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名称 公车上书
  发生时间 1895年5月
  发生地点 北京
  分  类 K256.5
   由于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是由各省派送的,按汉代举孝廉乘公家车辆赴京的惯例,对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又称为“公车”。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停战条约,即《马关条约》。此条约主要内容有: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承认战败,割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给日本,并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并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当然也引起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全国各省举人的反对。
  康有为在中举和创立万木草堂之前,曾以布衣(即平民)身份,上书要求变法救国,以防日本。这在清朝是破天荒的事,全国都钦佩他的敢说敢言,因而名声大振,尤其是广东的读书人很是拥护他。等到甲午战败,连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也认为康有为有先见之明,很为看重。这次,面对《马关条约》即将签订,康有为又倡议“公车上书”,并要梁启超先发动广东的举人190人,上书拒绝和议。
  经过梁启超几个昼夜的奔走呼号,湖南的举人首先响应,福建、江西、贵州、四川的举人跟着响应,河北、山东、河南的举人也随后响应。结果,进京参加会试的十八省的举人,都被鼓动起来。康有为也用了一天两夜的时间,赶写了一篇一万四千字的“上皇帝书”,即“公车上书”,力言拒和、迁都、变法三项建议。签名者达1300余人。举人们在松筠庵集会,讨论和通过上书的内容,到会者数百人。在京城有数百读书人集会,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可以说这是后来学生运动的先导。
但主和派派人到各省会馆,向举人们进行恐吓,要他们撤销签名,有些胆小怕事的举人, 在威逼之下,便照着办,但仍有603人不愿屈服而保留签名。
  等到四月初十日上书送至都察院时 (当时朝廷规定:上皇帝书不能直达,必须先经都察院) ,《马关条约》已提前于初八日在烟台换文。都察院推说签约已成,无法挽回,拒绝代收这份“公车上书”。
上书失败之后,康、梁转向民间宣传,以提高广大民众对时局的认识,便在上海撰写了《公车上书记》这本小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