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
(八)倡立崇化学会
一九二七年八月,严修与华世奎、林墨青,刘嘉琛、徐世光、王仁安等人发起创立了一个研究国学的团体——崇化学会,这其实是严修另起炉灶,与南开学校办学路线大相径庭的一所否以“学校”标称的学校,是严修晚年思想发生反复和倒退的表现。
学会取汉代所行“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的遗意,而命名为“崇化”。它打着“延国学之坠绪,衍固有之文化”的旗号,以“为童年储师资,为学子谋深造”、“讲求国学,补学校之不及”为宗旨,科目分为义理、训诂、掌故三门。从讲学目的釉分科内容上看,这是同曾国藩在“卫道”的名义下,合义理(程朱理学)、考据(古文经学派)、词章(桐城派古文)而为一的儒学教育如出一辙的。
所以学会组成之后,募集资金,首先得到当时的直隶督办兼省长褚玉璞慨捐五千元以为倡,办理备案手续,很快得到省长公署、省教育厅、天津警察厅和天津县公署的批准。省长公量在批示中特别指出:“当此邪说横行之日,全赖诸君子阐扬正谊,用挽狂澜”,给予高度的褒扬。这恰好说明这个“崇化”组织的社会效果。在北伐军即将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北洋军阀最后巢穴的历史时刻,濒于末日的封建势力正是把它当作一剂续命汤来看待的。
学会聘在津流寓的苏州宿儒章钰(式之)主讲席。开办伊始,先成立讲习科,招收学员二十三人,因无讲堂,则借严修私宅上课。每周三、六两日下午讲课,学员各发以札记本,使逐日作自学笔记,每两周由主讲评阅,每月试文两次。学员学习成绩采积分法,每季酌给膏火之资。一九二八年春分科学习正式开始,学员认定的书目有《论语》、《史记》、《汉书》、《说文》等,这是同严修平夙所学和在贵州时手订的《劝学谕旨》中所开列的书目完全一致的。
严修对学会不仅提供私邸为课堂,提供藏书供阅读,而且“坐听弦歌,忘寒忘暑;亲莅试所,亲书试题。”倾注了一定的心血。
严修由一个资产阶级教育的先行者发生这样的倒退,是有其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的。由于他的阶级出身、经济地位、社会经历、文化教养等因素,他不能在思想上同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彻底决裂,而往往表现为新旧因素的矛盾交插和摇摆反复。如他有时流露出怀念先朝的感喟(1919年五月十四日日记:“倦倦有故君之思,与余意同”),但又不以遗老自居,而与前朝一刀两断(1919年答华世奎诗:“惟君志节我弗若,能一表里贯始终”)。他怀疑中国国民“果能称共和二字否?”(1911年12月25日日记),但又认为“二十世纪帝制决难存在,岂犹恋恋于君主,而自处于殷顽?”(1914年复张一麐书)他认为泰西之学为当务之急,但又说:“西学虽明备,孔孟程朱之道不可畔。”他多年来提倡新学,师法欧美,但又认为“东西国学人之来游中土者,转能窥见经史大旨与夫政治民俗根柢所在。”(1927年崇化学会捐启)进入二十年代以后,他在改良变革上的局限性和软弱性暴露得愈趋明显,头脑中的旧的东西逐渐重占上风。如一九二一年的赠林墨青一诗,可以说明他的思想由锐进而转入迟滞的情况:“津庠半是旧祠庵,开创经营兴味酣。当日被嘲新学派,而今复笑老生谈。只因国粹当存古,未肯方铖变指南。……”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认为:“世人务枝叶,往往忽根柢。国要张四维,礼义与廉耻。人要守四勿,言动与听视。孔曾道忠恕,尧舜道孝悌。东西有圣人,此心同此理。”(1922年《寿林墨青六十》)于是老调又重弹了。这样,对他自己以极大热情办起来的“庠序莘莘人艳说”的南开学校,自然也就不免产生了怀疑,而感到“吾心功罪未分明”了(1925年《答陈诵洛》)。他又怎能不后退和更张呢?
