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彭春(1892-1957),字仲述,天津人。张伯苓之胞弟,南开人称之“九先生”。他是将欧美的话剧引进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我国早期话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张彭春成为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创始人,是当时天津以及华北著名的知识界人士之一。
1892年张彭春出生于天津。1904年入天津敬业中学堂(即南开学校之前身),1908年毕业,为第一届毕生业。同年,考入保定高等学堂,肄业两年。1910年考取北京游美预备学务处(清华学堂前身),为第二届庚款游美生。在入美克拉克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研究文学、欧美现代戏剧。191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及教育学硕士学位,为杜威的得意门生。随即在美国任中国留美学生联合会指导。1916年归国,任南开中学部主任,并兼南开新剧团副团长,开始了他在天津的话剧创作活动。周恩来、万家宝(曹禺)等均为南开新剧团张彭春的学生。同年10月,南开新剧团公演了他在美国创作的《醒》。1919年张彭春又赴美国攻读哲学,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离美,赴英、法、德、丹麦等国考察。1923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26年回天津任南开中学和南开女中代理校长,兼南开大学教授,协助其兄发展南开教育事业,一直到抗战爆发。其间他重点致力于中等教育的研究和改革。1929年再次赴美,1931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张彭春因为爱好戏剧,由此他多年来潜心研究戏剧并且积极倡导话剧运动。他将在美国所学到的西方现代演剧的经验和知识,全部用于指导南开新剧团。张彭春编译名剧多种,并自任导演,精心组织师生演出。所演各剧,像易卜生的《傀儡家庭》(又名《娜拉》)、《国民公敌》、《争强》、《财狂》等均受到观众的好评。他们编演的《一元钱》、《一念差》以及《新村正》等剧,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一些大学教授曾撰文,给予高度评价,说张彭春是以创作出“标志着我国新兴话剧一个新阶段的开端”的剧本《新村正》和培养出“标志我国新兴话剧文学样式成熟”的剧本《雷雨》的作者曹禹,而闻名的中国现代戏剧倡导者和戏剧教育家。由于他与其学生曹禺等人在天津做出了很大努力,使天津的话剧创作与演出一度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张彭春对中国话剧导演制的建立,也作出过贡献。他导的戏,闻名于京津一带。他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者之一,还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戏剧人才,除了曹禺,还有张平群、金焰等戏剧家。“七七”事变前后,转业从事国民外交活动,继任国民参政员。从1940年起,正式担任外交官,初任驻土耳其公使,后任驻智利公使。抗战胜利后,转任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代表,兼人权委员会副会长,参与起草联合国《人权宣言》,是我国参与起草人权宣言的功臣。1947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首席代表。1957年7月19日,张彭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终年65岁。
张彭春在一次讲演中回顾自己往事的时候说:“个人三十多年来,有时致力于教育,有时从事外交,有时也研究戏剧,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所务太广。其实一切活动,都有一个中心兴趣,这就是现代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