批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雪景寒林图》也在劫难逃,被贼寇拿到书肆上拍卖,张翼发现后,以重金买下,密藏家中,成为张家传世之宝,从不示人。十年动乱,张家被扫地出门,幸亏天津文物管理处知道张家所藏文物极具价值,便以封存为由,从造反派手中夺回了包括此幅国宝在内的一批珍贵书画文物,使之免遭厄运。此画辗转流传一千余年,历经劫难保存至今,愈显弥足珍贵。
  还有窑变观音,此系明宪宗成化官窑烧制的五彩观音,为海内外仅有的一尊明代质量最佳的瓷佛像。其来历是:明宪宗皇帝为母后修了一座庙宇,名曰大报国寺,皇太后欲在庙中供奉一尊佛像,差人到各地寺庙去“请”,终未有如意者,便决定在景德镇烧制一个“窑变”五彩观音。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大报国寺,把窑变观音扔到寺外,几经辗转,为张翼所得。张翼请人把手脚残破、背后开裂的窑变观音整修如故,带回天津。此后,窑变观音引起了许多古董商的垂涎。其中,有一位对瓷器有特殊鉴赏力,名叫郭宝昌的人,与张叔诚过往甚密,特意从北京来天津张叔诚家小住,为亲眼目睹窑变观音的神采,并愿出美金20万元购买,也被张叔诚婉差谢绝。郭不甘心,又到处烦门托窍,游说张叔诚。张叔诚认为文物是祖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是不能再生产的特殊物品,保护文物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职责。他始终不为银钱所动。窑变观音在张叔诚家中珍藏达半个世纪以上,他为此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张叔诚先生分三次向天津艺术博物馆捐献珍贵文物,总数达455件。其中书画250件,玉器130件,铜器古砚等75件。在张叔诚捐赠的珍贵文物中,除了《雪景寒林图》外,尚有许多稀世之宝。如元代画家边鲁的《起居平安图》为其存世绝无仅有的孤本;赵孟頫的书法代表作品《洛神赋》卷、明仇英《桃源仙境图》、宋人无款画《牛》、《溪山邂昆图》、《芦雁图》、《锁谏图》;钱选的《花鸟图》和《青山白云图》;方方壶的《葡萄》轴;陈琳的《竹林七贤》轴;黄子久小幅《山水》轴等也均为稀世珍品。在器物方面,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东周时代的青铜乐器“克鎛”。它是西周夷王赏给克姓的御赐品,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翼购于北京琉璃厂。“克鎛”呈椭圆形,顶部有一堆垛夔龙花纹,四周有隆起的连环夔龙纹棱,上刻79字铭文,造型颇为奇特,是研究周代政治、经济和铸铜工艺的重要文物。其他文物有商代的黄玉兽面纹佩、黄玉螳螂、周代的玉节及名贵的绿浸玉环、白玉蝉和白玉柄形器。
  张叔诚为何要把个人收藏的价值连城的文物无私地捐献给国家呢?他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如同嫁闺女一样,给闺女找个好婆家,等于有了最好的归宿。对待文物也是这样。”历史的教训和自身的收藏经历告诉他:任何一个收藏家所收藏的文物,很少能传到第二代、第三代。如清初之安麓村,晚清之华蕉绿、毕竹屿兄弟等等,所珍藏的文物在他们死后,即为子孙卖出或散失。文物的归宿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得不到妥善解决。而今欣逢盛世,国泰民安,“文物由国家收藏才是永存的”。张先生的义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国内外收藏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称誉。1987年6月26日,敬爱的邓颖超同志在津看望周叔弢夫人左道腴时说:“他(周叔弢)和张叔诚先生捐献给国家大批文物,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金钱买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