(九)预作自挽诗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部与美国驻津部队合修天津至杨村间马路竣工,严修应邀力疾往观,归后即卧病,益见不支。一九二九年三月二日,自知即将不起,乃预作自挽诗:“小时无意逢詹尹,断我天年可七旬。向道青春难便老,谁知白发急催人!几番失马翻侥幸(自注:戊戌失欢学院,免于党人之祸;庚子避地未成,免于流离之祸,辛亥弃产,约已定矣,彼方中悔,反获保全),廿载悬车得隐沦。从此长辞复何恨?九泉相待几交亲。”
严修是历史新旧交替激流中的教育先行者。二十年代,历史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已成为强弩之末,濒临曲终人散之际了。就在这又一历史转捩关头,一直看不中暴力革命,执着于教育救国的严修,在进退取舍的选择中,他没有能够跟上去再前进一步,而是倒退了。这在他预作自挽诗前所写的最后一首诗《和缨蘅江亭诗韵》中,就充分流露出他当时那种惶惑、消极的情绪:“见说天从此日青,新春又顾旧园亭,津桥频遣鹃声报,楚产重教鴂语听。过眼几回苍狗白?惊人一吼睡狮醒。大愚奈我聋兼瞽,惟有终身谢不灵!”是时河朔易帜(天从此日青),南风北渐(楚产鴂语),新朝开始,必有一番“鹃声”、“一吼”的宣传运动。但严修对此;表示装聋作瞽,闭目塞听,只有终生敬谢不敏,他甚至以孟子摈斥主张君民同耕的许行所用过的“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也”那段话来作类比,其不屑一顾之情更为可见了。他就是这样,由一个本来与时俱进的先驱者,变为跟不上历史潮流的时代的落伍者。当他走到人生结局时,因看不到历史的未来,而趑趄不前,终于无可奈何地死去,这不能说不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悲剧。
结束语
严修是中国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巨大变革时期的教育家。他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看到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以毕生精力投入近代教育改革这一宏伟事业中,并成为一个资产阶级教育先行者。他的主要贡献就在于:通过他二、三十年来的不断实践,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近代教育改革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正是中国近代教育历史进程的一段缩影。
严修创办新式教育的路子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从自强出发。西方近代教育的改革,是从十八世纪开始、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中国的近代教育改革则是从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以民族危亡为契机、在御侮图强的标帜下发展起来的,严修就是开拓这一历史进程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改革进程应该说是从一八九七年请开经济特科起步的。在此之前不久,为立誓学碑事所说的“方今时势,非自强不能自存,非人才不能自强,非讲学不能育才,尤非尽人皆冥志朴学,不能有成,而济时艰”这几句话,就是他改革教育的出发点和主导思想。
二、从西方引进。严修肯于认真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并特别注意日本学习西方维新改革的经验,自己数次出国赴日、欧、美考察,并支持办学人员出国观光学习,这一点抓住了进行改革的关键。
三、从传统过渡。为使新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土壤中扎根生长,具有自己民族的特征与色彩,严修着重地做好了从传统的儒学教育向新兴的资产阶级教育转变的过渡工作,如从改良私塾做起,试行采取新式教材教法,以为逐步过渡到新制学校作准备。从严馆到敬业中学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四、搞试点实验。对女学、幼儿园、幼儿师范这些新生事物,严修都是首先在自己家里作试点实验的。敬业中学的初期也是如此。
五、发动地方办学。严修除以私人力量创办南开学校,以为天下倡外,并在直隶首创劝学所,在各地倡组教育会,发动地方人士办学或赞助兴学。
六、废庙兴学。在严修倡导支持下,天津进行了废庙兴学运动,把寺观改为学舍,庙产充作学款,不仅很快地把学校办起来,而且也有助于破除迷信,开通民智。
七、向权势者劝募资金。通过募捐方式,将达官贵人、巨绅大贾手中用以挥霍享受或盘剥牟利的资财,转用于百年树人的公益事业。如严修所说:“盗泉之水不可饮,用它洗洗脚,总不失为一有益之举。”南开学校从建校到扩展都得力于此者不少。
严修以上办学经验,大多由天津开其先而各通都大邑靡然响风于其后,对早期我国新教育制度的推行,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确立了严修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先驱者的地位。
严修著述目录
年谱:
严氏两世事略 (1915年,石印本)
严范孙先生自定年谱 (1943年,刻本)
文存:
严先生遗著 (铅印本)
严范孙先生文存 (手抄本)
严范孙先生会试珠卷 (刻本)
宣统二年奏折 (底钞本)
诗集:
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 (1933,铅印本)
欧游讴(附东游诗) (铅印本)
同甲吟草 (1931年,石印本)
日记:
严范孙先生日记 (原始本)
蟫香馆使黔日记 (影印本)
函札:
严范孙先生函信底草(1888--1929) (原始本)
严氏家信原稿(1891、1896、1898) (原稿本)
家信粘存(1906--1909) (稿本)
严范孙先生函稿 (稿本铅本)
严范孙先生手剳 (1930年,石印本)
严范孙先生遗墨 (1932年,石印本)
蟫香馆手剳第一辑 (1932年,石印本)
蟫香馆书牍 (手抄本)
严修手札 (1932年,石印本)
杂记:
炳烛脞记 (原稿本)
严范孙先生丛脞 (原稿本)
注疏:
严范孙先生注广雅堂诗手稿 (1930年,影印本)
杂著:
严范孙先生诗钟 (1933年,影印本)
寿诗挽联底稿 (原稿本)
金孺人殉节事略 (石印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