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伯和他的美式小洋楼

  位于河西区湛江路19号的花园别墅,其主人是美国归侨崔约翰一家。
  崔约翰的父亲崔伯(Percy. B. Tripp),字仰西,曾服务于天津教育界40多年,是天津近代教育家。他1881年12月5日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富尔斯邱吉镇。1902年秋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文学,获学士学位。
  1906年秋,崔伯应聘来津在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官立中学堂(今天津三中)任英文教员。崔伯酷好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他不穿西服而穿中国的长袍马褂,戴帽刺儿,甚至拖着一个假大辫子。去学堂坐马车、人力车,不坐小汽车,家住华界而不住租界。
  1913年,崔伯兼任南开中学英语教员,此时周恩来正在“南开”就学,崔先生教过周恩来的英文。据“南开”老校友黄钰生先生回忆:“我三年级时,听他(崔伯)用极其简单而又正确的英语,给我们班讲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边讲边比划,时常引得我们哄堂大笑。他是一位古怪而又和蔼可亲的人。”崔伯与教育家张伯苓是好朋友。他喜爱中国女性的温柔可爱,爱上了得意弟子何清儒之妹淑娴女士。1915年4月5日,他们在广东会馆举行了隆重的结婚盛典。婚礼半中半洋,新娘穿华服披纱,新郎穿袍子马褂戴大红花。牧师主持,张伯苓当证婚人。婚后,崔伯加入中国籍,住在河北黄纬路仁田西里一老式四合院。
  1924年,他任南开中学英文科顾问,并和夫人一起创办天津模范英语夜校,为培养我国早期英语实用人才作出贡献。
  1927年,崔伯先生在华界伟夫路4号(今湛江路19号)购置了一座花园式别墅楼房。这座小洋楼由一位在天津行医的美国医生蔡乐尔大夫于1925年建造,是一座带地下室的设计别致的二层美式小洋楼,占地748平方米,建筑面积295平方米。地下室的前面一间是烧暖气的锅炉房,后一间是楼梯间。一楼的西南角一间是门厅,东北角一间是餐厅,后面一间为过道和厕所。二楼的后面一间是浴室及储藏室,其余为大小不等的可以互相隔开5间卧室。在一楼门厅的前方有一个前廊和台阶组成的正式的入门处,在房子的西侧紧贴着一间汽车房,但崔伯没有汽车,只放自家的“洋车”、自行车。在房子的东北面又紧贴着一间厨房,厨房内有一个洋式炉灶,除了附有烤箱以外,还有烧热水的盘管和水罐,一年四季随时供应热水。
  该楼楼上的房间,因屋顶由东西向的屋脊向南向北斜坡下来,把楼上各室的前方和后方屋顶“抹”去一部分,室内也显得矮了一些,不过也非常紧凑、舒适、小巧玲珑。楼下除客厅和饭厅之外,在西北角的一间是崔伯的书房。另外,全楼四面都有窗户,空气和阳光易于进入。屋顶下又有三角形的阁楼储存杂物,也挺方便。前院有花池、喷泉、草坪、草亭、果树、藤萝架、葡萄架等。最精彩之处则是以砖垛和白色木条栅栏构成的山墙,墙上悬挂着黑铁的花盆和黄铜的风铃,犹如一座美丽的小花园,当地人称之为“崔家花园”,而崔伯是花园的主人和园丁。这座小洋楼是崔家在中国正式的扎根基地,崔伯的四女儿梅芳、五女儿莉芳、次子克摄都在这里出生、长大。
  1930年,他应挚友时子周邀请到“市师”任教。抗战期间,崔怕不愿为日本人做事,隐居在家,1947年7月18日因病逝世,享年67岁,葬于天津万国公墓。解放后,迁于北仓公墓。1988年12月25日,夫人何淑娴病故。1990年12月11日,崔伯、何淑娴夫妇的骨灰合葬于天津南马集“寝园”公墓。水的盘管和水罐,一年四季随时供应热水。
  该楼楼上的房间,因屋顶由东西向的屋脊向南向北斜坡下来,把楼上各室的前方和后方屋顶“抹”去一部分,室内也显得矮了一些,不过也非常紧凑、舒适、小巧玲珑。楼下除客厅和饭厅之外,在西北角的一间是崔伯的书房。另外,全楼四面都有窗户,空气和阳光易于进入。屋顶下又有三角形的阁楼储存杂物,也挺方便。前院有花池、喷泉、草坪、草亭、果树、藤萝架、葡萄架等。最精彩之处则是以砖垛和白色木条栅栏构成的山墙,墙上悬挂着黑铁的花盆和黄铜的风铃,犹如一座美丽的小花园,当地人称之为“崔家花园”,而崔伯是花园的主人和园丁。这座小洋楼是崔家在中国正式的扎根基地,崔伯的四女儿梅芳、五女儿莉芳、次子克摄都在这里出生、长大。
  1930年,他应挚友时子周邀请到“市师”任教。抗战期间,崔怕不愿为日本人做事,隐居在家,1947年7月18日因病逝世,享年67岁,葬于天津万国公墓。解放后,迁于北仓公墓。1988年12月25日,夫人何淑娴病故。1990年12月11日,崔伯、何淑娴夫妇的骨灰合葬于天津南马集“寝园”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