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宅邸”的建筑
在海河东岸,有一座德式外观的洋房,红色的陡坡屋顶,顶上矗立一座采光亭,采光亭的小顶也是红色呈叩钟状。红红的钟顶,乳黄色的山墙,阶梯的山花,显得它与众不同,这就是海河东路民主遵口的故“袁氏宅邸”。它以特异的造型屹立在海河之畔,成为河北区海河界岸的标志。
五月初,随区政协文史组诸委员视查几处文物,其中包括“袁氏宅邸”。过去,我只看了它的外部,如今进去细细观察后,才知它
竟是一座十六至十八世纪德式风格的典型。这一风格使德国建筑在西方建筑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论其风格,它是中世纪“罗马风”的演变,掺进了日耳曼民族自己的建筑手法。集中的堡式平面布局,高耸塔楼,民间流传的陡式坡顶,坡面檐口处开设老虎窗。墙身拔地升起,高过屋顶。山墙呈阶梯形,每个阶梯放置球状雕饰。源其出处始于尼德兰。因为西方古建筑往往是山画沿街成为主要入口,其装修重点自然以此为最。在山墙阶梯上顺势安放一个s形的牛腿
(modilion),僵硬的直角变成了波浪。这种装饰属于西方流行的传统题材,有的细部含有巴洛克手法。最引入注目的是四周墙身托起的既陡又高的双坡顶,并在屋顶上正脊中间建造那座精巧玲珑的小亭——采光亭。其型制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的穹顶。但德国建筑却另有一番精神,把意式外肋穹顶,变体为略显外棱的“叩钟”,其外形又比意式多了一道反向曲线,因而,简练活泼有力,更为生动,它确立了德国建筑风貌的独特历史地位。
德国进入十六世纪末,在南部一些城市同意大利交往密切,建筑多有北意大利的式样。而西北部,比较近于尼德兰,保留更多的是中世纪建筑传统高耸的塔楼,阶梯山墙,每级阶梯上的花饰以及连券的结构……。阿夏芬堡宫恰属南北风貌的综合,这座小楼可称是阿夏芬堡宫的“姊妹”作。在天津见到这种建筑颇为难得。
在内部结构上,小楼包含了更多中世纪遗风。比如;筒拱连券,不同方向的园拱垂直相交或并列,做得清晰而单纯。如从正门进入室内,楼梯反向而上,运用十八世纪德式大厅楼梯间处理,紧凑自如而有气魄,既有三段楼梯壮观,又有两段楼梯的灵便,这是德国民族的擅长。它的平面布局富有变化,立面长于根据构件的不同,发挥了视觉效果。高塔不只一个,几个高塔,各有高差,尤其意想不到的在北边还造了一座拜占廷的尖穹顶,相互映衬,饶有趣味。
德国建筑风格很少采用意大利券柱构图,仅在主要入口门廊两侧立两个小柱,但又不是欧洲的柱式正统,这其实正是德国建筑风格可贵之处。这座德国自身建筑的典型,表现了德国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历史阶段的建筑风貌。从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而论,此楼在天津独一无二,文物价值很高,确非其它建筑可比。因此,我们建议:对现住居民应设法迁出,收归公用,使该楼早日得以保管。可将该楼列为“专题古建筑文物”,供学术界人士参观考察研究。收归公用后,凡是近些年来有损原貌之处,请专业人员组成“西方古建筑维修小组”提供图示及意见,照原貌修复,并重建围墙。修整后,内部可作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等之用,既可充分利用,又可保护,维修,更有利于河北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议当否,请读者指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