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1876-1951),原名张寿春,以字行,汉族,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南开大学创办人,亲任校长30年。1937年日军炸毁南开后,与梅贻琦、蒋梦麟共同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并先后担任保定高等学堂总教习、清华学校教务长、直隶女子师范校长、北京师范大学董事、齐鲁大学董事长、东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及国民参政会副议长、考试院院长等职。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接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服务海军期间,亲历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教育救国,创办新式教育,遂弃戎从教。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矢志不渝。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在天津严修家馆教授西学。以后,积极仿学日本、美国教育,倡办新式学校,联合严修等地方著名人士捐输财力,先后创办私立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和南开小学等,在南开大学任校长期间张伯苓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办学思想和实践,强调“德育为万事之本”,德、智、体、美四育并进,手订“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教育学生“尽心为公,努力增能”,培养爱国为公、服务社会的人才。反对照搬欧美教育制度,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实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作出重要的贡献,使南开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第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
张伯苓创办南开系列学校,在南开园这块民主与科学的土壤中培养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从举世钦敬的革命伟人到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从读书万卷的文苑大师到为国争光的体坛虎将,他们许多都是从南开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起来的。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张伯苓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视“德育为万事之本”。他认为,“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育教育,而应特别着手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内容,积极的人生观、事业心、意志、社会公德、正直、善良、无私等多种素质,都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尺度。他的德育之首乃是爱国主义教育。他认为,最大的公德就是爱国,学生要成为有用之才,必须“有爱国之心兼有爱国之力”。
张伯苓以倡导爱国教育和重视学校体育,为教育界所钦敬,他认为发展体育,增强国民的体质是张伯苓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多次谈到:教育的目的是救国,即以教育来改造中国,但中心是“改造她的道德,改造她的知识,改造她的体魄,他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和全国竞赛活动。建国前历任各届全国运动会总裁判长,因教育成就卓著,先后被授予国家奖章及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名誉博士。
1951年2月23日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75岁。198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举行张伯苓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李鹏题词:“绩著南开,教泽广布”,彭真题词:“兴办学校,改革封建落后教育的民主主义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敬塑张伯苓铜像,以资永怀。
|
|