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晚年寓津轶事
1926年4月20日,号称“北洋之虎”的段祺瑞被冯玉祥赶下了台,率其子宏业及亲信多人乘坐张学良调派的一列专车,驶离北京,前往天津,开始了他的晚年寓津生涯。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年自号“正道居士”。段氏一生与天津结下不解之缘。1885年,他名列前茅被录取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学员,毕业后被选派去德国留学。归国后,跟随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步步高升。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3年5月~1926年4月),他六上六下出任内阁总理(临时执政),每次下台,几乎都回到天津,窥测方向,以图东山再起。
段祺瑞来津后,初期住在日租界寿街(今兴安路),每日吃斋、念佛,作为精神寄托。在闲居中,他无意中将自己的“段”姓和自己住的“寿”街联系起来,谐音为“短寿”,觉得不吉利。其内弟吴光新听说后,就劝他搬到了日租界宫岛街自己的寓所(今鞍山道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此寓所建于1916年,外形奇特、宏大,施工质量高,可与日租界张园(今天津日报社的一部分)媲美。前两年,段祺瑞曾在这个寓所与张作霖、冯玉祥开过“天津会议”,没几天,他就当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者。段祺瑞住在这里,触物生情总觉得不太痛快;再加上此寓所离日本驻屯军司令部比较近,经常有日本军政官员来访,段虽常托病不见,但总想找一个清静的住所。其部下,曾任陆军第九师师长的魏宗瀚,就把段接到了日租界须磨街(今陕西路)自己的寓所。
魏宗瀚寓所包括两所楼,段祺瑞住在靠蓬莱街(今沈阳道)的后楼,三楼三底。这寓所很清静,但段的内心并不平静。在皖系部下支持下,仍旧孜孜于再度出山。
经过一年的努力,未见成效,段祺瑞便于1927年4月至9月间,到日本人控制下的大连居住了一段时间。段祺瑞携张夫人和二姨太太到大连去的半年中,其家中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
段的原配吴夫人,是曾做陆军总长的吴光新的姐姐,1886年,段21岁与吴氏结为伉俪。第二年长子段宏业出生,后又生一女,嫁与李鸿章之孙李国垣,早逝。吴氏于1900年去世。次年,由袁世凯做媒,段续娶袁世凯大太太于夫人的义女张佩蘅,生有四女。此外,段祺瑞有5位姨太太。大姨太太陈氏,死于1914年,留下一男一女,都夭折。二姨太太边氏,生有一女。三姨太太和四姨太太均姓刘,佣人们分别称其为刘三、刘四,五姨太太姓李,被称为李五。几位姨太太多是花钱买来的,在天津租界居住期间,她们常常背着段祺瑞,出外去看电影、听戏。段祺瑞去大连后,留下的几位年轻的姨太太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经常出去逛张园、大罗天,往往到深更半夜才回公馆。日久天长,不免发生一些风流的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万里”。段祺瑞从大连返回天津后,很快就发觉了这些事。一怒之下,他把刘三休回北京娘家。半年以后,又将刘四打发回了娘家。
段祺瑞返津后,权迷心窍,竟然去和溥仪拉关系。由于溥仪仍以皇帝自尊,不肯枉驾段的寓所,而段祺瑞也不愿往溥仪居住的静园(今鞍山道宁夏路口)去,双方遂相约在溥仪生父载沣英租界34号路(今湖北路)家中见面。溥仪态度十分傲慢,根本不把段祺瑞放在眼里。后来,段氏曾恼怒地表示,自己不管怎么,还“忝为国家元首”,而溥仪“这小子到今天还搭皇帝的臭架子,真是岂有此理!”段祺瑞从此打消了与溥仪“合作再起”的念头。
段祺瑞政坛不如意,家事又堵心,心情郁闷可以想见。白天,每每请住在附近的王揖唐来帮助他编辑自己的诗文,结成《正道居集》;晚上,他则请来寓居天津的原魄系亲信邓汉祥、吴光新、陈树藩、陆宗舆等一道打麻将,议论往事故人。
三十年代初,段祺瑞迁居到天津英租界47号路(今岳阳道),此时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当时和段祺瑞一起生活的有一位张夫人、两位姨太太,一位少年,两位女儿,加上厨师、老妈、当差、打杂的总共只有十几个人。他亲自过问日常开支,嘱咐详细记账并亲自审查。他此时身体日渐衰弱,经常闹腿疼,很少出门。每日晨起默诵金刚经约半小时,一日三餐多为米粥、馒头,佐以素味二三品。四季衣著均为布制。他麻将很少打了,唯一爱好是下棋,特别喜欢下围棋。据说,段祺瑞一向自命纹枰高手,早年还养了一批棋手如潘朗东、顾绥如、吴清源等陪他下棋。陪他下棋的每月除付大洋外,每天还要管饭。但段第一次与棋王吴清源对弈给输了,他一言不发拂袖而去,也不给吴清源等开饭了。段还曾与长子宏业对弈,说要试其子棋艺,不料“鏖战”之后竟然败北。老子脸上无光,下不了台,一气之下将棋盘掀翻,指着段宏业大骂:“你这不肖子,什么都不懂,就会胡下棋!”不过此时与一些自愿前来效力的老兵下下围棋,只是为了解解心头郁闷,消遣一下罢了,已没有早年的兴致。段祺瑞体力不支,宅内外事务均由亲信魏宗瀚帮助管理。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