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婚外恋
患难夫妻
  梁启超出生在广东新会熊子乡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8岁应童子试,即有“神童”之称,11岁考中秀才,17岁参加广州乡试,榜列第8名举人。当时主持会试的主座是清末著名的维新派李瑞棻,他对梁启超的才华极为赞赏,当时请副座王仁堪做媒,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了梁启超。
  李惠仙是京兆尹李朝仪的女儿,正是所谓大家闺秀。梁启超次年京师会试落第,跟随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学习。但李惠仙甘愿下嫁穷书生,在北京与梁启超完了婚,几个月后又随同梁启超回到了熊子乡。当时梁家生活贫寒,结婚的新房还是向同族人临时借的,但这位出身高贵的新夫人毫无怨言,操持家务,敬养老人,与梁启超相敬如宾,感情非常融洽。
  1898年6月,光绪下诏变法,梁启超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但不到百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杨锐等“戊戌六君子”被杀,梁启超同他的老师康有为逃亡日本,李惠仙扶老携幼避居澳门。梁启超在日本,读书写作十分繁忙,但一封封家书不断,与同经忧患的妻子叙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厚的情谊。他还将一张身穿和服的照片寄给妻子,信中说:“衣冠虽异,肝胆不移,贻此相对,无殊面见矣。”

婚外艳遇
   1899年年底,梁启超把家眷接到日本,随后便应康有为之召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当时他才28岁,但已经是闻名遐迩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到檀香山受到了热烈欢迎。在一位何姓华侨举行的宴会上,梁启超即席演讲,因为这次宴会邀请了美国不少知名的人士,于是由这位华侨的女儿何惠珍担任翻译。讲演者慷慨激昂,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何惠珍小姐正值妙龄,风度翩翩,慨然有丈夫气。她非常钦佩梁启超的才华,席散后便向梁启超表示了自己纯真的爱慕之情:“我万分敬爱先生,但可惜仅爱而已。今生或不能相遇,愿等到来生。但望先生赐以小像,即遂心愿了。”

倾诉情怀
  梁启超惘然不知所措,很快便到外埠讲演去了。由于缺少翻译,常给活动带来很大困难,不由得便想起何惠珍来。这时清政府以10万两银子捉拿梁启超,当地一家英文报纸也对他进行攻击。梁启超虽然长于论战,但不会英文,有话难言。这个时候,忽然有好几篇同一署名的文章起而驳之,梁启超不知作者是何人,等回到檀香山以后才得知是何小姐所为。梁启超心中不由得暗暗敬佩。几位要好的朋友都希望他和何惠珍结合,认为这样梁启超既有了翻译,还有了英文老师。但梁启超说他对何小姐的为人非常敬佩,有机会要面致谢意。
不久何惠珍的老师又宴请梁启超。席间何小姐尽情畅谈,从中国的女学,说到妇女解放,从儿童的智力,谈到造切音新字的想法,滔滔不绝,几乎使梁启超难以应付。他完全忘记了坐在自己面前的是位年轻女子。
晚上回到寓所,梁启超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他是一个心地坦诚的人,于是提笔给在日本的妻子写信,信上谈了与何小姐相识的经过后说:“近年以来,风云气多,儿女情少,然见其事,闻其言,觉得心中时时刻刻有其人,不知何故也……余归寓后,愈益思念惠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乎不能自持。酒阑人散,终夕不能成寐,心头小鹿,忽上忽下,自顾二十八年,未有如此可笑之事者。今已五更矣,起提笔详记其事,以告我所爱之惠仙,不知惠仙闻此将笑我乎,抑恼我乎?”

忍痛割爱
   梁夫人收到信后,便想禀告公公成就此事,因为在那个时代,三妻四妾者比比皆是。但梁启超以自己的理智战胜了情感,他以前曾和谭嗣同在中国创立了第一个一夫一妻世界会,违背这个道义对不起死去的先烈。况且流亡在外,头颅即值10万,随时有生命危险,一个结发妻子尚且离多合少,哪能再连累人家!他将小像赠与何小姐,表示自己女儿长大后若条件允许,一定让她来教导。何惠珍回赠一把亲手织成的小扇,作为深情的留念。梁启超舍不得用,寄回家去请夫人代为珍藏,同时在信中表示,我靠惠仙的帮助学会了官话,在全国讲演,也很想得惠珍的帮助,驰骋于世界,但理智、人情与现实条件,都万万不能。以后梁启超有《纪事诗二十四首》,记录了生命海洋里掀起的这次独有的浪花,他这样写道:“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与浏阳实创之。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做后人师。”

追思亡妻
   在以后20多年的生活中,李惠仙治理家务,井井有条,使梁启超以全部精力投注治学著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24年9月,夫人逝世,他悲痛万分,涕泪纵横。步行好几里从回回营到宣武门外回灵。不久在《苦痛中的小玩意》一文中,他是这样表达了夫人逝世后的心情:“风雪蔽天,生人道尽,块然独坐,几不知人间何世。哎,哀乐之感,凡在有情,其谁能免?平日意态兴会淋漓的我,这也嗒然气尽了。”
  从此梁启超的精神状态大不如以前了,著述也明显减少,除身体不大好外,夫人逝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过了几年便也溘然长逝了。 为什么他对夫人有这样深厚的感情呢?从饱含悲痛之情的《祭梁夫人文》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将扶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双影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